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度“福建省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推荐单位厦门大学所属学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对比研究 》,研究成果在翻译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连淑能教授 编著 的《英 译 汉教程》 和杨士焯副教授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已分别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 和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 经过多年的教学建设,厦门大学汉英翻译课程教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英语系翻译教学队伍正继往开来,在已有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把翻译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42 理 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 厦门大学为教育部直属大学,是国家“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面向全国包括港、澳、台以及全球招生,以培养具有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生为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主要培养在教育、外事、外经、文化宣传、科学研究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熟练的听、说、读、写、译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英翻译课程在 英语专业培养目 16 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由英汉翻译教学和汉英翻译教学组成,汉英双语翻译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学系统,在高年级初级阶段,以英译汉教学为主,兼顾汉译英教学,在高年级高级阶段,以汉译英教学为主,兼顾英译汉教学,英译汉、汉译英教学系统安排,有机衔接,相互促进,以培养具备较高汉英互译水平的专业人才为课程目标。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汉英翻译课程知识模块及对应的学时如下: 第一模块(前提知识):翻译简史,翻译的性质、标准、过程与要求。 约 2学时。 第二模块(翻译理论):翻 译理论,包括西方翻译理论流派与中国译学理论流派,如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翻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的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美国翻译培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中国古代译学理论、晚清明初译学理论、民国时期译学理论、新中国成立后译学理论等,具体如美国奈达的“等效翻译”和中国严复的“信达雅”等。 约 4 学时。 第三模块(汉英对比):汉英语言文化对比分析,包括词、词序、句子、篇章、语体风格、文化因素对比分析,以及相应翻译处理。 约 4 学时。 第四模块(翻译方法与技巧): 词语翻译:词义的选择、词的增补与省略 、词类的转换,多义词、歧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双关语的翻译,抽象词、形象词、比喻词、拟声词的翻译,数词、量词、虚词、文言虚词、定语词组、状语词组、习语、对偶语句的翻译,外来词语吸收翻译法。 约 16 学时。 句子翻译:单句、复句、短句、长句、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省略句、无主句、汉语偏句、名词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的翻译,句子分译、反译法,正反、反正翻译法,语序与语态变换翻译,连动式和兼语式译法,汉语“得”字句、“把”字句、“的”字结构及外位结构的英译法。 约 16 学时。 篇章翻译:篇章分析,遣词 、造句、谋篇,文体风格翻译。 约 10 学时。 体材翻译:日常文翻译、应用文翻译、新闻报道翻译、产品文翻译、旅游文翻译、商贸文翻译、广告文翻译、影音文稿翻译、论说文翻译、政策文翻译、科技文翻译、对外宣传翻译、法律文翻译、文学翻译。 约 10 学时。 17 第五模块(名译鉴赏,翻译批评):英译汉名译鉴赏,汉译英名译鉴赏,文学名译、学术名译、旅游名译、广告名译、科技名译鉴赏,鉴赏优译特色,学习借鉴追摹;批评译作得失,吸取翻译教训。 约 4 学时。 第六模块(翻译实践):翻译实践。 约 6 学时。 模块顺序为:第一→ 第二→ 第三→第四→ 第五→第六。 学时分别约为 5 6。 每个模块有 2 个次模块:练习模块、资源模块。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翻译水平,提高学生篇章翻译、文体翻译、段落翻译、句子翻译、取义选词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利用词汇和结构手段,翻译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文本,达到翻译沟通、信息传递的目的。 本课程以基本教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向学生讲授基本翻译知识、翻译理论,讲授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明确翻译的性质和翻译的使命、从事翻译应具备的基本素 质,以及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督促学生提高汉英双语言、双文化水平,传授翻译方法和技巧,鉴赏经典翻译作品的精妙,学习著名翻译家的经验心得,点评各家翻译的得失,引导学生进行翻译练习,精选材料以不同的形式训练学生翻译技能,根据学生的翻译水平与动态,结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及数项翻译竞赛,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解答学生的翻译疑难,解决常见的翻译问题,介绍不同题材的翻译策略,认识各种文体与文风,锻炼学生的翻译适应性,指导学生从事翻译实践,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 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毕业论文、翻译比赛和社会翻译等。 毕业论文为培养计划中的必修部分,考察、提高学生翻译理论和实践水平及研究能力;参加翻译比赛可 展示学生的翻译能力, 推动学生在学习中竞争,在竞争中学习;社会翻译使学生实际应用翻译, 将自己所学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在社会课堂中锻炼、学习。 实践教学是翻译教学的组成部分,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多篇毕业论文入选优秀论文,参赛学生在翻译比赛中获奖,社会翻译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使学生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得到锻炼,促进了学生在翻 译学习、研究、应用等方面的提高。 实践性教学成 为优化翻译教学的重要途径。 18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 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主要 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翻译研究以及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推动学以致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从事翻译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等。 422 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一、毕业论文写作。 2 学分。 二、参加翻译比赛,包括 香港中文大 学文学院主办的“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翻译组比赛 、中国译协主办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戈宝权文学翻译奖”等翻译赛事。 约相当于 2 课时。 三、从事社会翻译,包括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马拉松比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等。 约相当于 2 课时。 