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答bw(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形屏的半径为 x,则入射到凹面镜的光束半径为 3 22 xRh 如果我们用半径 kx 的屏代替半径为 x 的屏,则入射光束的半径为: 3 22 kxRhk  入射光的量正比于 2kh ,因此 3 22222 )2( khkxRh k  本题情形是 81k ,由此得出,落在圆形屏幕上光的量将是前者的 41 【实验题】桌上有三个装在支架上的透镜,一块有几何图形的屏,一支杆和一把卷尺。 仅用所给的 工具,以不同的方法测定透镜的焦距。 解答:有几种可能的方法。 在凸透镜情形,我们用目视观查虚像的消失,并测定透镜的距离。 我们注视着实像,借助于视差把杆放在实像的位置上,测量物距和像距,从而计算出焦距。 再看凹透镜情形。 我们把凹透镜与一个强会聚的凸透镜密接在一起,并用上述方法之一测量系统的焦距,然后算出凹透的焦距。 1,3,5 博微物理 16 历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试题与解答 第 5 届 ( 1971 年于保加利亚的索菲亚) 【题 1】质量为 m1和 m2的物体挂在绳子的两端,绳子跨过双斜面顶部的滑轮,如图。 斜面质量 为 m,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1 和 2。 整个系统初态静止。 求放开后斜面的加速度和物体的加速度。 斜面保持静止的条件是什么。 摩擦可以忽略。 解:我们用 a 表示双斜面在惯性参照系中的加速度(正号表示向右的方向)。 用 a0 表示物体相对斜面的加速度(正号表示左边物体 m下降)两个物体在惯性系中的加速度 a1和 a2可由矢量 a 和 a0相加得到(如解 图 图 )。 用 F 表示绳子中的张力。 对沿斜面 方向的分量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使物体m1加速下降的力是 m1gsin 1- F 在惯性系中,沿斜面方向的加速度分量为 a0- acos 1 所以,对此斜面分量,牛顿第二定律为: 解图 m1( a0- acos 1)= m1gsin 1- F 同样,对于 m2有 m2( a0- acos 2)= F- m2gsin 2 两式相加:( m1cos 1+ m2cos 2) a=( m1+ m2) a0-( m1sin 1- m2sin 2) g ( 1) 我们用动量守恒原理来研究斜 面的运动。 斜面在惯性系中的速度为 v(向右)。 物体相对斜面的速度为 v0。 故斜面上两物体在惯性系中的速度的水平分量(向左)分别为: v0 cos 1- v 和 v0 cos 2- v 利用动量守恒原理: m1( v0 cos 1- v)+ m2( v0 cos 2- v)= m v 对匀加速运动,速度与加速度成正比,因此有: m1( a0 cos 1- a)+ m2( a0 cos 2- a)= m a 所以021 2211 c o sc o s ammm mma    ( 2) m 2m 1m   m 2m 1 m   a 2aaa 1a 0a 0a1,3,5 博微物理 17 上式给出了有关加速度的信息。 很明显,只有当两物体 都静止,即两个物体平衡时,斜面才静止,这是动量守恒原理的自然结果。 由方程( 1)和( 2),可得到加速度为: gmmmmmmm mmmmma 222112121 221121 )c o sc o s())(( )s i ns i n)((    0 gmmmmmmm mmmma 222112121 22112211 )c o sc o s())(( )s i ns i n)(c o sc o s(     如果 m1sin 1= m2sin 2 即 1221 sinsinmm 则两个加速度均为零。 【题 2】在一个带活塞的圆筒内装配着著名的托里拆利装置。 在水银柱上方有氢气,在圆筒内有空气。 第一步,水银柱高度 h1= 70cm,空气压强 pk1= = = 100cmHg,温度为 00C=273K。 第二步,向上提升活塞,直至水银柱高度降为 h2= 40cm,这时空气压强为 pk2= =80kPa= 60cmHg。 第三步,保持体积不变,提高温度到 T3,此时水银柱的高度为 h3= 50cm。 最后,第四步,温度为 T4,水银柱的高度为 h4= 45cm,空气压强没有改变。 求出最后一步中氢气的温度和压强。 解:我们将空气和氢气的数据列成表。 两者温度是相同的。 玻璃管的长度用 L 表示。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以装有氢气的管子长度的厘米数来度量氢气的体积。 压强全部用 cmHg 为单位给出(见解图 第一步至第四步)。 