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上海市宝山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doc56(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箱海铁联运。 第三十条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立足长远,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构建与周边地区快速便捷的联系,建设和完善包括地铁停车场、车辆段在内的轨 道交通设施。 根据《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方案》,规划进入宝山区域的轨道交通共有 6 条,总长度约 72 公里。 建议远景轨道交通 M7 线向北延伸至罗店;适度考虑市域轨道交通线与太仓、松江大区域城间轨道交通线间的衔接。 轨道交通线路 轨道交通线路表 轨道分类 线路编号 起讫点 总长度 (公里) 区内走向 区内长度 (公里) 市域快速铁 R1 宝山 — 金山 蕰川路、共和新路 市区地铁 M3 富锦路 — 铁路上海南站 富锦路、 同济路、逸仙路 M7 环西二大道 — 新国际博览中心 锦秋路、沪太路 9..6 市区轻轨 L2 祁连山 路 — 虹口足球场 祁连山路 L3 铁路上海西站 — 军工路 真金路、场中路 L5 长江西路 — 科苑路 富长路、长江西路、长江南路、何家湾路、国江路 第一条 越江交通 建设越江工程,满足长江及黄浦江两岸发展需要。 结合沿海大通道建设浦东 长兴 崇明越江工程( A14),同步建设长兴 横沙通道。 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适时建设宝山陆域至崇明越江工程( A13)。 规划宝山区内车行越江工程共 5 处。 优化调整宝山区域内长江及黄浦江轮渡布局,完善改造轮渡设施,提高轮渡服务质量。 第二条 城市道路 在市域快速干路网络基础上,结合全区用地布局的调整,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体系,提高道路网服务水平。 宝山区的城市道路网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以及支路组成,宝山的道路网总体上呈方格网状,但在新城的各组团、新市镇、城市工业园区形成不同特殊风格的道路网络。 宝山陆域城市化地区,力争道路广场面积率达到 15%以上,人均占用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0 平方米左右,道路网密度达到 公里 /平方公里。 ( 1)快速路。 快速路有逸仙路、同济路、外环路、中环路、郊环北段(局部)等。 ( 2)主干路。 主干路有共和新路、蕰川路、江杨路、长江路、沪太路、殷高路、保德路、宝杨路 宝安公路、军工路、富长路、丰翔路、环镇北路、康宁路等。 ( 3)次干路。 次干路有场中路、友谊路、水产路、长江南路、锦秋路、祁连山路、一二八纪念路、通南路、杨泰路、虎林路、阳曲路、三泉路、铁力路、铁山路、漠河路、牡丹江路、双城路、淞宝路、九龙路、鱼塘路、南陈路、南大路、真陈路、真北路、真华路、华灵路、江场西路、新二路、何家湾路、凤丰 东路、凤凰公路等。 ( 4)道路交叉口规划。 快速路与快速路相交,应设互通式立交;快速路与主干路,快速路与次干路,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宜选用互通式,部分互通式或简单立交,条件困难亦可采用平面交叉口扩大、渠化;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宜采用平面交叉口,特殊采用简单立交;其余交叉口基本采用平面交叉。 ( 5)生活性道路。 规划建设相对独立的宝山区生活性道路系统,重点建设串联新城组团的“宝杨路 宝安公路”等三条城市发展轴线的城市生活主干道。 第三条 公共交通 优先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体系,辅以足够容量和密 度的地面公交及出租汽车,形成多方式优势互补的、协调运营的综合客运服务体系。 ( 1)建立和完善新城、新市镇等重要集镇与上海中心城宝山部分之间的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增加线路和车辆,完善网络体系。 ( 2)建立新城各组团间、新城组团与新市镇等之间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 3)根据全市综合交通布局,加强宝山地区客运交通枢纽建设,以方便乘客为原则综合安排各种客运交通设施,通过“停车 换乘”系统,实现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有效转换;通过综合性枢纽和各级道路、轨道交通,将航空、港口、火车站、公路客站等对外交通设施与 区内交通紧密相连。 第四条 货运交通组织 根据区域发展功能和目标,制定货运通道规划和货运交通管理措施;促进货运车辆厢式化发展;构筑现代化捷运系统,使区域交通“集卡有序、客货分流”。 利用 “两环一切”快速路(高速公路)及其它主次干路(主要、次要公路)形成重车货运专用系统,规范地区货运交通秩序,调整区域货场布局,减少重车货运交通对地区发展和环境的影响,促进地区环境和交通协调发展。 第五条 静态交通 宝山区的机动车停车供应策略是外环外“满足需求”、内外环之间“基本满足需求”。 结合新建广场、大型公共建筑及交通 枢纽等主要交通集散点的地下、地面、地上空间配置停车场(库),建设与道路容量相匹配、与动态交通相协调的停车系统,促进区域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 停车泊位应与车辆同步增长;加大上海中心城宝山地区停车泊位建设力度,加快中环、外环、郊环“停车 换乘”系统建设,满足综合交通战略需求,宝山区社会停车泊位按社会车辆保有量的 2025%配备。 外环内停车场(库)建设以中、小型为主,分散布局为宜;外环以外地区结合交通节点布置较大型停车场(库)。 第七章 科教与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第三十六条 规划目标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建立完善的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与现代化滨江新区相协调的社会事业体系,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适应的社会事业运行体制,适应城市的经济发展,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宝山新区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十七条 教育科研 规划目标:建成与现代化的滨江新区相适应的“一流教育”,建成与上海率先进入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相匹配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由教育大区发展成教育强区。 规划布局:区属教育规划形成“ 11”的主体构架,即: “ 1”—以上海大学为核心,加快建设上海大学产学研基地,形成上海西北综合性大学科教中心和科技产业化基地。 “ 1”—建成以行知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企事业单位、居(村)委社区为基础,载体多元、门类齐全、社会参与的,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 “ 2”—建成全国重点的宝山职校和产学合作、学用结合的公共实训基地,两个现代化职业教育中 心力争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 10”—整合高中资源,打造 10 所优质高中品牌,构建高质量可选择的高中教育。 “ 11”—按照区域总体规划布局,建设 11 个配置均衡、各具特色、托幼一体、中小衔接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优质教育小区。 第三十八条 科技信息 科技 规划目标:坚持“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精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权保护,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快科普基础 设施建设。 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 资本和人才集聚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创新、开发和产业化的主体。 ( 1)高新技术产业将出现精品钢制造、船舶制造、纳米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更为合理,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其中:精品钢制造、船舶制造、纳米技术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和技术研发中心。 ( 2)全区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市区县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全区 Ramp。 D 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5%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人口总量 15%以上,专利申请量每 10 万人 200 件。 ( 3)市民科技素养和科普设施建 设达到全国领先标准,力争出现达到国际水平的科普项目。 规划布局: ( 1)建成“一区、三中心”的科技发展主体框架。 一区:横沙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三中心:淞宝地区集科技招商、科技中介、技术培训等功能的科技服务中心,上海中心城宝山部分(上大地区)和长兴岛为精品钢和船舶制造业科技研发中心,产业区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 ( 2)完成“ 5”科普设施重点工程建设。 “ 1”是建设 1 个科技馆,“ 3”是建设 3 个行业科普博览馆,“ 5”是建设 5 个科普活动中心。 信息 建成与宝山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资源体系和信息 化应用体系,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和城市管理智能化系统,基本实现“数字宝山”;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得到广泛拓展,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与互动机制, 形成完善的企业与市民服务平台;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形成层次齐备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信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全面广泛的应用,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方式、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起到明显的改善和优化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十九条 文化 规划目 标: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和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设施网络,突出加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建设。 重点打造宝山文化名片 —— 上海国际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充分挖掘宝山历史文化底蕴。 重点体现城市开埠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大学教育文化、现代工业文化,注重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内涵,保留和恢复部分原址、原貌,改建为开放式露天博物馆、主题公园或历史文化展示展览场馆。 通过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条件,培育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宝山文化发展的综合实力。 建成与宝山经济 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时代特征和宝山特色的现代化滨江城区文化,全面建成国家文化先进城区,成为现代城市民间文化创意区和上海市国际民间艺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规划布局: 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 1 100”文化建设网络体系。 即形成: 1 个城市文化中心(包括一个图书馆、一个博览馆、一个科技馆、一个艺术馆、一个广电中心和一个大型文化广场); 5 个文化功能区(上海中心城宝山地区、新城、产业区、长兴和横沙两岛); 16 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全区 100%的居委会(村)拥有一个文化活动 室,使城乡居民能就近享受到贴心的公共文化服务。 形成浓郁的“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城市文化氛围,创造宝山学习型城区工作亮点。 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力带动宝山第三产业的发展。 结合罗店老镇建设,挖掘宝山 700 年历史文化底蕴。 从注重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出发,保留和恢复部分原址、原貌,改建为艺术馆与博物馆。 同时区域内挖掘工业传统文化,改建、扩建若干工业文化展示博物馆。 第四十条 医疗卫生 规划目标:建立适应现代化城市需要,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功能齐全、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 ,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最终实现医院环境园林化、医疗服务规范化、医疗水平优良化、医学专科品牌化、住院病房家庭化、医生工作数字化,建成与宝山现代化滨江新区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规划布局:规划形成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服务单位构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框架。 主框架由区属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非区属基本医疗服务框架、民营基本医疗服务框架、民营营利医疗服务框架组成。 其中基本医疗服务主框架:区医疗中心 —— 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社区卫生服务站二级三层网络体系。 规划全区形成“ 1 130”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设施,即全区形成综合性医院 12 所、专科医院 3 所、医疗救护点 10 个、卫生保健机构及学校 3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 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130 个的医疗服务体系。 第四十一条 体育 规划目标:以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和完善健身体育服务保障体系为主要任务,积极实施竞技体育择优发展、群众体育全面发展、体育设施加快发展的战略。 推动竞技体育特色化、健身体育普及化、体育设施现代化进程,全面提高宝山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全 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营造和谐社会,促进宝山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 发展,把宝山建成成为上海市体育先进城区。 规划布局: 实施竞技体育“一、二、五”发展战略。 即确立一批竞技体育重点发展项目,打造高素质教练员队伍和高水平运动员队伍,建设五个体制优化、机制完善、设施先进的训练基地。 实施群众体育“一、三、六”工程。 即创建一个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环境,构筑日常、双休日、节(长)假日三个体育生活圈,完善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咨询六个体育服务网络。 全区建成 1 个市级体育主题公园、 1 个区级体育中心、 4 个区域体育中心、 12 个社区健身活动中 心、 30 个社区公共运动场、 300 个居住区健身苑点组成的体育设施网络。 第四十二条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致力于构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 以依托社区为载体,以整合社会资源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福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