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推荐单位江苏省教育厅所属(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electronics, 2020, 20/11:2330。 (5) Huaiguo Xue(*), Amperometric Phenol Biosensor Based on Laponite Clay–Chitosan Nanoposite Matrix,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20, 22: 816。 b) 说明: * 指联系人。 学术研究表彰 /奖励 (1) 薛怀国 , 江苏省 ―青蓝工程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 2020 年。 (2) 薛怀国 , 扬州大学 ―新世纪人才工程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20 年。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 * 表示通讯联系人。 11 2. 主讲教师情况( 4) 2( 3) 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沈 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51479755909405 学 位 博 士 职 务 传 真 05147975244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25002) 研究方向 ( 1)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 ;( 2) 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 2( 3) 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 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 /奖励(不超过五项)。 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物 理 化 学 专业基础课 4 1 75 物理化学实验 专业基础课 6 2 120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 专业基础课 4 4 366 承担的 实践性教学 五年来指导各专业学生实验 2 届,学生数 120 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3 届,学生数 10 人;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 2 届,学生数 2 人;指导研究生 2 届,学生数 2 人。 教学 研究 论文 (1) 沈明,谭志安,张国林,阚锦晴,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多媒体软件开发,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0, 21(6): 24。 教学 表彰 /奖励 (1) 沈明,扬州大学优秀课堂教学质量奖二等奖, 2020 年。 (2) 沈明,扬州大学优秀课堂教学质量奖三等奖, 2020 年。 12 2( 3) 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 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术研究课题 ( 1)单分散金属量子点的制备及其长程二维有序排列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 成员。 ( 2)金属量子点的长程有序排列与超匀功能性薄膜研制,物化重点学科国家级培育点开放基金, , 主持。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1) Ming Shen, Rong Guo. Phase behavior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for the Triton X100/ CnH2n+1COOH /H2O system, J.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20, 6(3): 265。 ( 2) Ming Shen, Yukou Du, Ping Yang, Long Jiang. Morphology control of the fabricated hydrophobic gold nanostructures in W/O microemulsion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J. Phys. Chem. Solid, 2020, 66: 1628。 ( 3) Ming Shen, Yukou Du, Huilin Rong, Jinru Li, Long Jiang. Preparation of hydrophobic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safe anic solvents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method,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20, 257258: 439。 ( 4) Ming Shen, Yukou Du, Nanping Hua, Ping Yang. Microwave irradiation synthesis and selfassembly of alkylamine stabilized gold nanoparticles, Powder Technology, 2020, 162: 64。 ( 5) Ming Shen, Yukou Du, Zhigang Zou, Ping Yang. Carbondoped anatase TiO2 obtained from TiC for photocatalysis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 2020, 60: 693。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13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刁国旺 男 教 授 物理化学 全面负责 、双语教学、教材 建设 郭 荣 男 教 授 物理化学 学科建设、双语教学、课程 改革 刘天晴 男 教 授 物理化学 教学课件 制作 、 理论 教学、教材 建设 薛怀国 男 教 授 物理化学 课程 改革与 建设、 教学、教材 建设 阚锦晴 男 教 授 物理化学 教学、 实验 教学 改革 、教材 建设 菅盘铭 男 教 授 物理化学 催化化学 教学、教学软件、教材 建设 沈 明 男 副教授 物理化学 课程建设、 教学、教学软件 开发 张志斌 男 副教授 物理化学 教学、教学改革、教材 建设 陈文建 男 副教授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教学、教学软件 张 恩仁 男 副教授 物理化学 双语 教学、教学软件 丁元华 男 副教授 物理化学 教学、教学改革、教材 建设 单 丹 女 副教授 物理化学 双语教学、教学改革、教材 建设 张 远 男 副教授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教学、 物理化学实验改革 范国康 男 讲 师 物理化学 实验 教学、网站 建设 解 菊 女 讲 师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教学、教材 建设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 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课程组共有教师 15 名, 主要 承担扬州大学 化学和化工类专业、近化学类各专业的《 物理化学 》及其实验的教学任务 , 教师队伍的 具有结构如下: 职称结构: 教授 6 人(占 40%),副教授 7 人(占 %),讲师 2 人(占 %),博士生导师 2 人(占 %),硕士生导师 13 人(占 %)。 