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力学教学基地教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0 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 15 项)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高校考试技术手段的改革与时间 5 教育部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 50 教育部 2020- 材料力学国家精品课程 10 教育部 2020- 国家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0 教育部 材料力学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 10 教育部 2020- 国家力学基地基础力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 教育部 20202020 理论力学试题库建设(西南交大是合作单位) 2 教育部 20202020 材料试题库建设(西南交大是合作单位) 2 教育部 20202020 作业图形 智能识别技术的研究 2 四川省教育厅 20202020 创建有特色的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 2 四川省教育厅 20202020 四川省高校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10 四川省教育厅 20202020 四川省工科力学人才培养基地 5 四川省教育厅 20202020 材料力学(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 教育部 2020- 工程力学教程(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 教育部 2020- 振动力学(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 教育部 2020- :(团队设置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1.团队设置特色 1)以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国家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精品课程为建设平台,确保力学课程教学与改革的 高起点、高水平和高质量 本团队自 2020 年创建之后,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和评价模式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实践,先后建成了国家级力学教学基地、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团队的后续建设工作将以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为起点,加大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更新等方面的创新力度,确保力学课程教学与改革的高起点、高水平和高质量。 2)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核心,教学创新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合力并举,团队的创新能力强 本团队以国家级 教学名师为核心,突出教学创新理念,注重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有机结合,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依托,加大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力度和速度。 我校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强度与振动实验室”,团队许多成员承担着“ 973”、“ 863”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他们在材料和结构的强度与破坏、非线性动力学、计算力学和结构振动等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非常有效地向教学内容的转化,从而为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团队的 17 名成员中 14 名具有博士学位,占 82%,其余三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 高学历层次的创新团队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同时使团队的后续建设工作具有了高起点和高水平的特点。 2.专业特色 就学科性质而言,本专业既有 力学 特性,又有 工科 特性,还有系统工程学科特性,表现出很强的交叉学科特色。 与一般工科专业相比不同的是,本专业不仅开设 力学类 所谓 “ 硬 ” 的课程,还设置 工程技术 等所谓 “ 软 ” 的课程。 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力学专业已经 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 ( 1)学科水平高,专业排名好 我校具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和 硕士学位授予权,固体力学为铁道部和四川省的重点学科。 工程力学专业 1996 年排名全国第九, 2020 年在全国排名处于中上水平。 工程结构分析专业是国内第二所高校建立的专业。 ( 2)办学历史悠久, 办学条件优良 西南交通大学 工程力学专业 已有 50 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近 500 多名毕业生,他们为我国的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前,支撑 工程力学专业的 有 1 个 国家力学基地; 1 个国家力学实验示范中心; 1 个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1个四川省 工科 人才培养基地 1 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门国家精品课程; 1门省级精品课程; 6 个校外实习 基地。 目前力学实验中心正在申报国家力学实验示范中心。 ( 3) 师资力量雄厚 力学专业现有专职教师 31 名,其中 具有副 高 及以上 职称 教师 28 名,博士生导师 13 名 ,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3 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3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 6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 %。 ( 4)团队建设工作的受益面广 西南交大是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其土木、机械、交通运输和电气等是我校的主要专业,这些专业每年招生数量在 3500 人以上,本团队着力打造的力学系列课程是这些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这些专业 的学生接触所学专业的第一个课程组。 该课程组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始一直延伸至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因此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所以,本团队的研究和建设成果将为我校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3.课程特色 本团队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力学课程为课程组,进行综合性和系列化的配套改革。 60 年代期间, 为密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 课程之间 的联系,精简教学内容, 曾经 由奚绍中教授等自编讲义尝试了基础力学的 “ 一条龙 ” 教学 模式。 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土木和机械等专业按照大类专业培养的教学模式的逐步确立, 力学系列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面临着教学时数大量缩减的情况。 力学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力学课程之间及其与前后相关课程之间的重叠和反复部分较多,公式和算法的推导因过于强调完整性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特别是随着计算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新材料、新的设计理论的出现,力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面临着许多挑战。 上述情况都要求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流体力学等系列力学课程进行综合性的配套改革,而本力学教学团队选择上述四门课 程作为研究和建设的工作平台,即可在最大程度上打通相关课程之间的屏障,构建最科学、最高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4.创新改革措施 1)构筑了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注重各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基础,减少重复,使力学课程组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既有利于学生对各门力学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又提高的力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例如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方法和设置专题菜单的方式,对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以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力学课程的要求。 2)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强化概念和原理的讲授,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例如从应力状态分析中导出拉压和扭转等基本变形中对斜截面应力的分析结果,从能量方法中直接得到拉压、扭转和弯曲应变能的计算方法,避免为了局部内容的需要导致斜截面和能量概念的过早出现和孤立存在;又如提出斜弯曲是单一的弯曲变形,而不是组合变形,因此将斜弯曲与弯曲变形融合在一起,这样顺势而为既改善了教学效果,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采用精讲多练和讲练结合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辅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方式培养学生 综合 素质和创新能力。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相关力学课程结合课程的自身特点,开发电子教案,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工作的应用;组建了内容丰富教学网站,给学生开拓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材料力学的作业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题目设计、学生答题、批改评分、评讲总结、错误跟踪和成绩管理等环节的全程网络化和数字化;结构力学是国内率先在教学手段和课程内容方面引入计算机教学的课程。 近年来结构力学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一步进行了改革 和整合,建立了经典结构力学理论、结构计算机分析和结构概念分析三大能力培养的结构力学教学新体系,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教学。 4)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结合教育部教改项目“国家力学基地基础力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分别在试点班中 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材料力学制作了英文版的电子教案,取得了较好效果。 5.实验教学 在“ 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 ” 的教育理念和 “ 打牢基础,培养能力,增强素质并以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 ” 的实验教学观念 的指导下,充分重视力学实验教学,将 力学实验 教学定位为巩固与深化力学基本概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树立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多年的力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团队遵循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以构建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为主导,突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的改革思路, 构建 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的实 验 教学新 体系,优化实验 教学 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注重基本 型 实验的基础上,加强综合设计型、工程实践型、个性化创新型实验教学,加强学生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探索问题,科学思维,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通过团队多年 坚持不懈的建设,我们在实验教学环节既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在实验教学改革和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如下特色: 1)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了新型的 “( 2+2) +2”实验教学体系 该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附件材料图一。 其具体含义为: ( 2+2) 中的前一个“ 2”由 基本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 构成,为必做实验;后一个“ 2”由 工程实践型实验和个性化创新型实验 构成,为选修实验。 这两部分构成了 课内实验教学内容。 最后一个“ 2”为课外环节,由 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项目和其它课外科技活动 (诸如“ 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系列讲座、校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力学小论文征集活动以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构成。 各层次实验项目的构成附件材料中的图二。 新体系突出了“立足基础,注重层次,突出能力,发扬个性”的实验教学观念,实现了四个结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工程背景和科研成果相结合、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体现了四性三化(基础性、综合性、工程性、创新性;层次化、个性化、开放化)。 2)设置个性化实验室,结合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强化学生个性化培养,营造高素质人才成长 空间 个性化实验室以研究型和创新型项目为主体,突出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由学校统一发布个性化实验项目指南。 该类项目具有 “三有、三自、一提高”的特点,即:有指南、有引导、有支撑;。20xx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力学教学基地教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