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学年科学教育理论教学大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和能量守恒定律( 8 学时) 1.理解动量的矢量性、瞬时性、相对性,理解变力的冲量,会计算变力的功,理解势能的定义和相对性。 2.掌握动量原理,动量守恒定律。 3.掌握功能原理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4.明确各类碰撞的特征,掌握处理碰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章 刚体力学( 8 学时) 1.理解描述刚体转动的基本物理量 —— 角位置、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明确 角量和线量的关系。 2.确切理解转动惯量的物理意义及与其哪些因素有关。 3.熟练掌握刚体的转动定律。 4.理解刚体的转动动能和力矩的功。 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5.理解角动量和冲量矩的概念。 掌握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明确守恒条件。 第二篇 热学 (16 学时 ) 第五章 热力学基础( 8 学时) 1.掌握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 2.理解准静态过程的概念。 3.理解内能、热量和功的概念。 4.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5.理解循环过程的概念。 掌握热机效率和制冷机制冷系数的计算方法。 6.理 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及卡诺定理。 7.理解熵的概念,会简单计算熵变。 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 8 学时) 1.理解微观量与宏观量的概念,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2.了解统计物理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3 3.掌握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理解理想气体压强和温度的统计意义。 4.掌握理想气体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5.理解能量均分原理的意义,能由它导出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 6.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的意义,能导出三种速率并理解其意义。 7.理解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的概念。 9.了解气体的三种迁移现象。 10. 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第三篇 电磁学( 44 学时) 第七章 静电场( 10 学时) 1.掌握库仑定律。 2.理解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能用叠加原理求电场强度。 3.理解电场线、等势面的概念,掌握电场线及等势面的性质,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4.理解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和环流定理,掌握用高斯定理并能由此计算简单对称性电场的电场强度。 5.理解电势和电势梯度的概念,掌握电势、静电场力作功、电势能的计算方法。 6.了解静电场中电偶极子的运动规律。 第八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8 学时) 1.掌握导体的静电平 衡条件及静电平衡导体的基本性质。 2.会处理有导体时的静电场问题。 3.了解电介质极化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束缚电荷的产生。 4.掌握电容器电容的计算方法,了解电介质对电容器性质的影响。 5.掌握电容器的储能公式,理解电场能量密度的概念,并能对电场能量作简单的计算。 第九章 稳恒电流( 4 学时) 1.理解不随时间变化的稳恒电流的概念及电流密度矢量和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2.理解欧姆定律微分形式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3.了解基尔霍定律,会计算简单电路问题。 第十章 稳恒磁场( 10 学时) 1.理解磁感应强度 B 的概念及其定义方法。 2.掌握毕奥 — 萨伐定律及其应用。 24 3.掌握磁场的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 4.掌握安培力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平面载流线圈在均匀磁场中所受到的力和力矩。 5.掌握洛仑兹力的计算方法,并会分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第十一章 磁场中的磁介质( 2 学时) 1.了解磁介质的分类及其磁化的微观机理,了解铁磁质与非铁磁质的主要区别。 2.掌握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 第十二章 电磁感应( 10 学时) 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明确公 式中负号的意义。 2.明确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本质,会计算动生电动势和简单情况下的感生电动势。 3.理解感生电场的概念,明确它与静电场的区别。 4.理解自感的意义并能计算自感系数。 5.了解互感现象及规律,并能计算自感系数。 6.理解磁场能量的概念和磁能密度公式。 7.理解位移电流的概念,了解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8.了解电磁振荡的基本原理及电磁波产生过程。 9.了解电磁波的性质。 第四篇 振动和波动( 16 学时) 第十三章 机械振动( 8 学时) 1.掌握简谐振动的三种描述方法。 理解简谐振动特征 量(振幅、频率、初相)的意义及决定因素。 2.明确简谐振动的特征,会判断物体是否做简谐振动。 3.掌握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合成的规律。 了解拍现象。 4.理解两个相互垂直同频率简谐振动合成的规律。 了解李萨如图的形成。 5.了解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的基本特征。 第十四章 机械波( 8 学时) 1.理解波线、波面、波前、波速、波长、等概念。 2.掌握平面谐波波函数的求法及其物理含义。 3.了解波能量的传播及能流、能流密度、波的强度等概念。 25 4.理解惠更斯原理,了解波的衍射、反射和折射。 5.掌握波的叠加原理及波的干 涉。 6.了解驻波的概念和特征。 7.了解多普勒效应。 8.了解有关声波的基本知识。 第五篇 光学( 18 学时) 第十五章 波动光学( 18 学时) 1.掌握相干光的条件,明确获得相干光的方法。 2.理解光程的概念,熟练掌握双缝干涉的原理及其条纹特征。 3.掌握半波损失的概念,掌握等厚干涉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其条纹特征。 4.理解劈尖干涉和牛顿环产生的机理。 5.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6.理解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的物理内涵。 7.理解用半波带法分析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 8.了解圆孔衍 射和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9.理解光栅条纹形成的物理过程及特征,掌握光栅方程,理解光栅的缺级现象。 10.了解 X 射线的晶体衍射,理解布拉格公式。 11.理解光的三种偏振态,掌握不同偏振态光的特点。 12.理解偏振光的概念、掌握获得和检验偏振光的方法,掌握马吕斯定律。 13.了解反射与折射起偏现象,会运用布儒斯特定律。 14.了解双折射起偏现象。 15.了解旋光现象。 第六篇 近代物理( 22 学时) 第十六章 相对论简介( 6 学时) 1.了解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及其困难。 2.理解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3. 了解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下的时空变换及速度变换。 4.理解相对论动力学的主要结论(质速关系、质能关系、能量动量关系)。 第十七章 量子物理( 16 学时) 26 1.理解黑体辐射和普朗克能量子假说。 2.理解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 3.掌握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4.了解康普顿效应及解释。 5.理解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6.理解德布罗意波和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7.理解微观粒子不确定关系。 8.理解用量子力学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9.理解激光产生的机理;了解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及各器件的作用,激光的特性及其应用。 10.了解固体能带的形成,了解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结构特点。 