学历结构: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9 人(占 60%),具有 硕士学位的教师 3 人(占20%) ,其中 2 人 (占 %) 正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年龄结构: 50 岁以上 教师 2 人(占 %), 4050岁教师 7人(占 %), 3040岁教师 6 人(占 40 %)。 学缘结构: 有 1 年以上留学经历 4人(占 %)。 最终学历毕业院校:扬州大学3 人,美国、法国各 1 人、南京大学 4 人、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各 1 人。 14 续前页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研究方向结构: 课程组成员大多是物理化学分支学科学术带头人或科研骨干,涵盖了物理化学中胶体与界面化学、电化学、光化学、催化化学、计算化学、纳米材料等六个主要研究方向。 课程组负责人刁国旺 教授为南京大学化学系 理学 博士,现为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化学方向学术带头人。 被聘为 20202020教育部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 基础课程教学指导 分委员会委员。 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健康与毒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 主要从事电化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尤其对超微电极的制作,超微电极理论及其应用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将超微电极应用于富勒烯电化学特性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 主要从事超分子及超分子主体化合物在纳米粒子 表面 修饰 过程及其动力学 研究工作,合成了一系 列环糊精及杯芳烃衍生物,研究了其在金、银、铜等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上的修饰过程,研究了这些主体化合物与硝基苯、四氯苯醌、中性红等形成包合物的特性,测量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同时研究了系列杯芳烃磺酸盐的电化学氧化特性。 在 J. Phys. Chem. B, Nanotechnology, J. Electroanal. Chem., Electrochimi Acta, Chemosphere 等 国内外 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70 多篇,其中 SCI收录论文 30 多篇。 郭荣 主讲教师郭荣教授是中 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 会主任 ,也是教育部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分委员会委员 ,博士生导师。 其领导的扬州大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所是国内从事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组之一, 郭荣教授 在功能分子有序组合体的构建、调控及其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并于 2020 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 年获全国优秀教师。 课程组电化学方 向 研究实力雄厚,在国内外电化学研究方面享有较高声誉, ―第 14届全国电化学会议 ‖将于今年 10 月在扬州大学举办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该研究方向上阚锦晴教授、薛怀国 教授在功能分子电化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近期承担了 多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菅盘铭教授是催化化学的学术骨干,已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其指导的本科生先后获得了第七届全国大学生“ 挑战杯 ” 三等奖、第八届国大学生 “ 挑战杯 ” 赛二等奖。 此外,课程组在计算化学、纳米材料、光化学方 向 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多名学术骨干近期已取得了较好的 研究 成果,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本课程组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 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并富有特色,综合实力强,富有朝气的教学梯队。 15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1. 创建“理工交融”的课程教学模式,并修订相应的“两模块”课程体系的 教学大纲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五个本科专业。 除化学是理科专业外,其余为工科专业。 化学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好,师资力量雄厚。 但工科专业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人气较旺。 如何充分发挥理科教学的优势,实现资源组合与共享,强化工科的基础,尤其是物理化学理论对不同专业的实际应用。 同时又将工科的知识 在理科专业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以拓宽理科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工程意识。 为此,学院制定了“理工交融”的人才培养方案。 全院 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学习通修课和基础课;到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专业,并学习专业课程。 物理化学是理工科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为此本课程也实行了 “理工交融”的课程教学模式。 将物理化学课程分成两个模块,分别为物理化学( I)和物理化学( II)。 物理化学( I)授课 96 学时,在二年级开设,所有学生必须修读,教材选用了两类:第一类为 Atkins 主编的《 Physical Chemistry》最新英文版 和南京大学主编的《物理化学》,第二类为天津大学编写的《物理化学》。 尽管教材的选用不同,但教学要求相同,这样加强了工科学生物理化学的基础。 物理化学( II)授课 48 学时,在三年级开设,理科学生为必修课程,工科学生为选修课程。 在这一模块中,除了加深物理化学基本理论教学外,增加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