20xx年政治应试精华配套2000题解析完美打印版修订三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为唯物论体系和唯灵论(即唯心论)体系两大类。 拉美特利认为:心灵依赖于身体,是肉体的一部分和原动力,因而都是由物质构造的,都服从于机械运动的规律。 拉美特利把他的机械论思想贯彻到底,继笛卡尔提出“动物是 机器”之后,提出了“人是机器”的思想。 拉美特利关于 “ 人是机器 ” 的思想打破了自然哲学中唯心主义的最后壁垒,但是其错误也是显见的。 他的哲学是极端形态的机械论哲学的代表。 因此,本题 正确答案应为 B选项。 [教材链接 ]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 3页;《大纲解析》第 2页。 16. 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 (自然界和历史 )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 ”这里的“半截子 ”主要指的是 A. 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 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 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命题分析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全面论述了马克思和他一起创立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区别,认为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抛弃了辩证法。 恩格斯 认为费尔巴哈 “ 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 是唯心主义者 ”。 很显然,这里的“半截子”唯物主义指的就是费尔巴哈等人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没有“ 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考生要 注意 的是: 恩格斯在这里谈的 “ 现实世界 ” ,包括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类历史。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 4页;《大纲解析》第 2页。 17.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A.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 没有科学的实践观 C. 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 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 [命题分析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主要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两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虽然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世界抱有整体的观念,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严重的理论缺陷,其主要表现是:一是机械性。 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二是形而上 学性。 把物质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是不彻底性,即没有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在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对于物质世界仅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不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只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直观的对象,而不是把物质世界当作人们改造的对象,从而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相反地,能动性原则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科学地实践观引入,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 义具有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 B选项。 [教材链接 ]该相关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 34页;《大纲解析》第 2页。 18. 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 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体观点辨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 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 近代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机械性;第二,形而上学性;第三,不彻底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因此,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 同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 因此,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则陷入了唯心主义。 题中观点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否认世界和物质的变化、 运动;承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但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 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 3页;《大纲解析》第 2页。 19. 对事物“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观点是 A. 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 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 ——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 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 这里, “ 对象 、现实、感性 ”是指一切客观事物即客观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一种实践关系,一种是认识关系,二者之中前者更根本。 因为人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首先是实践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把实践观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从而表明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的哲学性质。 在分析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之后,马克思接着说 :“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 可见,唯心主义者看到并肯定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意义,但是他们却把这种主观能动性只是 “ 抽象地发展 ” 了,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 由于 他们的哲学前提是 精神决定物质, 必然把人的精神因素、主观作用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绝对的、决定性的东 西,必然把精神看成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本质及发展的源泉,因而 唯心主义者也是把实践活动排除在认识论之外的。 因此,本题 正确答案应是 B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 34页;《大纲解析》第 2页。 20. “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宿命论观点 [命题分析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哲学基本派别的辨别。 题干选自《资本论》。 马克思指出 : “ 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 很明显, 马克思在强调意识的能动 作用的基础上视 劳动为 有 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这无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 3页;《大纲解析》第 2页。 21.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度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这说明,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 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 B. 世界观与方法论相分离 C.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 D. 自然观与历史观相分离 22. 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强调“无实” 是因为 A. 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 B. 唯心主义 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C. 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D. 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命题分析 ] 这两 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扩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 离,就会产生唯心主义。 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列宁指出:“ 直线2020 年政治应试精华配套 2020 题 解析 完美打印版 修订三版 6/ 300 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 ” 这就必然导致了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只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 因此, 21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A选项 ,22题的正确答案是 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 4页;《大纲解析》第 2页。 23.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 生既有社会历史和阶级的根源,也有认识论上的根源。 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主要表现在 A. 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屏障 B. 把绝对 精神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 C. 把感性当作主客观之间的中介 D. 把主观精神夸大为派生物质的根源 [命题分析 ]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展,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是 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唯心主义产生的最初根源就在于在生产 力低下和科学不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和自然力被人格化。 此外,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总是受到社会没落反动阶级的拥护和利用,使其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 唯物主义 者 认为 , 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感觉是迈向更高级的理性的桥梁和基础,因此感觉既不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也不是惟一的存在。 显然, A选项是典型的不可知论的观点。 一般来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概念理性。 B选项是客观唯心主义产生的原因, D选项是主观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 在《应试精华》第 4页;《大纲解析》第 2页。 24.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是指 A. 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B.宗教 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 可 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 25.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两种不同回答 B. 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 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 对世界的存在状态的两种不同观点 [命题分析 ]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两者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都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者的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两者在精神决定世界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 (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 )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客观唯心 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 (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 )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时间、超空间的“客观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实质上这里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第 24题的正确答案是 C选项,第 25题的正确答案是 B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 4页;《大纲解析》第 2页。 26.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是一种 A. 客观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唯理论的观点 27.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0xx年政治应试精华配套2000题解析完美打印版修订三版(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