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度quot国家精品课程quot申报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5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龚永辉 男 1957. 11 研究员 历史学 主讲与建导 罗树杰 男 1966. 7 教授 民俗学 主讲 李富强 男 1965. 1 研究员 人类学 主讲 韦有多 男 1963. 8 教授 马 哲 主讲 徐杰舜 男 1943. 12 教授 历史学 主讲 滕成达 男 1973. 11 副教授 民族学 主讲 郭维利 男 1957. 3 副教授 民族学 主讲 甘品元 男 1964. 1 副教授 社会学 主讲 黄兴求 男 1964. 12 副教授 民族学 主讲 程翠平 女 1962. 8 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 主讲 韦丹芳 女 1979. 8 讲师 民族学 讲授 、实践 辅导 冯朝亮 男 助教 社会学 辅 助 共识 建导 陈铭彬 男 1972. 9 副研究员 思想政治教育 文科生共识建导 杨社平 女 1963. 9 副教授 数学与计算机 理科生共识建导 赵 颜 男 1963. 10 副教授 现代教育技术 网络支持与辅导 黄永中 男 1971. 3 讲师 现代教育技术 网络支持与辅导 16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一、专任教师: (含辅助建导人员) 16人。 职称结构: 正高 5人,副高 8人,中级 2人,初级 1人;分别占 31%、 50%、 12%、 7%。 学历结构: 博士 3人,硕士 8人,本科 5人;分别占 19%、 50%、 31%。 年龄结构: 50岁以上 3人, 4049岁 8人, 3039岁 3人, 29岁以下 2人; 分别占 19%、 50%、 19%、12%。 学缘结构: 以最终学历来源计,本校毕业 4人,广西师大 1人,北京师大 1人,北京大学 1人,中山大学 1人,西安交通大学 1人,中央民族大学 4人,中南民族大学 1人,云南大学 1人,越南河内国家大学 1人。 来源广泛,学科结构也很丰富,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民族学、社 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还有数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多学科支撑互补。 师资配置: 主讲教师 12人 (含实践 2人 ),辅助建导 4人,每年约 3000名学生,文科 1600人、理科 1400人、民族学专业 30人。 师生比 1: 188。 二、兼职教师: 由校内 12位较有名望的教授组成民族观教育专题拓展报告组,开设有 12个方面的专题拓展讲座。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追踪科研前沿改革教学内容,奋力打造民族观教育新体系,解决了随理论升级而迫在眉睫的 资源更新问题。 近年来,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最大成 就 是:以中央 “12 条 ” 民族理论政策新体系为纲,结合广西 12个民族的实际,构筑了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教学内容新平台。 2020年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基本观点作了 12个方面的重新概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等基本概念做了新的阐述,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新体系。 2020年 2月 11月,本课程负责人龚永辉教授等 4人在《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发表了 4篇 “ 中央 ‘12 条 ’ 与马克 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 ” 的系列文章 ,是学术界最早响应且率先介绍 “ 中央 12条 ” 的系列论文。 至今已发表到“之九”,作者均为本课程师生。 17 同年 3月,龚教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 “12 和 ” 指月谈》专题 演 讲,将中央 “12条 ” 联系广西 12个民族实际,引入了本科生课堂,引起了大学生们的积极反响。 我校成为率先在全国将中央 “12 条 ” 引入大学课堂的高等院校。 2020年 10月,当国家民委 、 教育部正式发出通知,要求把根据中央 “12 条 ” 精神编写的《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作为全国民族院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教材使用时,我校的中央 ‘1 2条 ’ 教育已经进行了两轮 (本学期正进入第三轮 ),并根据《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的内容对教学进行了调整。 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在将中央 “12 条 ” 精神讲深讲透的同时,为方便同学理解和体会,联系了广西 12个民族的实际,拓展为辅助教材的形式,与主教材《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一起,融通串讲,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现代学生心理和学生 颇感兴趣的 网络形式,构建 “ 课程自驭舟 ” 运行模式,提高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增强民族观教育的实效性是本课程组最为 关注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民主 意识强烈 ,也非常迷恋网络。 课程组根据这个特点在开展新民族观教育的同时,引入了 Facilitation(共识建导,下略为 F)理念,依托 Moodle(开源网络教学平台,下略为 M)教学技术,创造了 “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自驭舟 ” 的教学运行模式。 F理念来自美国阿拉莫学习系统的培训模型,有效建导是指通过引导他人积极参与、形成活跃氛围,从而达到预期成果的过程。 本课程引入 F理念及其方法,实现参与者之间的知识与经验共享, 最有效的 聚合信息与思想,特别适合于民族观的共识建导。 M技术来自先进而功能强大的 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早已在国外许多著名学府(尤其是远程教育)广泛使用,国内如北京大学等也已经在探索推广。 借助这种先进技术手段,结合 F理念,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共建。 其模式有四个环节的进程: 课堂导入,自习自测; 初级建导,专题解惑;兴趣联盟, 实践攻关 ; 多层回顾,课际链接。 这种课程运行模式,具体体现了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以及协作研究等精神。 学习过程就如同自驾轻舟在荡漾,因此我们称此为 “ 课程自驭舟 ”。 课程自驭舟通过F+M理念和技术,帮助学生打造学习经历,使之自我学习、自我 发现、自我成长,使所学内容根深蒂固,难以遗忘,对于克服空洞理论教育 “ 水过鸭背 ” 式的弊端十分有效。 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 、优化师资,多元整合,多向联通,增强课程的内在引力并营造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大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大幅度扩招, 师资相对不足 ; 老教师陆续退休,新教师还不成熟。 在这种情况下, “ 课程自驭舟 ” 模式的运行、 F+M理念技术的引入 ,以 及开展新 时期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教育的形势,对课程教师素质和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方面课程组教师加强研讨,研讨 新教材,认真领会中央 “12 条 ” 精神;研讨新教法,以熟练掌握建导技术和网络技能。 另一方面,对教师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 在原有课程配置理论与实 践教师的基础上,吸收建导技术和网络技术优秀的其他学科教师加 盟,组成了建导教师和网络教师团队,支撑起了教学新模式的运转。 