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度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汇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发展。 (二 )、技术方案 对各优质的青梅品种进行试制试验,选出适合低盐腌渍青梅优良品种,并在不同工艺配方中进行正交试验组合,以确定低盐腌渍青梅的最佳品种及最佳工艺配方。 通过卫生操作标准程序,严格控制原料、工器具、容器的清洗、消毒,并将冷藏技术与深加 工技术相结合,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通过抑制天然食用植物色素颜色发生变化作用的因素,以解决天然食用植物色素的稳定性及保护其在食品加工,贮运,销售过程不变色,不褪色。 采用低盐腌渍,改变传统高盐腌渍法,避免加工过程中的漂水工艺,以保持青梅的原汁原味及保健成分。 (三 )、技术性能指标: 本产品除食盐外,无添加任何香精、甜味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产品安全性高。 本产品色泽鲜艳,无致病菌,无大肠菌群,不发霉变质,耐贮藏,符合进口国客商及我国食品卫生要求。 八、转化方式: 自行转化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 : 汪 锦 水 电话: 059587150988 地址 : 惠安县城南工业园区 邮政编码: 362100 十、 联系 单位:中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 A0508 一、 项目名称: 福建省主要出口蔬菜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 二、 项目完成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三、 项目评价方式: 鉴定 四、 组织评价单位: 福建省科技厅 五、获奖情况: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六、项目技术水平: 国内领先 七、内容简介: 以出口 绿色食品 蔬菜生产全过程为主线,建立以品种、栽培模式、病虫害 治理为主的出口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关键技术体系;对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及相关机制等开展深入研究;采用科企结合,建立主要出口品种的栽培和加工生产管理技术体系;以传统技术服务与专家系统咨询软件、数据库等信息技术结合,形成多层次的信息化技术推广体系。 以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 绿色食品 ” 和出口蔬菜质量要求为前提,开展出口 绿色食品 蔬菜生产全过程的关键技术研究,创建出口 绿色食品 蔬菜品牌;通过基地示范与信息化技术服务与推广,辐射带动当地绿色食品蔬菜出口产业,形成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源的主要支撑点。 一 、技术方案: (1) 以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标准,选择适宜的绿色蔬菜栽培基地用地。 其环境(土壤、用水、大气)质量通过产地环境检测机构确认。 (2) 出口蔬菜品种引进、筛选:根据蔬菜国际贸易对品种和质量要求,引进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强、抗病虫良种并进行鉴定、筛选和扩大利用。 (3) 绿色蔬菜生产的耕作制度研究:包括科学规划基地品种、布局茬口安排、间作、套种、无病虫壮苗培育、施肥等的研究。 (5) 绿色蔬菜栽培基地的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病、虫种类结构及农田主要有益与有害生物种群结构、动态平衡分析及防治策 略和措施研究。 (6) 针对性多元综合防治策略及实施措施的研究,即病虫害防治的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的综合应用策略。 ( 7)绿色蔬菜生产及出口基地规范化管理技术推广及技术推广信息产品研制。 二、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提供适合我省种植的 适合出口的菜用大豆等蔬菜品种 9个 ; 提供符合当地气候资源和所栽培蔬菜品种特性的轮作栽培模式 2 套 提供 13种 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防治蔬菜主要病虫害的高效安全药剂; 提供 5个适宜基地规模开发的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可利用 A级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及配套技术体系,指 导蔬菜生产,农药残留量符合 A级绿色食品标准; (四)、预期目标: 建立中心示范基地 3000亩基地,获三个 A级绿色食品证书,年创汇 500万美元,辐射推广。 信息化技术推广体系应用于基层植保、蔬菜生产、农资等部门,进行培训和生产指导,产生良好社会效益。 八、转化方式: 自行转化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 翁启勇 电话: 13609558727 地址 : 福建省福州市新店镇埔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350013 十、 联系 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 A0509 一、 项目名称: TA乳粉对螺旋藻优质高产作用的研究 二、 项目完成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三、 项目评价方式: 鉴定 四、 组织评价单位: 福建省科技厅 五、 获奖情况: 六、 项目技术水平: 国际领先 七、内容简介: 本项成果系由多个单位多位科技人员经 6年合作攻关完成的。 