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云南省高考复习第一次统测质量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题意图,是考查学生根据文意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和文言语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文言阅读最基本的能力。 考点也就是难点:“边患方殷”、“军旅继动”、“中外”、“机”。 【抽样情况】 根据全省 1732 份试卷的抽样情况,平均分 ,及格率 %,难度值。 能够准确理解得到满分的同学较少,满分率仅有 %。 多数人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每一个得分点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 “边患方殷”错得最多,要么理解 做人名,要么理解为地名。 大多翻译为“边患才发展起来”、“边界受到殷的侵占”、“祸患正殷实”、“边疆患疾病”、“害怕方殷”、“在方殷受到威胁”。 “军旅继动”比较多的同学理解为“军队叛乱”,还有翻为“军士和旅客将要起动”。 “中外”有做“中国和外国”的、有做“中原内外”的„„不一而足 —— 不会根据语境合理推测词义。 反映了考生古文的词汇量较少,语感较差。 另外一个问题是译文中错别字较多,尤其是今年《考试大纲》规定一个错别字扣一分,这更应该 引起同学的重视。 比如:应付 —— 应负、猜疑 —— 猜凝、倾向 —— 侵向等。 【复习建议】 鉴于高考评分细则中找点给分的要求,复习时还是要注重一些关键词的理解。 纵观历年的高考题,所给的翻译句子,都有着和现代汉语明显差异的地方。 我们学习文言,重点就在于和现代汉语差异之处。 翻译时 要直译,落实字词,如果是对话,要揣摩说话人的情景、气氛、对象、情感、语气。 翻译出来要符合情理。 于情可通,于理可安。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8 分) 谪岭南道中作 (唐)李德裕 ①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 ② 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 畬 田 ③ 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 越鸟啼。 [注释 ]① 李德裕:唐代名臣,曾于文宗、武宗朝两度为相,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被贬岭南。 此诗为其被贬岭南时所作。 ②桄榔:岭南植物, 也称砂糖椰子。 ③ 畬 田:用刀耕火种方法耕种的田地。 ⑴此诗首联描写诗人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你认为其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 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 4分) ⑵结句“红槿花中越鸟啼”一句是怎样抒发“肠断思乡”之情感的。 ( 4分) 【答案】 (1)首联中 “争”和“暗”两个字用得最好。 首联首句用一“争”字,写出了山势盘旋,溪流湍急,奔腾争先的生动形象;另 “争”字的使用,为拟人手法,结合诗境看,这将动态景物描绘得富于情趣,“争”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象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首联次句用一“暗”字,写出了桄榔、椰树等紧贴溪流,青葱茂密,遮天蔽日,致汩汩溪流都为之光线黯淡的生动形象;另以一“暗”字刻画蛮溪风光,特点突出,画面生动,又能给人予想象空间。 (2)古诗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 越鸟来自南方,故巢宿于南向的枝干上, “越鸟巢南枝”比喻依恋故士,不忘根本。 “红槿花中越鸟啼”化用 “越鸟巢南枝”句意,以鸟喻人,景中寓情,表达了自己对故士的依恋之情,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试题分析】 这道题的设置,考察点集中在诗歌的形式方面:炼字与表现手法的鉴赏。 【抽样情况】 从抽样的情况看,平均分 ,难度值 ,及格率 %,满分率 %。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最显著的问题主要是审题不清,胡乱作答。 第一小题题干明确要求在第一联中找出写景最好的两个字,结果全诗每个句子都有。 题目要求找出两个字,还有的考生 找了两句诗—— 明显不看题目要求。 题目要求“ 首联描写诗人在贬谪途中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结果不少考生不顾要求,虽然找出“争”、“暗”两字,但在分析时胡乱拔高,诸如“朝廷的政治斗争”、“政治黑暗”之类语言也不在少。 第二小题注释已经明确注出“越鸟巣南枝”的典故,居然还是不知所云。 结句通过写景来抒情这个要点更是少有人答出。 答题中的错别字问题也很突出。 “典故”写成“典古”,“越鸟”写成“越南”。 还有把“岭南”变成了“江南”的 —— 也可以看出地理知识的严重缺乏。 【 复习建议 】 明确诗 歌鉴赏考查的范围。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考查诗歌的一般表现手法(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含蓄委婉、比兴象征、多种修辞、对比衬托)。 怎样阅读理解和欣赏诗歌,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来理解诗歌。 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观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提示诗歌的类别。 2.学会鉴赏的流程:意象(形象) —— 意境 —— 诗情。 注意情、景、理关系。 从内容而言,抒情诗的材料不外乎这三点。 景是情思展开的引子,情、理是景的必然产物。 诗歌往往不是单纯写 景,而是情因景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理),这就是内容展开的基本手段。 有时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3.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 古典诗词的一般结构是先写景后抒情。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的意象。 古诗词中“用典”极为常见,考试题中的典故一般是在语文学习中所了解的,因此日常积累一些典故,把握其意义是很重要的。 常见的典故,都是前人的故事,如屈原的故事,三国的故事等。 还有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折柳”、“登高”、“端午”、“大雁”。 课本上出现过的典故,如果高考中涉 及,一般不会注释。 送别之“柳”、“长亭”、思念之“月”、“雁”、凄凉之“猿啼”、愁恨之如“流水”、“春雨”、“春草”„„其他尚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伤离别、“悲哉。 秋之为气也”的悲秋„„ 5.