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度“湖北省精品课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师 土木工程 辅导、立体化教材建设 于艳丽 女 讲 师 土木工程 辅导、立体化教材建设 马广阅 男 讲 师 土木工程 助课、网站建设 陈志华 男 讲 师 土木工程 助课、网站建设 李 波 男 助 教 土木工程 助课、网站建设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1. 教学队伍的 学历 结构 有博士学历的 5 人,硕士学历的 7 人;其中博士在读 3 人。 四 名教授、 三 名副教授、四名讲师,一名 助教 ;其中三名教师为土木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2. 年龄结构 45 岁以上 3 人; 35 岁~ 45 岁 4 人; 35 岁以下 5 人。 17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3. 学缘结构 教师姓名 袁海庆 谢伟平 李保德 冯仲仁 毕业学校 清华大学 留日博后 武汉 理工 大学 武汉 理工 大学 教师姓名 瞿伟廉 罗持久 张光辉 范小春 毕业学校 武汉 理工 大学 武汉 理工 大学 北京大学 武汉 理工 大学 教师姓名 于艳丽 马广阅 陈志华 李 波 毕业学校 武汉 理 工 大学 武汉 理工 大学 湖北工业 大学 同济大学 学缘结构 比(外校/本校)为 %。 4. 师资配置情况 共计 12 名教师, 其中主讲教师 4 人,其他(含教学试验辅导、教学建设) 8人; 学生一般 120 名左右 ;辅导教师与学生比为 1: 15。 冯仲仁教授 土木系系主任,自 1983 年来一直从事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工程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效果优秀,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 4 篇。 2020 年获得一项省级教学研究立项。 2020 年度获学校教学优秀奖。 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认真搞好教书育人工 作, 2020 年获得学校德育先进个人称号, 2020 年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作者, 2020 年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建工作先进个人。 罗持久副教授 自 1984 年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教授的课程包括《结构力学(上、下)》、《结构程序设计》、《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结构动力学》(研究生)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 张光辉副教授 1982 北京大学力学专业本科毕业, 1982—1987 年在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工作, 1987 年以后在武汉理工大学工作学习。 先后主讲课程 9 门,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 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弹塑性理论》、《计算方法》、《结构程序设计》、《有限元分析》、《结构稳定》等多门课程,教学效果优良。 先后获得全国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武汉理工大学优秀教学奖和教案奖多项。 18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范小春讲师 自 2020 年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教授的课程包括《建筑力学》、《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程序设计》、《建筑结构 CAD》;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效果优良; 2020 年 9 月,被武汉理工大学授予 2020~ 2020 年度教学优秀奖。 于艳丽讲师 自 2020 年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教授的课程包括《结构力学(上、下)》、《建筑力学》、《工程力学》和《结构程序设计》;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效果优良。 马广阅讲师 自 1998 年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 良。 2020 年 6 月,指导学生参加了在浙江大学举行的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 ”获三等奖;2020 年 11 月指导学生参加了在深圳大学举行的 “中南地区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 ”获优秀奖; 2020 年 7 月,指导的学生荣获 “优秀学士论文 ”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陈志华讲师 自 1998 年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主讲《结构力学(上、下)》,《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建筑结构 CAD》,教学效果优 良。 李波助教 2020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同年获得博士学位并作为人才引进到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目前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4 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该老师目前主要从事教辅工作,并十分注意观摩和学习其它有经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以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近五年来,结构力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 1) 建立了结构力学教学网站:详实的电子教案、丰富的教学辅助内容、完善的师生网上交流体系,为广大学生提供的一个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 2) 根据结构力学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分别选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如针对矩阵位移法计算繁琐和书写困难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好评。 ( 3) 采用教学互动模式,在班级中挑选优秀学生,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改学生的作业,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作业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9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 4) 将 “结构力学求解器 ”作为独立章节讲授,并配合以实际工程实例,在扩展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 5) 以加强结构力学概念为目标,在 9 00、 0 02 级的毕业设计实行改革,在培养学生清晰力学概念的基础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 6) 选择部分内容,如结构力学(下)采用双语教学,并翻印了部分与中文教材对应的原版教材给学生作为参考资料,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 7) 以建设 “立体化 ”精品教材的宗旨,参与编写 21 世纪应用型本科教材北大版《结构力学》 (多学时、少学时),并配套电子教案、学习指导、习题解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指导等。 ( 8) 从土木工程力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对《结构力学》的先修课程《材料力学》提出了改革建议,并获得学校采纳。 今年起将由本教研室对《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进行统一规划讲授。 ( 9) 创新性地在结构力学教学中设置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理论分析、实际操作、计算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观念与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一直是我们工作 的重点之一。 