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精品(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 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 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 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 “绿荷 ”有 “恨 ”而 “背西风 ”, (步骤一) 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二) 后一首的 “荷花 ”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 “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 (步骤一)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 “„ 折柳 ‟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 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 ”,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第三部分 古典诗歌鉴赏分类 古典诗歌的内容纷繁复杂,很难完全分类,为了讲解和训练的方便,也为了让学生能对诗歌内容有个大纲式的认识,现大致把古典诗歌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怀人诗、怀古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和即景感怀诗等七大类。 在训练时,学生可以借助诗歌的内容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但在具体应答时,还应仔细审题,辨清题目是本文第二部分 “解题技巧 ”中的提示规范、全面的答题。 一、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 ,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鉴赏示例 : 见附录1(06年天津卷) 学生训练题1: 阅读下面一首 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学生训练题2 :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⑴“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 ⑵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答案:⑴借代的修辞手法。 ⑵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二、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 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 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 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鉴赏示例: 见附录1(06年安徽卷、湖北卷、江西卷) 学生训练题1: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 上阕前两句用 的手法,三四句用 句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 下阕借惜春表达了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⑵这是一首送别诗。 “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 意思,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⑴ 比喻 设问或双关 惜别 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 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个人。 学生训练题2: 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 答案: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 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三、 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鉴赏示例:见附录1(06年北京卷、浙江卷) 学生训练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 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案:(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学生训练题2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⑴描写景物有声 、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 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 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⑶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四、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 什么志。 鉴赏示例: 见附录1(06高考重庆卷、湖南卷) 学生训练 题 1: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 ②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 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学生训练 题 2: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 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1)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 (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以 “云自无心水自闲 ”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五、 思乡怀人类诗歌 古人或 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鉴赏示例: 见附录1(06年江苏卷、四川卷) 学生训练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 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学生训练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 “空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 “游子思归乡 ”,有人认为是 “思妇盼归人 ”,也 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 ① “空 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 “愁 ”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 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的情思。 学生训练 题 3: 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 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 “归梦 ”是这首诗的诗眼。 诗中写 “归梦 ”突出了什么。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答: 答案:第一问:写猛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 了乡思之深,之切。 第二问: “归梦 ”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 “归梦 ”之因;而 “归梦 ”则是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现。 所以可以说 “归梦 ”是这首诗的诗眼。 六、咏史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 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第。20xx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精品(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at ,又转化为一次函数 2( ) 2 0f a at t 在 [1,1] 上恒成立问题,利用一次函数图象的特殊性,只须两个端点值成立即可。 7.答案 A:解析 :由题意| AC|= 13,| BC|= 15,| AB|= 14,又| AF|+| AC|=|BF|+| BC|,∴| AF|-| BF|=| BC|-| AC|= F 点的轨迹是以 A、 B 为焦点,实轴长为
AB ,则集合 B中必含有元素 3,即此题可转化为求集合 {1,2}A 的子集 个数问题,所以满足题目条件的集合 B 共有 224 个 .故选择答案 C. 2. C. M={ x|x1 或 x0}, N={ y|y1}故选 C 3. B.选由 card BA = cardA + cardB + card AB知 card BA = cardA +
m2,房屋侧面的 造价为150 元 /m2, 屋顶和地面的造价费用合计为 5800元,如果墙高为 3m,且不计房屋背面的费用. ( 1)把房屋总造价 y 表示成 x 的函数,并写出该函数的定义域 . ( 2)当侧面的长度为多少时,总造价最底。 最低总造价是多少。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文科做)设 ,1433221 nns 求证: 221121
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2我国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研究 2浅析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地位 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3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规模与结构 3对中国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传导效率的思考 3浅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3 略论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汇率风险与防范 3 货币市场发展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功效分析 3政府在房地产业管理中的定位思考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发动印度支那战争,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年) 思考: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句话 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 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 20世纪 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原因说明这一思想。 两分两合的 德国 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9621806年 ) 政治方面: 四分五裂,两雄并立(普鲁士与奥地利) 经济方面:
[典例解析] [例题 1] 04 广东 上世纪 80 年共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 NO 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 下列关于 NO的说法 不正确 . . . 的是 A、 NO分子中有极性共价键 B、 NO是造成化学烟雾的因素之一 C、 NO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 D、 NO分子所含电子总数为偶数 [例题 2]( 05广东) 下图所示的直型石英玻璃封管中充有 CO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