理解本征半导体和杂质半导体的导电机构。 三、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物理学》(第四版),东南大学等七所工科院校编 马文蔚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伯克利物理学教程》科学 出版社 3.《大学物理》 吴百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4.《 普通物理学》(第五版),程守洙、江之水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7 《植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6098001 学 时: 54 学时 学 分: 3 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开课对象:科学教育专业 英文译名: Plant Biology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生物 系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 系统掌握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规律;了解植物界中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和亲缘关系等知识,从而建立植物演化发展的概念;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一般知识和重要科、属、种的特征,认识当地常见代表植物。 通过实验和实习教学,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徒手切片、染色、生物绘图等方法和技能;学会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的方法。 了解国内外植物生物学发展的成就。 二、课程内容 第一编 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绪 论( 2 学时) 通过绪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在自然界及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有丰富的植物资源,通过有关知识的介绍,加强对学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植物学 的兴趣,树立学好植物学的信心。 重点: 1.生物界的分界系统。 2. 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 难点: 1.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第一章 植物细胞( 6 学时)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和细 胞学说的建立对植物学乃至整个生物学的发 的重要意义,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功能 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意义,为以后 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8 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 1.原生质和原生质体的概念。 2.内膜系统和徽梁系统。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和器官( 3 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构成植物体各种类型组 织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初步建立植物器官的概念。 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 1.细胞的生长、分化、组织器官的概念。 2.六大植物组织的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及其在 植物体上的分布位置。 难点: 1.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过程。 2.导管和管胞、筛管、伴胞和筛管的结构。 第三章 种子和幼苗( 2 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懂得胚是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并清楚胚的结构;使学生能区别幼苗类型;理解种子萌发就是胚在一定 条件下重新生长和进一步分化的过程;明确营 养体各部分的来源。 重点: 1.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2.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幼苗的形成过程。 难点: 1.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 根( 4 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根的形态结构及其发育过 程;了解根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 1.根尖的结构及其生长发育。 2.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3.根的维管形成层的发生,活动及其结果。 4.侧根的形成。 难点: 1.细胞的几种分裂方向。 2.凯氏带的结构和功能。 3.初生维管柱的发育和结构。 4.根的维管形成层的发生,活动及其结果。 第五章 茎( 7 学时) 29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双子叶植物茎 的形态结构及其发育过程;了解单子叶植物和 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了解茎的形态结构与 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别各种变态茎; 初步掌握茎的人工繁殖的主要方法。 重点: 1.茎的生长习性和茎 的分枝类型。 2.芽的结构类型。 3.茎尖的结构及其生长发育规律。 4.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5.茎的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产生、活动 及其结果。 难点: 1.茎尖生组织的结构和原套一原体学说。 2.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维管柱的结构。 3.髓射线、维管射线、年轮和木材三切面的 概念。 4.茎的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结构,产 生和活动规律。 第六章 叶( 4 学时) 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辩别各种形态的叶;掌 握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了解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特点;理解叶的形态结构与 生理功能 及其生态适应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 1.叶的起源和发育。 2.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 3.叶的生态类型。 难点: 1.叶的起源和发育。 2. C C4 植物的概念及其叶的结构特点。 第七章 植物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 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体各营养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了解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 1.根、茎、叶之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2.营养器官之间主要生理功能的相互关系。 难点: 1.根茎过渡区。 2.叶迹、叶隙、枝迹、枝隙的概念。 第八章 营养器官的变态( 1. 5 学时) 30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 学生掌握变态的概念;能 够识别常见的各种营养器官的变态类型;理解同功器官和同源官的概念。 重点: 1.贮藏根的变态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2.地下茎的变态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3. 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的概念。 难点: 1.额外形成层和三生结构。 第九章 花和果实( 9 学时)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被子植物花的形态结构、发 育及其生殖过程;了解被子植物胚胎发育及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类型果实的结 构特征;了解被子植物生活的特征。 重点: 1.花的组成和结构。 2.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3.胚的发育和胚的形成。 4.双 受精现象和种子、果实的形成。 难点: 1.心皮的概念、雌蕊的类型、胎座的类型、子房的位置。 2.花药和胚珠的发育过程。 3. 被子植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