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第二学期中国电影史通选课课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 51 号兵站》 战争惊险片、反特惊险片与样板戏电影 外国的启发 舆论的压力 观众的期待 中国的现实 政治的需求 创作的灵感 观摩影片:《沙漠苦战记》(苏)东影译制, 1951 年 导演:米哈伊尔 .罗姆 战争惊险片( 30 部左右) 《智取华山》( 1953) 《渡江侦察记》( 1954) 《平原游击队》( 1955) 《铁道游击队》( 1956) 《地下尖兵》( 1957)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58) 《沙漠追匪记》( 1959) 《林海雪原》( 1960) 《冰山上的来客》( 1963) 《野火春风斗古城》( 1963) 《兵临城下》( 1964) 《三进山城》( 1965) 观摩影片:《沙漠追匪记》,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 1959 导演:葛鑫;主演:冯喆、牛犇、于明德、程之 反特惊险片( 30 部左右) 《无形的战线》( 1949) 《草原上的人们》( 1953) 《斩断魔爪》( 1954) 《神秘的旅伴》( 1955) 《国庆十点钟》( 1956) 《寂静的山林》( 1957) 《羊城暗哨》( 1957) 《英雄虎胆》( 1958) 《古刹钟声》( 1958) 《铁道卫士》( 1960) 《跟踪追击》( 1963) 《秘密图纸》( 1965) 观摩影片: 《英雄虎胆》,八一电影制片厂, 1958 导演:严寄洲;主演:于洋、王晓棠、张勇手、方辉 样板戏电影( 10 多部) 《红灯记》( 1970) 《智取威虎山》( 1970) 《沙家浜》( 1971) 《海港》( 1972) 《红色娘子军》( 1972) 《龙江颂》( 1972) 《奇袭白虎团》( 1972) 《杜鹃山》( 1974) 《平原作战》( 1974) 《磐石湾》( 1976) 观摩影片: 《智取威虎山》,北 京电影制片厂, 1970 导演:谢铁骊;主演:童祥苓、沈金波、齐淑芳 非同一般的情境设置 紧张曲折的情节编织 虚构意味的英雄神话 细腻动人的情感展示 观摩影片: 《神秘的旅伴》,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5 导演:林农、朱文顺;主演:印质明、刘增庆、王晓棠 时间:从 “过程 ”到 “瞬间 ” 空间:从 “战场 ”到 “异域 ” 身份:从 “自我 ”到 “他者 ” 性别:从 “妇幼 ”到 “男人 ” 观摩影片: 《冰山上的来客》,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3 导演:赵心水;主演:梁音、阿不都力米提、谷毓英 三. 新中国英雄的特质 使命崇高、手段光明、结局完 满 跟好莱坞斯皮尔伯格的 “印第安纳 琼斯系列 ”、英国 007 影片系列、香港吴宇森英雄片系列相比较,极为独特的精神诉求和文化蕴涵。 四. 作为国族叙事的英雄叙事 新中国电影的英雄叙事,以英雄的名义感化大众,以大众的名义诉诸国族,以国族的名义强化政治。 问题是:离开国族及政治,在银幕上想像中国英雄,其可能的边界在哪里。 第四讲 新中国电影:革命年代的声色之娱 一.歌舞的盛宴 《刘三姐》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0 编剧:乔羽(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编写);导演:苏里; 作曲:雷振邦 ; 独唱:傅锦华、 李敏玲;演奏、演唱:长影乐团; 主演:黄婉秋、刘世龙、梁音、张巨光 单纯的智慧与朴素的浪漫 二. 青春的面容 《青春之歌》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59 编剧:杨沫(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 导演:崔嵬、陈怀皑 ; 摄影:聂晶 主演:谢芳、康泰、于洋、秦怡 宏大的理想与燃烧的激情 三. 历史的回声 《林家铺子》《林则徐》 四. 欢快的笑声 《锦上添花》北京电影制片厂 1962 编剧:谢添 、陈方千等 ; 导演:谢添、陈方千 ; 摄影:张庆华 主演:韩非、赵子岳、凌元、田烈 风趣的手段与可爱的性格 第五讲 分立的家国梦想( 1949- 1979) • 政治分立:政治冲突与中国电影的独特格局 • 家国梦想:冷战背景与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 • 互补生态:国营与私营、宣传与娱乐、题材与类型 延伸阅读 一、文 字: 1,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0. 2,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 2020. 