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7(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 12~ 36 小时 ,短者 2 小时 ,长者 8 小时 ~ 10 天 或更长,潜伏期长短与被摄入食品中肉毒毒素含量和摄入食品量有关,摄入毒素量大,潜伏期短,病程急;量小且持续摄入,则潜伏期长,发病缓。 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者一般具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肉毒中毒特有的神经麻痹症状,初期表现为视力减弱、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震颤或固定、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 失等眼部症状。 同时或稍后出现张口、伸舌、咀嚼吞咽困难、口腔分泌物增多、语言障碍、声音嘶哑或失音、呼吸困难、便秘、腹胀、颈软不能抬头、四肢瘫软等肌肉瘫痪症状。 重者会因呼吸肌麻痹引起窒息、昏迷、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但知觉、体温、血压、血象等体征一般正常。 对患者的处理: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根据病情进行催吐、洗胃或清肠,排除毒物。 抗毒素治疗: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立即使用混合多价肉毒抗毒素治疗,待实验室诊断确定型别( A、 B、 E、 F型)后,采用相应型别肉毒抗毒素治疗,抗毒素 要尽早、足量应用。 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吞咽困难者及时补充营养液,应用大量维生素 B 和 C 及 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必要时灌胃补充液体营养液。 呼吸困难者及时除痰和吸氧。 为预防感染,可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5.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 因经口食入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而致病。 中毒食品主要是乳及乳制品、奶油糕点、蛋及蛋制品、熟肉制品、鸡肉和蛋类沙拉、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及个别淀粉类食品。 儿童易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发病急,一般在 2~ 6 小时 ,最短 1 小时 ,最长 8 小时。 主要症状及体征:剧烈的恶心、 反复呕吐,可伴有上腹部绞痛,有时伴有腹 19 泻。 体温一般正常或低烧。 多次腹泻和呕吐可导致虚脱、肠痉挛和严重失水。 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敏感,发病率高、病情重。 病程一般较短, 1~ 2 天 内即可恢复。 预后一般良好。 对患者的处理: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根据病情进行催吐、洗胃或清肠,排除毒物。 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6. 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 因 经口食入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 致病食品主要为海产品(鱼、虾、蟹、贝类等)及直接或间接被污染的其他食品。 临床表现: 潜伏期:发病急, 多数在 4~ 28 小时 ,短者 2 小时 ,长者 30 小时。 主要症状及体征:急性胃肠炎症状。 发病初期为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继而剧烈腹痛,脐周阵发性绞痛。 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 有时出现无恶心呕吐的患者。 预后一般良好,大多 1~ 2 天后症状减轻,也有因为其他并发症死亡的病例。 对患者的处理: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根据病情进行催吐、洗胃或清肠,排除毒物。 合理使用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积极预防和治疗脱水。 轻症患者以口服补液为主 ,并口服抗菌药 物;重症患者需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进行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7. 蜡样芽胞杆菌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 因经口食入被大量蜡样芽胞杆菌或其肠毒素污染的食品而致病。 致病食品主要为剩米饭、米粉、甜酒酿、剩菜、甜点心及乳、肉类食品等。 食用前的食品保存温度较高( 20℃以上)、放置时间较长,使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得到繁殖或产生肠毒素,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 年老体弱者多发。 临床表现: 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或两型兼有。 病程一般在 24~ 36 小时 ,预后良好。 一般无死亡。 呕吐型潜伏期:较短,一般为 1~ 5 小时。 主要症状以恶心、呕 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四肢无力、少数有腹痛和腹泻、发热。 腹泻型潜伏期较长, 20 一般为 8~ 16 小时。 主要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少数有恶心、呕吐和发热。 对患者的处理: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根据病情进行催吐、洗胃或清肠,排除毒物。 治疗:一般采用支持疗法,不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 对病情较重者可考虑使用抗菌素及对症治疗。 8. 变形杆菌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 因经口食入被变形杆菌污染的食品而致病。 