我们经常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讨论,坚持集体备课、示范教学和听课制度,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不断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还特别要求和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参加科学研究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目前,包括正在攻读博士的教师,担任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本课程教师总人数的 %, 1 名已完成博士后的学习。 有 2 人在全国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二等奖和获三等奖;有 3人作为指导教师获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结构模 型大赛三等奖和中南地区首届大学生结构模型大赛优秀奖;有 1人在湖北省高等学校 2020年度课件比赛中获三等奖;有 1人获湖 20 34 师资 培养 人在北省先进个人;有 1人在武汉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教案比赛中获二等奖;有 2武汉理工大学 “ 优秀教案 ” 比赛中获一等奖和获二等奖; 1人获 “ 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建工作先进个人 ” ;有 4人获武汉理工大学优秀教学奖;有 1 人获得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资格;有 1名教师在开展了双语教学;有 2人有出国留学经历;有 3人已参加外语培训,准备出国进修。 学缘结构: 即 学缘构成, 这里指本教学队伍 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21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土木工程是伴随人类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最古老的学科, 结构力学 作为土木工程最重要的理论支撑,经历了长期的发展的过程。 从我国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中的木架结构,到秦代都江堰、隋代赵县安济桥,从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到中世纪欧洲教堂的穹顶和拱券结构,显示了人类对于结构的认识与应用过程。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结构力学从力学中划分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由于蒸汽机的使用,铁路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兴起,促进了桁架结构和连续梁结构计算理论的出现,为结构力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十九世纪后半期,钢结构大量应用,推动了结构变形和超静定结构理论的形成。 二十世纪初,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刚架计算理论得到了发展,到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计算刚架的位移法得到了确立。 其后,结构稳定理论、结构动力计算和考虑塑性的结构极限理论相继得到发展,结构力学的整体构架已经完备。 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引起了结构力学的重大发展,有限元方法进入结构计算领域,揭开了矩阵位移 法的结构力学新篇章。 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清华大学在结构力学求解器的开发研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使得结构力学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产生了某种带根本性的变革。 此外,近 10年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得结构力学的教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包含多媒体课件、电子讲稿、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不同层次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为特征的 “ 立体 ” 教材、 “ 立体 ” 教学方法,为传统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校结构力学课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教学历史。 1952年,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建立,学校设有土木科,包含建筑工程 、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等专业,自那时起,结构力学就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进入了教学计划。 其后,学校经历了武汉城建学院、武昌建筑工程学校、湖北建工学院、武汉建材学院、武汉工业大学直至武汉理工大学的变迁,设置的土建类专业也先后有工民建、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土建、建筑学、城市规划、给水排水等,所有这些专业都把结构力学 (或建筑力学 ) 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我校结构力学自 1986年起就被评定为校级重点课程,多年来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不断取得成绩,近年又开展了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结构力学求 解器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2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高考招生属于第一批录取学校,生源充足且入学成绩普遍优良。 土木工程是我校历史最为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本科专业之一,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和一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受到注册结构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够胜任工 程结构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等多种岗位技术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形成了“ 数学-力学-结构 ”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将这一系列的课程作为构成学生主体知识结构最重要的主干课程。 其中的“力学”是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在内的课程群。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是所有工科共同的基础课程,而结构力学则是土木工程专业特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结构分析能力和设计计算技能的主要课程 之一 ,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鉴于结构力学在土木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课程目标确定为: 使学生了解杆件结构的组成规律,掌握各类结构的受力特征 和 计算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工程结构中力学问题的分析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结构设计 、施工 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 结构 力学基础。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结构力学的知识可划分为 6大模块: 第一 模块 : 杆件体系的几何构成分析 ( 4学时) 介绍 几何可变体系、几何不变体系的概念和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判定法则。 这一部分是为结构力学提供一个重要的前提:明确结构 的基本构成特征。 第二 模块 : 静定结构分析 ( 24 学时) 静定结构内力计算:静定结构计算原理,典型静定结构形式 ,静定结构的受力特征。 静定结构位移计算:介绍虚功原理,并用于计算结构位移。 计算静定结构 23 位移是引入超静定结构计算方法的必要条件。 第三 模块 : 超静定结构分析 ( 26学时) 介绍力法和位移法, 以及力矩分配法, 掌握超静定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认识超静定结构的结构特点与受力特征。 第四 模块 : 移动荷载下的结构计算 ( 8学时) 建立移动荷载 和 影响线的概念, 这 对于移动荷载(如车载)下的结构计算是必要的。 第五 模块 : 结构 动力计算 ( 22 学时) 建立动力计算的概念, 掌握 动力荷载下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