423 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一、毕业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是学生培养计划中的一项必修内容。 每届毕业生中报选汉英翻译内容毕业论文选题的学生都在 20%以上。 本课程组的全部主讲教师都参与了毕业论文的指导 工作。 从选题、开题到写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个步骤都从方法到内容上进行具体详尽的指导,直至最后定稿。 教师在指导的同时,尤其注意对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意识、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本课题组指导的历届毕业生均顺利通过论文答辩,部分论文被选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二、参加翻译比赛。 本课题组跟踪掌握各项翻译比赛的信息动态,及时将比赛事项在第一时间通知学生,组织学生按比赛规定参赛, 由学生独立完成翻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翻译,本课题组为学生提供翻译工作之外的服务支持。 学生在翻译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包括 2020 年第二届“ 新纪元 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翻译组叶丽贤获一等 优秀奖、“厦门国际旅游节幸福使者选拔赛”黄扬获最佳才智奖、 2020 年 “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黄扬获希望奖、第五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叶丽贤获三等奖、“ CASIO 杯翻译竞赛”叶丽贤获三等奖、 2020 年 第三届“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翻译组陈彦青获亚军、 19 孙瑞妹获季军、王帅获鼓励奖。 三、从事社会翻译。 本课题组根据影响较大的国际性社会活动的需求,组织支持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提供翻译志愿服务,服务于社会和 中外 交流。 本课题组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培训、资料、答疑等全方位的翻译支持,在社会课堂锻炼、提高学生的翻 译能力,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为中外交流、友好往来做贡献。 424 考核内容与方法 毕业论文的考核,根据学校制定的统一评分标准评出学生的成绩。 翻译比赛的成绩由比赛评委会评判。 社会翻译的考核由有关组委会、接受翻译方给出评价。 根据学生的比赛成绩与社会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适当计入期末总成绩。 20 43 教学条件 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课程积极改善、创造良好教学条件,加强翻译教学、翻译学研究,跟踪学科的前沿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进行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和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编写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建立教学网站( 容,提供电子教案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编写新的翻译教材,加强教学法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良好的教学条件适应翻译教学理论、翻译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变化。 教材的选择使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汉英翻译课程选用 教材包括精心选择的课堂用教程和学习参考书。 课堂用教程包括王治奎主编《大学汉英翻译教 程》和 连淑能撰写《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前者为外语学院英语专业高年级系列教材之一,后者为本系自编教材,应用多年,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类学习参考书包括 陈宏薇等主编《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吕瑞昌等编著《汉英翻译教程》、张培基等编《英汉翻译教程》、王治奎主编《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等。 本课程教学队伍注重编写教材,针对学生具体特点,选编相应的翻译练习材料,紧跟时代选取最新文章与资料作为教学素材,供学生翻译练习。 目前本课程教学组编写 的一部 翻译教材 《英汉翻译教程》已 于 2020 年 正式出版 , 另一部翻译教材 计划于 2 年内编写 完成,试用、出版。 本课程教学队伍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促进其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 以开阔学生眼界, 包括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当代英国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简史》 、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英汉对比研究》 、 《文化与翻译》、《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 翻译对话录》、 《习语汉译英研究》、《汉英译难点解析 500 例》、《汉英词语翻译漫谈》、《词语翻译丛谈》、 《中译英技巧文集》等。 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介绍各种词典、工具书的特色与应用范围,使学生能够了解使用专门工具书,例如, 《汉英词典》、《新时代汉英 大词典》、《 ABC 汉英大词典》 、《远东汉英大辞典》、《汉英成语词典》、《汉英外事工作常用词汇》、《最新汉英对外经贸词典》、《汉英法律词典》、《新闻宣传英语》、《实用中英百科手册》、 《英汉大词典》、《新英汉词典》 、《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 》、 Longman Dictionary of 21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gman Contemporary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牛津高级双解词典》、《当代英汉搭配词典》、《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对工具书的了解与运用是翻译的重要基本功。 指导学生阅览学术期刊,把握翻译最新动态,学习最新翻译理论与方法,通过学术期刊,走向国内外翻译界更广阔的领域,接触吸取更多的翻译知识,吸取更多的翻译养料,重点推荐的期刊包括《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中国科技翻译》等,期刊阅读 对提高学生翻译水平具有相当大的帮助。 本课程教学组 注意与国内外翻译界保持密切联系,追踪学科前沿动态,开展信息交流,为师生开拓视野,促师生接受 新知 ,经常邀请国内外翻译领域及相关领域专家到校举行讲座,近年来本课程师生参加的国内外专家讲座包括: 世界著名辞书学家、原欧洲辞书学会会长、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和博导 R. R. K. Hartmann博士 “ 语际交流与翻译中介 、 翻译发展动态 ”, 英国知名学者、《新牛津英语词典》主编 Patrick Hanks 博士 “ 英语语言:国际交流的工具 ”,台湾师大苏正隆教授“假同源词、上位词与翻译”,台湾东吴大学曾泰元教授“从《牛津英语词典简 编》第 5 版看汉语文化特色词英译的方向”,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导王守仁教授“美国文学漫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导朱刚教授“辛弃疾新解”,《中国翻译》主编、中国译协顾问林戊荪教授“英语学习与翻译”, 四川外国语学院 博导 王寅教授 “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解释力 ”,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博导张柏然教授 “ 西方翻译理论面面观 ”, 北京大学语言学博导姜望琪教授 “ 语用学中的省力原则 ”, 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导高一虹教授 “ 生产性外语学习 1+12”,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博导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