致病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尤其以水产类和 熟肉制品 为多见,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 污染途径 为 制作食品过程 中生、熟食品 交叉污染,或被 污染的熟食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后食 用 引起。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 3~ 20 小时。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周或上腹部刀绞样疼痛、腹泻,发热 约 38℃左右。 大便多为水样便,有恶臭,无脓血。 患者一般于 1~ 2 天 内 自愈。 对患者的处理: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根据病情进行催吐、洗胃或清肠,排除毒物。 轻症患者 采用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不推荐使用抗生素。 重症患者可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9. 食源性甲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特点: 经口食入被 甲型肝炎 病毒污染的食品而致病。 致病食 品为生食或半生食 毛蚶 等 贝类、蟹 、水果及蔬菜等。 成人易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 25~ 30 天 ,最短 15 天 ,最长 50 天。 主要症状及体征:食欲下降 、发热、乏力、肝区不适或隐痛 ,可伴有 恶心 、呕吐,继发肝损害症状(排出深色尿、灰白便), 部分病例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等黄疸 症状。 症状轻者数周恢复,严重者则需数月。 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 个别病人(尤其是老人)可出现肝衰竭。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型。 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通常表现为近 1周左右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 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 ALT)明显异常,血清抗 HAVIgM阳性或抗 HAVIgG双份血清呈 4倍升高。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 17μ mol 21 / 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 黄染 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瘀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 ALT中度增高。 黄疸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 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血清抗 HAVIgM阳性或抗 HAVIgG双份血清呈 4倍升高。 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一般无既往肝病史,表现为急性起病,严重消化道症状,并在起病后 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用 Smith分类法出现Ⅱ176。 以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 肝脏迅速缩小。 肝功能异常,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 171μ mol/ L,或每日升高值大于 mol/ L,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 40%。 血清抗 HAVIgM阳性或抗 HAVIgG双份血清呈 4倍升高。 亚急性重型则表现为以急性肝炎起病,临床上有极 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迅速加深,出现腹水及出血倾向。 肝脏进行性缩小。 病程 10 天 以上, 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 Smith分类法出现Ⅱ176。 以上的肝性脑病)。 肝功能明显异常,胆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胆固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 40%。 血清抗 HAVIgM阳性或抗 HAVIgG双份血清呈 4倍升高。 对患者的处理: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急性肝炎食欲不振者,应进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有明显食欲下降或呕吐者,可静脉滴注 10%葡萄糖液。 急性肝炎的早期应就地隔离治疗。 用药要简化, 种类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 不主张常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炎。 重型肝炎应加强护理,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对病人、疑似病人的吐泻物及污染的物品均应作消毒处理。 消毒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煮沸、福尔马林、强力戊二醛、有效氯以及紫外线等灭活病毒。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 10. 食源性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 因摄入了被氨基甲酸酯农药污染的食品,或误将氨基甲酸酯农药作为食品或调料等摄入而致病。 中毒食品为被氨基甲酸酯农药污染的食品。 22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数分钟至数小时。 主要症状及体征:轻度中毒 : 短期密切接触氨基甲酸酯农药后,出现较轻的毒蕈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流涎、多汗、瞳孔缩小等,有的可伴有肌束震颤等烟碱样症状,一般在 24 小时 以内恢复正常。