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启航考研政治20天20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 20多年来我国改革 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 情 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 识。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知识点 2 以人为本和“民本思想”、“人本主义”。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 保障 人民群众的 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 成果 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决定力量。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人”是人民,“本”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求我们觉“立觉为公、执政为民”。 “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大众所受剥削和压迫。 但是由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民本”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局限性 : 第一,“民本”思想只不过是维护君权专制统治的一个道具,只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得民心”而采取的某些让步。 第二,“民本思想”中的“重民” 、“亲民”往往与“畏民”、“愚民”相联系,因为“畏民”所以不得不“重民”、“亲民”,并采取一定手段达到 愚弄 人民的目的,所以这一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4.“人本主义”抛弃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把人看作是一种普通生物。 它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强调保障个人权利。 “人本主 义”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有力工具,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人本主义”以抽象的、 永恒 不变的所谓“人的本性”作为基本前提和评价社会历史发展的准绳,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是维护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思想工具,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存在抽象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只能从社会发展实际中去把握。 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在 经济 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让发展的成 果 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知识点 3 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可以从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人 的发展。 在人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把人的自由发展和 充分 发展都包含在其中的。 :首先,它离不开社会实践。 在实践尤其是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外部世界。 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 其次,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 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 关系。 实践本身就是社会性的,是包含著社会 关系 在内的。 离开了社会 关系 ,实践也无法进行。 ,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 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 促进 地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要目标。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 第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建设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政治文明。 第三,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第四, 促进 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第五题 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中国选择了一条以和平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试说明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毛泽东提出的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 道路的联系和区别。 相关知识点 1 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合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 关系。 第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关系。 第三,虚拟 经济 和实体 经济 的 关系。 业化道路的特征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第二,强调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和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第三,强调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 第四,强调 正确 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 ,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 充分 发挥的工业化。 第一,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 验教训。 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 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同时,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注重机械化、自动化,出现过严重失业问题。 第二,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科技大趋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的各个市场进一步相互 开放 相互依存。 第三,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过于求的 矛盾 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相关知识 点 2 适合中国国 情 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在我国生产资 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实际,努力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 情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及时地向全党提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7年 2月,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直接提出要走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 ,对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走适合中国国 情 的工业化道路,首先要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毛泽东将这一问题视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核心问题,强调不能照搬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模式,而要通过更加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进入 60年代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依据农业第一、轻工业第二、重工业第三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思想。 (2)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还要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 个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通过经济建设带动国防建设,统筹兼顾各方利益,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从特点上看,它们都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都强调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都强调中国工业化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2)从体制基础、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看,毛泽东时代是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封闭 半封闭封锁被封锁的国际环境下的工业化。 现在的工业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 开放 的条件下、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信息经济广泛应用和第三产业大发展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工业化。 (3)从内容上看,毛泽东提出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则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 促进 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 关系。 相关知识点 3 传统工业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即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 所谓传统工业化道路,一是指发达国家的对外扩张和掠夺。 二是指由农业 经济 向工业 经济 的转变,或者说是农业国向 工业 国的转变。 三是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破坏。 这个“新”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 :我们对外是和平发展,不是靠武力扩张去掠夺别国资源。 对内是和谐发展,不是靠拼资源消耗去搞掠夺式经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 六 题 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 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分析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中所取得的成就。 相关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和领导权等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创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2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等人在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中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 : (1)提出要走适合中国国 情 的工业化道路。 (2)阐释了社会主义 矛盾 学说,明确指出 正确 解决人民内部 矛盾 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明确提出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1959年底至 1960年初,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 社 会主义,并认为中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这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富有创见的一个成果。 这个认识虽然还没有展开,也没有被当作中国的基本国情 加以强调,但它仍不失其重要 的思想理论价值,它是我们今天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的思想来源。 (4)提出了奋斗目标及其两步走战略。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的社会主义强国。 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 1959年底起,用 15年时间,在 1980年以前,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在 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 经济 走在世界前列。 (5)进行了经济体制和管理 体制的初步探索。 经济体制方面,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计划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 提出了“消灭了资本主义、可以再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等思想。 在管理体制方面,则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 (干部 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改进 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工人群众、领导 干部 和技术 员三结合 )。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 情 的正确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一贯坚持下去,有时还出现了严重的背离,使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国 情。 “大跃进”运动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超越了现实阶段,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口号。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脱离了当时生产关系的现实而完全依靠主观意 志形成的新的生产 关系 , 结果 事与愿违,造成严重的后 果。 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 革命 ”背离了美于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 的 正确 认识。 相关知识点 2 适合中国国 情 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参见本书第 11页第 5题相关材料 2) 相关知识点 3 社会主义 矛盾 学说。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 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解决矛盾的途径、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双方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社会主义的矛盾不表现为剧烈的冲突和对抗,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而不断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4。20xx启航考研政治20天20题(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来说,大海是一生的向往,黄龙瑟尔嵯就是一片海,它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以及多彩的民族风情。 景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完整,自然分布的原生高等植物 1500余种,大部分为中国 特有的成分,森林覆盖率为 %,植被覆盖率达 %.区内结构完整 ,生态系统十分稳定平衡。 重峦叠嶂、翠绿多姿。 林中古木参天,枝头松萝拂地、树下箭竹、水柳、杜鹃等花木丛生,地上乃至岩石
B. 5~ 7 月份 C. 6~ 8 月份 D. 7~ 10 月份 11. 此时甲点地面正处于 A. 晴好天气 B. 干冷天气 C. 强降雨天气 D. 霜冻天气 第Ⅱ卷 本卷共 4 大题,共 160 分。 36.( 36 分)阅读资料和图 图 6。 完成下列要求。 自 1971 年 9 月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彩电起,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
. 10 B. 4 C. 9 D. 5 1 假设已有定义 char str[10]。 则以下语句中错误的是( ) A A. str=”good”。 不能整体赋值 B. puts(str) C. scanf(“%s”, str )。 D. str[3]=‟\0‟。 以下函数定义中能实现“求三个整数的和”的是( ) C A. int ff(int a,int b,int c) { ff=a+b+c。
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 1)时间的涵义及特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时间的流逝总是沿着‚过去 174。 现在 174。 未来‛这一直线前进,并且是一去不复返的。 古人常以‚时乎时乎不再来‛
以上和 14周岁以下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难道让 14周岁以上的放假, 14周岁以下的上课吗。 某企业的员工说:我们企业领导根本就不给放假 ,单位根本没 提青年节休假的事。 某事业单位的员工说:只是听到很多人在议论,最后传到领导的耳朵里,领导说放假,这才放了半天假。 某酒店的经理说:我们酒店 80%以上的员工都是 28周岁以下的青年,难道都放假吗。 酒店还要不要运营了。 有些人议论:难道
) ( 3 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衔”正是燕子的动作。 ( 2 分)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态等。 ( 2 分)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题。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