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小学教育学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习精要。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 2.有文化科学精神 3.基础教育 4.劳动技术 5.多种类型办学形式 6.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7.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8.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9: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0.九年一贯制 11.培养创新能力 三、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学教育。 从 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 社队办学相结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学制改革试验。 建国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 (4— 2)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 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 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 2.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 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又称这种教育为 “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 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 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 也有的国家把义务教育称为公民 教育。 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强制性。 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 *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4.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