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思想: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游,用嘴从水中滤取食物。 绣眼鸟、太阳鸟喜食花蜜,它们经常倒悬身体吸吮花朵里的花蜜。 鸻科鸟类在沼泽泥滩上活动,来回奔跑,急停啄食,如环颈鸻、小 环颈鸻。 鹬科鸟类则在浅水淤泥中觅食。 瓣蹼鹬在水中不停地旋转身体让水流形成小旋涡,从中觅食。 翠鸟静静地停在水边树干上,看见小鱼浮出水面,急速俯冲用嘴把鱼叼走。 鹟类和卷尾科的鸟在停息点观察过往昆虫,发现食物,飞人空中捕捉后又回到停息点。 燕子和雨燕在飞行中张嘴兜捕飞虫。 很多鸟以谷物和种子为食。 这是因为它们没有牙齿,它们吞下去的沙石必须在消化道里分解掉。 野生鹦鹉有一个坚硬并带钩状的喙,以及一对强有力的爪子,所以它们可以撕开热带的果实,还能打开坚果壳。 一些鸣禽的喙呈锥状,比鹦鹉的喙要软,但它的底部能产生强大的压力 ,它们可以用自己的喙打开种子和谷物,只吞掉其中“好吃的”部分。 松鸡也有一个短小的喙,它可以把喙伸进泥土里,寻找虫子、谷物和种子。 秃鹰的喙适于将动物尸体的肉撕咬下来,它们的喙和猛禽的一样,都可以撕下动物的肉,再把肉撕成小块咽下去。 大蓝鸳能用自己细长尖利的喙在池塘或沼泽地里啄到鱼和青蛙。 翠鸟用喙来捕食鱼、虾、螃蟹等小动物。 鸟鹬的喙长而尖,主要用来觅食蚯蚓。 常见的加拿大黑雁用喙过滤水,以找到一些小的食物,还用它来拔草。 普通秋沙鸭的喙的边缘是锯齿状的,就像牙齿一样,这样的喙可以让秋沙鸭捉到光滑的鱼。 绿头鸭的喙边 缘也有锯齿,但是与秋沙鸭的不一样,绿头鸭的锯齿状喙是用来撕开水草的。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设计思想 : 本课通过几个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找某类动物共同特征以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观察、分析更多的动物,将认识范围进一步扩展,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分别总结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的最主要特征。 2.能根据动物的特征对所见到的动物进行辨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分类 方式。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分别举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的实例。 2.能举例说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体会到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的最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能 力和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动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地 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 150 万种,除了鸟类以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动物。 每类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出一些常见的动物的图片。 提问:你能自己制定标准,给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2.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老师给予个别的指导和帮助。 3.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 4.汇报:你们分类的标准和结果是怎样的呢。 提问:哪种分类更合理。 理由是什么。 还能继续分下去吗。 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分类的。 5.介绍:科学家依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标准给动 物进行了分类。 6.根据科学家的分类标准再次将 P15 图片中的动物进行分类。 ◆活动 2:猜一猜 1.介绍游戏的规则: 两人一组,其中的一人任意的选择一张动物的卡片,不让对方看到;并且只能够用 “YES” 或 “NO” 来回答对方提出的各种问题。 对方围绕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提问进行猜测,尽可能的利用较少的问题,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的猜出动物的名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和猜测。 3.小组内进行分工和准备。 4.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游戏,并请学生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比较。 5.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 6.教 师综合学生的意见进行评价。 ◆活动 3:区分更多的动物 1.翻开教材 P18,完成分类圈的填写。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多的在各种不同动物的种类的圈中补充更多的动物。 2.说说这些分类圈中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3.将教材第 19 页各类动物的特征描述卡片的序号填在第 18 页的分类圈内的相应位置。 4.简单的概括动物分类的一般标准。 5.阅读《科学在线》理解和认识新的知识和了解新的动态。 板书设计: 第四课 种类繁多的动物 1.脊椎动物: ( 1)鸟类 特征: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 举例:鸡、鸭 、鹅、老鹰、大雁、蜂鸟 ( 2)两栖类 特征:小时候在水里生活,用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举例:蟾蜍、蝾螈、娃娃鱼。 ( 3)鱼类 特征:终身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举例:鲤鱼、黄花鱼。 ( 4)爬行类 特征:身体表面有鳞或甲,肚皮贴近地爬。 举例:壁虎、蛇、鳄鱼、龟、蜥蜴、甲鱼。 ( 5)哺乳类 特征:体表有猫,在“妈妈”腹中长成“小胎儿”,幼时吃母乳。 举例:羊、兔、猪、鲸、海豹、海豚。 2.无脊椎动物 ( 1)昆虫:蝗虫、蝴蝶、蜻蜓 ( 2)节肢动物:虾、蟹、蜘蛛 教学反思: 5.细菌和病毒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显而易见的动物、植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的、像细菌、病毒这样的微生物,从而进一步感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消毒、杀菌工作。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方式做好实验记录。 2.能设计实验证明适于制作酸奶的环境。 3.能根据模拟法计算繁殖一定数目的细菌所需要的时间。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乐于从小养成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细菌的特点。 2.能说出细菌与动植物有什么不同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菌和病毒的不同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正确判断哪些行为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 2.能举例说明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的行为有哪些。 3.