TA乳粉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螺旋藻养殖池中加入 TA乳粉,使藻液的 TA浓度为 —㎎ /L。 每采收 2—3次后再添加一次 TA乳粉使其保持原来适宜的浓度,可显著提高螺旋藻的产量和品质。 据多次试验结果表明, TA乳粉处理比对照每年每亩 (667㎡ )干粉产量平均增收 200—250公斤,增产率为 20%—30%。 TA乳粉对螺旋藻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增殖,促进藻丝生长的效应,使螺旋藻藻丝变得更加粗大,易于采收和渗水。 并能提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增强硝酸还原酶活力和呼吸强度及对低温的抗逆性,增加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碳、氨代谢水平,特别是能使藻兰素(藻兰蛋白)含量提高 %,胡萝卜素含量提高 %,叶绿素含量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 %等,从而大大提高了螺旋藻的品质和深加工价值。 螺旋藻是一种高蛋白源,蛋白质 含量高达 50%—70%,还富含维生素和多种功能性物质,被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誉为“ 21世纪人类最佳的食品和保健品”,在“七五”期间,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将螺旋藻的研究开发列入国家“七五”攻关计划项目和推广应用项目,使螺旋藻产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科研赶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致使存在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课题 1997年承担福建省科技厅下达的“ TA乳粉对螺旋藻优质高产作用的研究”课题。 经 6年试验研究,已于 2020年 4月 15日通过技术成果鉴定,认为:“本项目开拓了 TA乳粉在微藻上应用研究的新领域,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实践的实用价值,居国际领先地位。 TA乳粉是从蜂蜡中提取的天然有机物,已在农业部正式登记,它具有无毒害、无污染、成本低、效益高和使用方法简便等优点,是促进螺旋藻优质高产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该项技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这项科技成果受到科技界的好评,该项成果也得到了全国大部分螺旋藻养殖公司的欢迎和支持,日前已有福建省等全国 10多个单位签订成果转化合作意向协议书。 预期本项目可 达到年新增产值 3000多万元的实施效果,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显著。 所以,加速转化,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八、转化方式: 合作开发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 胡宁三 电话: 059187573907, 87882622 地址 : 福州市晋安区新店埔垱 : 350013 十、 联系 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 A0510 一、 项目名称: 草菇堆料微生物区系的研究和有益菌的选育应用 二、 项目完成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 究所 三、 项目评价方式: 鉴定 四、 组织评价单位: 福建省科技厅 五、 获奖情况: 六、 项目技术水平: 国内领先 七、内容简介: 从草菇堆料不同层次微生物群落与产菇关系来研究探讨菇类高产的微生物群落是什么。 发现内层高温细菌多的,而中温型细菌、真菌(霉菌)少的产菇量则高;而外层相反,高温细菌少的,而中温型细菌、真菌多的产菇量则低。 由此从内层分离到 18株高温细菌,经与菇类菌丝关系、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豆芽弯曲测定刺激素及回接试验,结果选出 864菌株。 经人工培养,以百公斤稻草接入菌液 200毫升于草菇堆料中参与发酵,经测定回接 864菌堆温比一般堆料堆温提高了 2~ 70C,培养料中的微生物群落改变了,有益微生物:高温细菌、放线菌、微嗜氮菌增多了,形成了生物能。 反过来杀死了部分有害的中温型细菌、霉菌、鬼伞菌和螨虫。 培养料疏松、富有弹性、物理性状改良了。 料中全氮、全磷、全钾提高了,而有机碳、碳氮比、粗纤维降低了。 达到巴斯德灭菌和二次发酵的目的。 该技术应用于草菇、姬松茸、蘑菇等开放式栽培,均获得显著增产效果。 熟料袋栽金针菇、平菇等也取得增产效果。 草菇生物效率高达 15%~ 29%,比常规栽培(一般堆料及巴斯德灭菌增产 30%~ 200%,姬松茸菇生物 效率达 40~ 50%比常规堆料地增产 40%左右,比蘑菇二次发酵增产 40~ 70%。 应用该技术不仅增产,菇品质也提高了,菇厚结实。 应用该技术提高菇类的产量主要机理: ,改善、强化培养料中有益微生物群落; 2.分沁物含有刺激素,激发退化菇种菌丝扭结、子实体发育; ,提供菇类利用; 、全磷、全钾百分比含量提高了。 该技术比巴斯德灭菌和二次发酵的省工、省力、节煤又安全。 该菌液经省防疫站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检测无毒。 