进行类型训练, 找出各种类型的诗歌的规律。 譬如送别诗、怀乡诗、怀古诗(咏史诗)、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怀诗(包括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和闺怨诗)等。 各种类型的诗歌中表现的情感包括: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6.选择一些典型的诗词进行鉴赏训练,多读一些大家的鉴赏分析文章,也是提高自己诗歌鉴赏能力的必要途径。 应考时要注意: 一是通读全诗,借助于标题、关键词句、注释、题目提示等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比如诗人的某种感情(乡情、伤情、怀古、吟边、忧思等),或诗人对生命、人生、社会的某种见解。 二是审清题目要求,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按要求进行定向分析。 三是明确答题要点,调整好思路,组织 好语言按要求表达,几问几答,怎么问怎么答,答题力求准确、完整、流畅、书写规范,这是得分要领。 四是诗歌的语言鉴赏,要注意两点。 第一,诗歌中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解读,这些语句往往属于抒情议论句。 第二,对富有诗歌特色的语言进行品味。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从主要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特别要注意那些能够突现现象,显示语言风格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其他特殊词语(如拟声词、叠词、颜色词等)。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 )(5 分 ) (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其文约, ,其志洁,。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其志洁, ;其行廉,。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 报任安书 》 ) ,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花径不曾缘客扫,。 (杜甫《客至》) 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其辞微,其行廉。 举类迩而见义远。 故其称物芳;故死而不容。 ( 2)用之所趋异也。 绿树村边合。 蓬门今始为君开。 奉命于危难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试题分析】 从命题的角度说,第一小题顺应 2020 年全国卷的思路,五句都集中于一篇作品之中,题目的设置以理解记忆为出发点。 第二小题以高中为主,初中 、 高中 相结合, 全是要求背诵的内容。 【 抽样情况】 平均分 ,难度值 ,及格率 %,满分率 %。 主要问题是对背诵重视不够,不能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不注意识记字形。 从阅卷的标准来说,写错一个字就不能得分,虽然学生也背诵了,往往功亏一篑。 另外一个问题是错别字太多。 错字集中体现在:迩 —— 尔、义 —— 意、合 —— 河、蓬门 —— 篷门、彭门、朋门、藉 —— 籍„„得分集中在 2—— 3分。 还有,从部分学校抽样 试卷看,原校老师已经批阅过 ,但是对背诵默写的评分标准掌握存在问题。 高考阅卷标准是如果两题都做,挑选得分最高的一题给分。 (因此,高三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两题都做)可是有的老师却挑得分最 低的一题给分。 有同学第一小题写对三句,又被涂抹掉,第二小题写出四句,结果只对了一句,才能得一分。 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空的问题:一是每个小题中顺序不能乱,严格对应空格;二是不能把第一小题的内容写在第二小题空格上。 虽然全部都写对,也是得零分。 【复习建议】 从考生答题情况和抽样分析看出,名句名篇的默写问题十分突出,得分率太低,因此,在复习中,一是明确背诵的范围,重点要区分背诵名句名篇。 凡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一定要牢固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背诵的(有的篇目课本未选)也要背诵;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名句名篇。 二 是掌握识记的基本方法。 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切忌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否则,背下来了,也写不对字形。 所以识记要准确、认真、细致。 避免出现错误的字词。 识记要有计划性。 识记的内容多,任务重,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复习。 五、 ( 22分) 【 概述 】 本大题主要考查阅读现代散文的能力。 共设四小题(主观题),考查阅读一般文学作品类 文章 的能力。 四个小题,分别考查了对文章关键词语、文章 的中心句、文章的主体结构和文章思想感情的分析和理解。 内容涉及理解文中重要 词语 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 文章结构、把握 文章 思路 , 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 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等。 材料选自台湾作家张腾蛟的散文集,这是一篇融叙事与抒情为一体,感情真挚,语言质朴的散文。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中的重点。 鉴赏文学作品见仁见智是正常现象,对同一作品,因阅 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 因此采用主观性命题的方式更符合艺术鉴赏的原则。 只要弄清题干要求,不脱离文本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应该是不困难的。 山坡与岸堤 [ 台湾 ] 张腾蛟 ①在我的生活内容中,那片小小的山坡和那段短短的岸堤,是占有相当地位的。 山坡已够平凡,何况它还只是那么小小的一片;岸堤也够平凡,何况它也是短短的那么一段。 ②我不知道曾经看过多少山坡,也不知道曾经看过多少堤岸。 说山坡,从大庾岭到泰山,从阿里山到雪山,谁晓得有多少个大大小小山坡;说岸堤,从扬子江到黄河,从淡水河到大甲 溪,谁知道有多少段长长短短的岸堤。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 有哪里的山坡能够比得上我眼前的这一片,有哪里的岸堤能够比得上我脚踩的这一段。 ③小小的山坡就座落在山的脚下,以一种略带倾斜的坡度,坦然地舒展着。 这是一个丛生着各种树棵的山林,只有这一片小小的山坡是例外,它是用茵茵的绿草铺成的。 一看就会让你奇怪,为什么整座山上长满了树木,偏偏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