3,李永泉:《台湾电影阅览》,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1998。 4,卢非易:《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 19491994)》,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1998。 5,陈飞宝:《台湾电影导演艺术》,台湾电影导演协会、亚太图书出版社, 2020。 6,余慕云:《香港电影八十年》,香港三栋屋博物馆, 1994。 7,《光影缤纷五十年》,第 21 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刊, 1997。 8,罗卡、吴昊、卓伯棠:《香港电影类型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9,赵卫防:《香港电影史( 18972020)》,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20。 二、影片: 《钢铁战士》( 1950)、《南征北战》( 1952)、《渡江侦察记》( 1954)、《平原游击队》( 1955)、 《英雄虎胆》( 1958)、《 51 号兵站》( 1961)、《冰山上的来客》( 1963)、《龙门客栈》( 1967)、《侠女》( 1970)、《秋决》( 1971)、《破晓时分》( 1967)、《窗外》( 1973)、《寂寞的十七岁》( 1967)、《 家在台北》( 1970)、《梅花》( 1976)《四千金》( 1957)、《曼波女郎》( 1957)、《南北和》( 1961)、《倾国倾城》( 1973)、《独臂刀》( 1968)、《报仇》( 1970)、《刺马》( 1973)、《楚留香》( 1977)、《唐山大兄》( 1971) A 台 湾电影:以家为国的道德关怀  台湾电影( 19491979) 台语片:歌仔戏、台湾歌谣 国语片:李行、胡金铨、白景瑞、宋存寿、刘家昌、琼瑶  台湾电影:以家为国的道德关怀 家:从残缺到完整 国: 从实体到想像 道德:从言行到精神 电影( 19491979) 台语片:歌仔戏、台湾歌谣 台语片:闽南语片 家庭伦理,悲剧言情 独特的方言体系 不可或缺的台湾记忆 ( 19491979) 国语片:李行、胡金铨、白景瑞、宋存寿、刘家昌、琼瑶 《大醉侠》( 1966,胡金铨) 《梅花》( 1976,刘家昌) 《一帘幽梦》( 1976,白景瑞) 胡金铨 ( 19321997) 琼瑶 电影剧照 李行 及其电影创作 评价: 台湾电影健康写实主义路线和台湾乡土电影最重要的导演、台湾电 影史上创作影片最多获奖最多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 “我是最服膺我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个中国导演的剖白:李行作品研究》,《文学季刊》第 6 期, 1968 年 2 月) 简历: 1930,上海 1952,台湾省立师范学院 1952,演员 1959,台语片 1963,国语片 1985 年后,往返台湾、大陆之间 19591985, 52 部。 作品表: 《街头巷尾》( 1963) 《蚵女》( 1964) 《养鸭人家》( 1964) 《哑女情深》( 1965) 《贞节牌坊》( 1965) 《还我河山》( 1966) 《秋决 》( 1971) 《吾土吾民》( 1975) 《汪洋中的一条船》( 1978) 《小城故事》( 1979) 《早安台北》( 1979) 《原乡人》( 1980) 《龙的传人》( 1981) 《细雨春风》( 1984) 作品介绍: 《街头巷尾》 , 1963 出品:台湾自立影业公司 编导:李行 摄影:赖成英 主演:李冠章(饰石三泰)、罗宛琳(饰小珠) 获奖:第 2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童星奖。 《街头巷尾》里的 “家 ”,不是一个由单纯的血缘之亲构成的生存实体,而是一个由温馨的老幼之情编织的理想所在,它既指涉台湾之外的 “大陆 ”,又导向现 实之外的 “文化 ”。 这样,归家的念想便被涂上一层强烈的文化追寻意味,寻根的梦幻在台湾电影中第一次以如此写实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养鸭人家》 , 1964 出品:台湾中央电影事业公司 编剧:张永祥 导演:李行 摄影:赖成英 主演:葛香亭(饰林再田)、唐宝云(饰林小月) 获奖:第 3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葛香亭)、最佳彩色摄影奖 《秋决》 , 1971 出品:台湾大众电影事业公司 编剧:张永祥 导演:李行 摄影:赖成英 主演:欧威(饰裴刚)、唐宝云(饰莲儿) 傅碧辉 (饰奶奶)、葛香亭(饰牢头) 武家麒(饰书生)、崔福生(饰刑曹) 获奖:第 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