八、转化方式: 技术转让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 杨佩玉、江枝和 电 话: 05918784636 87572201 地址 : ( 1)华林路 129号 8101( 2)新店镇晋安区埔党福建省农科院土肥所 : 350013 Email: 十、 联系 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 A0511 一、 项目名称: 茗科 1号等茶树高优新品种推广应用及产业化 二、 项目完成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三、 项目评价方式: 评审 四、 组织评价单位: 福建省科技厅 五、 获奖情况: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六、 项目技术水平: 国内领先 七、 内容简介: (一)项目背景和意义 本项目是采用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历时 20 多年,首次育成以我国名优品种铁观音、黄金桂为亲本的人工杂交种茗科 1号(又名金观音)、黄观音和自然杂交种悦茗香、黄奇,通过省级与国家级审定的 4 个新品种。 “茶树新品种茗科1号、悦茗香的选育与应用”、“乌龙茶新品种黄观音、黄奇的选育与推广” 分别于 2020年与 2020年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 项。 该项成果技术成熟,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实施转化,将会产生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有利于促进茶业品种结构与产 品结构调整、优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技术方案 ①在福安、武夷山建立新品种原种纯种繁种基地 200亩。 年可繁育 2400万株苗木,推广 8000 亩。 ②在武夷山、泰宁、尤溪、安溪、福鼎、柘荣建立新品种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 3000亩(辐射推广 7000亩)。 实施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经营。 ③推广新品种无公害、有机茶配套栽培与加工技术,开发名优茶叶产品 1~2个,加强品牌建设。 (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①品质优异,而且制优率高。 茗科 1号、悦茗香具有铁观音的品质特征,黄观音、黄奇品质超过黄金桂。 比全国对照种福建水仙品质审评 均分( )高 ~。 ②产量高。 比全国对照种福大平均增产 %~%。 ③茗科 1号、黄观音、黄奇为早生种,悦茗香为中生种,开采期比铁观音早 6~12天。 ④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铁观音、黄金桂与福建水仙。 适宜在我国茶区大面积推广。 (四)预期实施效果 建立 3000亩新品种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辐射推广 7000亩)。 一般年亩可收入 6000元左右,年亩效益可达 3000元以上。 以收益期 20年计算,直接经济效益可达。 随着推广面积的增加,经济效益将会更大。 本项目的实施,将带动茶文化、旅游 观光业和茶机、农药、肥料、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贫困山区农民的收入。 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八、转化方式: 合作开发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 郭吉春 电话: 05936530918 地址 : 福建省福安市福新路 1号 : 355000 Email: 十、联系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简介 项目编号: A0512 一、项目名称: 早熟枇杷产业化配套 技术研究与推广 二、项目完成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 三、 项目评价方式: 鉴定 四、组织评价单位: 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五、获奖情况: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六、项目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七、内容简介: 项目背景和意义 : 枇杷是福建的特色水果,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早钟 6 号新品种,目前在我省已种植 16万亩 ,产量。 但与国外水果相比,量大质差 ,产业化水平低是目前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产业化成果技术转化,对全面提高福建枇杷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为山区果农致富奔小康,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 意义。 技术方案 : 1. 实施科学配方施肥 早钟 6 号叶片、花穗、果实营养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叶片中营养含量顺序为CaNKPMg,花穗中为 KNCaMgP,果实中为 KNCaPMg。 K在花穗和果实中含量最高,在叶片中较高 ,Ca。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