能举例说明或体验人类是如何利用一些技术、设备杀菌、消毒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细菌的特点以及对人 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细菌和病毒的图片。 课时建议 :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除了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各种花草、树木等植物和各种虫、鱼、鸟、兽等动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如细菌和病毒。 你知道它们的特点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病毒。 (二)新课教学 ◆活动 1:寻找细菌的特点 1.出示细菌的图片和相应的资料。 问题:关于细菌你 了解了哪些知识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3.观察细菌,制作有关细菌的问题卡。 说说通过观察,你对细菌是怎样认识的呢。 4.教师介绍:细菌的相关的知识。 提问:与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呢。 5.小结: 细菌的特点:体积微小,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一般成对、成链、成簇生长,繁殖迅速。 ◆活动 2: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调查统计。 ( 1)调查自己患过的疾病和主要原因。 ( 2)说说自己害过的疾病,并将它记录在书本中的 P21 的表格中。 2.自由的判断:自己害过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者是病毒引起的。 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 流行性感冒:由于感染了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 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 肝炎:肝炎病毒。 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引起的。 3.教师介绍:细菌和病毒的一些危害。 4.搜集资料,找出细菌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 1)利用细菌或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 2)细菌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 板书设计: 第五课 细菌和病毒 1.细菌的特点。 ( 1)体积微小。 ( 2)形状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 3)一般成对、成链、成簇生长, 繁殖迅速。 2.细菌引发的疾病。 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 流行性感冒:由于感染了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 百日咳: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 肝炎:肝炎病毒。 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引起的。 3.细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 1)利用细菌或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 2)细菌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讲述了细菌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和有害的方面,那怎样做才能让我们更健康呢。 (二)新课教学 ◆活动 3:让我们更健康 1.出示书中 P23 图片。 判断这些图中的做法是否有利 于我们的健康,说说自己的理由。 2.学生观察图片并做出判断。 3.汇报:你们认为怎样做才能够使我们更加的健康呢。 4.交流:与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拓展活动 1:做酸奶 1.教师介绍:做酸奶要用的材料和技术。 2.学习课文中提到的做酸奶的方法和技术。 3.选取材料,自己动手做酸奶。 ( 1)按照书上 P24 的步骤制作酸奶。 ( 2)讨论。 ①鲜牛奶是怎样变成味道甜美的酸奶的。 ②制作酸牛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③什么样的环境条件更适于酸奶的生成。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4.布置任务:在两天后检查各自做的酸奶。 ★拓展活动 2:细菌的繁殖 1.教师介绍:细菌的繁殖方面的一些知识。 2.理解:细菌的繁殖的特殊性。 3.模拟实验:细菌繁殖的演示实验。 ( 1)用豆子代表细菌,计算细菌繁殖的数量。 ( 2)用连续对折报纸的方法模拟细菌的繁殖。 4.自己动手完成细菌的动手模拟实验。 5.概括和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五课 细菌和病毒 1.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 1)经常洗澡,勤换衣服。 ( 2)睡前不吃糖果,按时刷牙。 ( 3)不吃不洁净、腐败变质的食物。 ( 4)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 ( 5)定期注射疫苗。 ( 6)勤锻炼,保持健康心态。 2.制作酸奶成功的关键因素。 包括器具的消毒、牛奶的高温灭菌、加入酸奶的新鲜程度、适宜的环境因素。 教学随笔: 辅助资料: 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与预防 传播途径: 该种疾病可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或进食未熟透的食物(特别是牛肉及烤牛肉)而感染。 饮用或进食未经消毒的奶类、芝士、蔬菜、果汁及乳酪而染病的个案亦有发现。 此外,若个人卫生欠佳,亦可能会通过人传人的途径,或经进食受粪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该种病菌。 预防方法: 1.保持地方及厨房器皿清洁,并把垃圾妥为 弃置。 2.保持双手清洁,经常修剪指甲。 3.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应用肥皂及清水洗净双手,如厕或更换尿片后亦应洗手。 4.食水应采用自来水,并最好煮沸后才饮用。 5.应从可靠的地方购买新鲜食物,不要光顾无牌小贩。 6.避免进食高危食物,例如未经低温消毒法处理的牛奶,以及未熟透的汉堡扒、碎牛肉和其它肉类食品。 7.烹调食物时,应穿清洁、可洗涤的围裙,并戴上帽子。 8.食物应彻底清洗。 9.易腐坏食物应用盖盖好,存放于雪柜中。 10.生的食物及熟食,尤其是牛肉及牛的内脏,应分开处理和存放 (雪柜上层存放熟食,下层存 放生的食物 ),避免交叉污染。 11.雪柜应定期清洁和融雪,温度应保持于摄氏 4度或以下。 12.若食物的所有部分均加热至摄氏 75度,便可消灭大肠杆菌;因此,碎牛肉应彻底煮至摄氏 75度达 2至 3分钟,直至煮熟的肉完全转为褐色,而肉汁亦变得清澈。 13.不要徒手处理熟食;如有需要,应戴上手套。 14.食物煮熟后应尽快食用。 15.如有需要保留吃剩的熟食,应该加以冷藏,并尽快食用。 食用前应彻底翻热。 变质的食物应该弃掉。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是 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 1~ 3微米。 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 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 B和 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 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