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往往在70%以下。 重度中毒 :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另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 ; ; 30%以下。 对患者的处理: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必要时可对患者催吐、洗胃,以清除胃肠道尚未吸收的毒物。 特效解毒药物治疗:轻度中毒者 , 可不用特效解毒药物,必要时可口服或肌内注射阿托品,但不必阿托品化;重度中毒者 , 根据中毒症状应用阿托品,并尽快达阿托品化。 但是,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相比,一般所需总剂量小,用药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维持时间相对较短。 单纯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不用肟类复能剂。 11. 食源性钡盐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 因误将白色粉末状钡盐当作食盐、发酵粉、碱面、小苏打、明矾等使用,如误将氯化钡当作明矾加入面中炸油条,碳酸钡当作发酵粉或碱面制作面食等,而引起中毒。 中毒食品为被氯化钡、碳酸钡等钡盐污染的食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 30 分钟 ~ 2 小时 ,短者 10 分钟 ,长者达 48 小时。 主要症状及体征:突出表现是肌肉麻痹、心血管损害及低钾血症。 根据进食钡盐史,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肌力的降低,可进行综合分析,对中毒分级。 急性轻度中毒: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胸闷、麻木或无力,肢体运动力弱,肌力Ⅳ级,心电图有早期低钾所见或血清钾稍低。 急性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肌力Ⅱ~Ⅲ级,肌张力降低,心电图、血清钾呈现低钾表现。 急性重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四肢弛张性瘫痪,肌力 0~Ⅰ级甚至呼吸肌麻 痹,心电图及血清钾显示明显低钾现象,多伴有严重的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对患者的处理: 迅速给中毒者催吐,用 2%~ 5%硫酸钠溶液洗胃。 解毒治疗: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硫酸钠,如无硫酸钠时可用硫代硫酸钠代替。 在心电图及血清钾的严密监护下及时、足量补钾,直至检测指标恢复正常;然后酌情减量,待 23 指标稳定后停药。 对症治疗: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 出现呼吸肌麻痹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机械通气。 心率失常时,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 12. 食源性毒鼠强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 摄入毒鼠强污染的食品或误将毒鼠强作为食品或调味料食用。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分钟。 主要症状及体征:轻度中毒: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可有肌颤或局灶性癫痫样发作。 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可出现 a) 癫痫样大发作; b)精神病样症状,如觉、妄想等。 重度中毒:在中度中毒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 a) 癫痫持续症状; b)脏器功能衰竭。 对患者的处理: 无特效解毒剂。 主要采取催吐、洗胃等措施,清除体内毒物,促进患者的神志清醒是抢救的关键措施。 催吐:对于神志清晰、中毒不足 24 小时 的中毒者,应立即催吐。 洗胃:中毒不足 24 小时 的中毒者,应洗胃。 洗胃时使用清水即可,每次洗胃量胃 300 mL~ 500 mL,直至洗出液澄清。 中度和重度的患者洗胃后保留洗胃管,以备反复洗胃和灌入活性炭。 活性炭:轻度中毒患者洗胃后立即给予活性炭 1 次,中度和重度的患者在洗胃后最初 24 小时 内,每 6~8 小时 给予活性炭 1 次, 24 小时 后仍可给予活性炭。 剂量:成人每次 50 g,儿童每次每公斤体重 1 g,配制成 8% ~ 10%混悬液经洗胃管灌入。 血液灌流:中度和重度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血液灌流,可多次进行,直至癫痫症状得以 控制。 镇静止痉:给予基础药苯巴比妥钠,并可与其他镇静止痉药物合用。 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续症状患者可以给予地西泮。 其他癫痫持续症状超过 30 分钟 ,连续两次使用地西泮,抽搐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应及时给予静脉麻醉剂(如硫喷妥钠)或骨骼肌松弛剂(如罗库溴铵)。 密切监护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 对不能排除有机氟类杀鼠剂的中毒者,在确诊前可使用乙酰胺。 13. 亚硝酸盐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 因进食了含高浓度亚硝酸盐的食品而致病,亚硝酸盐中毒量为一般为 g~ g。 中毒食品主要是 误将亚硝酸 盐当作食盐 、调味品等 烹调 的 食 品,或 使用过量的 硝酸盐、 亚硝酸盐 加工的食品,或 腌制 不当或 变质的 蔬 24 菜,或其它被亚硝酸盐污染的食品等。 临床表现 : 潜伏期:视机体摄入亚硝酸盐的量而有差异,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潜伏期很短,一般为 10~ 20 分钟 ,植物性亚硝酸盐中毒一般为 1~ 3 小时 ,最长可达 20 小时。 主要症状及体征:食源性 亚硝酸盐中毒 是 短期内引起的以高铁血红蛋白 血 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轻 度中毒: 有头晕、 嗜睡、 头痛、乏力、心慌、 胸闷、恶心、呕吐 、腹泻 ,口唇、耳廓、指 (趾 )甲轻度紫绀等,高铁血红蛋白在 10%~ 30%。 重 度 中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