第三,为达到民族观教育的长效性,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学校大环境。 结合本课程师资相对不足的情况,学校推行了课堂教学与专题拓展报告相结合的新民族观教育新形式,通过推动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的结合,在完成有效的课堂教学任务的 18 基础上,依据教材 12章节的内容,经常邀请校 内各学科有名的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地对少数民族应有的道德伦理观、中国与东南亚民族比较、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等问题进行专题拓展演讲, 这种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本课程教学环境的多向联通。 使学生们通过专题拓展报告接触到了其他学科专家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解读,加深了对民族问题的理解。 更为典型的是,在本课程中负责共识建导培训、协助建导的教师同时又在学校通识通选课程中开设 “ 共识建导法 ” 培训课程,该课程的具体实训内容就以下一届本课程的专题建导为选择环境,特别鼓励修完本课程的民族学专业学生或非专业的成绩优 秀者参与,这就形成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通,也实现了本届学生与下 届修读学生的联通。 极大地拓展了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时空效果 ,达到了一般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比拟的效果。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重视 师德建设。 在青年教师培养中,重视师德建设,德高望重的老教师们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效果良好。 例如,罗树杰被学校评为 2020年度 “ 优秀教育工作者 ” 、 2020年被评为 “ 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先进个人 ” ;滕成达、韦丹芳等多次被 评为校 “ 优秀班主任 ”。 二、注重 专业素养的 提高。 学校制订有优先扶持精品课程教师发展的政策,将改善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深造,支持青年教师报考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和去国内外著名高校访学,并积极组织和推荐青年教师申报晋升高级职称。 近 5年来,青年教师有 4人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归来 罗树杰、 黄兴球、 滕成达等 3人;正高职称 5人中,有 2人是近五年内取得的;副高职称中有 6人是近五年内取得的。 三、 给机会, 压担子,传帮带,促成长。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高水平学术研究课题 、教研教改课题, 促使他们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都能尽快成长。 如五年来的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课程组德高望重的前辈们自愿靠后排名,让年轻人脱颖而出,一直以青年学者 罗树杰 为第二号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 成长迅速 , 罗树杰 虽承担有 5 门课程的繁重教学,但仍然主持或参与了 2 项教研教改课题、 1 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任务,在国同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 3篇、学术论文 5篇,获得了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荣誉。 学缘结构:即 学缘构成, 这里指本教学队伍 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19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在我校发展的历史已有 55年 ,历史沿革大致可作“三段论”。 30 年筚路蓝缕: 体现特色 并 长期坚持 的 民族院校 公共必修课 从 1952 年建校开始, 《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就作为全校的公共课开设。 那时我校还作为中央民族学院广西 分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开设是由国家政务院决定的。 本校 的创始人 之一 陈衣教授,当初直接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关民族政策的内容自己编写讲义。 本课程 的开设, 对少数民族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我校仍然坚持开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观教育成为当时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我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随即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0 年中兴之路: 在 专业 基础建设中 成为 自治区重点课程 80 年代开始的中兴发展,首先是教材正规化和教师队伍 专门化。 1984 年,陈衣、张有隽等老一辈专家合编的《民族问题基 础知识》在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成为我校本课程第一部公开出版的 教材。 接着,徐杰舜、龚永辉等相 继 加盟 , 更多青年学成加入 , 壮大了教学队伍。 到 90 年代,本课程教师先后编写 出版了 四 本教材。 1997 年《中国民族政策通论》获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8 年,本校开始招收民族理论、民族学专业的专科学生。 从这一批开始的专业学生现在大多活跃在乡镇和县区一级的民委、统战部门,为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95 年开始招收专业本科生和 硕士研究生。 1998 年教育部颁布 本科专业目录后,民族理论、民族学专业归并为民族学专业。 2020 年,民族学被广西自治区确立为自治区重点学科。 由于有了学科专业的支撑,在本课程 专业档次不断提升的同时,公共必修课程质量也不断提高, 1997 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课程。 2020 年,本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获自治区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近 5 年精益求精: 实施课程教改, 打造“ 课程自驭舟 ” , 瞄准国家级精品课程 2020 年 4月,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 紧跟形势,立足特色,狠抓建设 ,把 包括 本课程 在内的 7 门 课程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以自治区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建设。 经一年建设, 本课程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设以及教材建设方 20 面取得突出成绩,并开始 狠抓教学手段建设工作。 建设了课程网站,开始了网络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0 年,本课程被评定为广西高校精品课程。 2020年 8月,党中 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 提出了 纲领性的 “12 条 ”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全新体系。20xx年度quot国家精品课程quot申报表(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