L70 c m 40 c m 50 c m 45 c m 次 数 1 2 3 4 博微物理 18 氢气压强 ph1 ph2 ph3 ph4 氢气体积 V h1 V h2 V h3 V h4 空气压强 100cmHg 60cmHg pk3 = pk4 空气体积 V k1 V k2 = V k3 V k4 两者温度 273K 273K T3 T4 解图 从第一步到第二步,对氢气应用玻意耳定律:( L- 70)( 100- 70)=( L- 40)( 60- 40) 由此式求得玻璃管的长度 L= 130cm, 因此,氢气在第一步至第四步中体积分别为: V h1= 60cm, V h2= 90cm, V h3= 80cm, V h4= 85cm 从第二步到第三步,氢气的状态方程为:33 80)50(273 90)4060( Tp h  对空气应用盖吕萨 克定律:2736033 Tpk 从第三步到第四步,我们只有向上提升活塞,以便使空气压强保持不变。 氢气的状态方程为:4433 85)45(80)50( TpTp kk  解以上方程组,得: pk3= pk4= 80cmHg, T3= 364K, T4= 451K, 所以氢气的压强为: ph3= 30cmHg ph4= 35cmHg 算出空气的体积比为: V k1:V k2:V k4= 6:10: (注: cmHg为实用单位,应转换成国际单位 Pa) 【题 3】四个等值电阻 R、四个 C= 的电 容器以及四个电池分别在立方体的各边连接起来,如图 所示。 各电池的电压为 U1= 4V, U2= 8V, U3= 12V, U4= 16V,它们的内电阻均可忽略。 ( a)求每个电容器的 电 压 和 电 量 ,( b)若 H点与 B 点短路,求电容器 C2上的电量。 解:( a)将这个网络展开成平面图(如解图 )。 由 于 电 流 不 能通 过 电 容 器 ,所 以 只 在 图 图 解图 中 ABCGHEA回路的导线中有电流。 在这个回路中,电压为 12V,电阻为 4R。 ABCDEFGHC 2U 2C 3U 3C 1U 1C 4U 4RRRR+_+_+_+_RR C 4C 3U 2+_U 3+_RRC 1C 2U 1+_U 4+_ABCDEFGH博微物理 19 因此电流为: RUUI 4 14  于是就知道了电阻和电源两端的电压。 设 A 点的电势为零,就能很容易地算出各点的电势。 A 0 V B (U4- U1)/4 3 V C (U4- U1)/2 6 V G (U4- U1)/2+ U1 10 V H (U4- U1)/2+ U1+ (U4- U1)/4 13 V E (U4- U1)/2+ U1+ (U4- U1)/2 16 V D (U4- U1)/2+ U1+ (U4- U1)/4- U3 1 V F (U4- U1)/4- U3+ U2 11 V 从每个电容器两端的电势差,可以算出其电量如下: C1 ( 11- 10) V= 1V, 1106C。 C2 ( 16- 11) V= 5V, 5106C。 C3 ( 6- 1) V= 5V, 5106C。 C4 ( 1- 0) V= 1V, 1106C。 我们可以算出各电容器的储能量 CU 2/2。 电容器 C1 和 C4 各有106 J,电容器 C2和 C3各有 106 J。 ( b) H 点与 B 点连接,我们得到两个分电路。 如解图。 在下方的分电路中,电流为 RU24 , E 点相对 A 点的电势是 U4= 16 V, H 点与B 点的电势是 U4/ 2= 8 V。 F 点的电势为242 UU = 16 V 于是,电容器 C2两 极板的电势均为 16 V,结果 C2上无电量。 解图 【题 4】在直立的平面镜前放置一个半径为 R 的球形玻璃鱼缸,缸壁很薄,其中心距离镜面 3R,缸中充满水。 远处一观察者通过球心与镜面垂直的方向注视鱼缸。 一条小鱼在离镜面最近处以速度 v 沿缸壁游动。 求观察者看到的鱼的两个像的相对速度。 水的折射率为 34n。 如图 ( a), ( b) 解:鱼在 1 秒钟内 v2 v ABK 1 T 1 OvT 2BC DE F OK 2rRR RRU 1+_U 4+_ABCEGHU 2+_C 2博微物理 20 游过的距离为 v。 图 ( a) 我们把这个距离当作 物,而必须求出两个不同的像。 在计算中,我们只考虑近轴光线和小角度,并将角度的正弦用角度本身 图 ( b) 去近似。 在 T1 点游动的鱼只经过一个折射面就形成一个像,如图 ( a)所示。 从 T1 点以角度 r= ∠ A T1O 发出的光线,在 A 点水中的入射角为 r,在空气中的折射角为 n r。 把出射光线向相反方向延长,给出虚像的位置在 K1,显然 ∠ K1A T1= n r- r=( n- 1) r 从三角形 K1 T1 A,有: 1)1(111  nr rnAK TK 利用通常的近似: K1A≈K1O+ R, K1AT1≈K1O- R 于是 111  nROK ROK 所以这个虚像与球心的距离为 RnnOK  21 水的折射率 34n ,从而 K1O= 2R。 若折射率大于 2,则像是实像。 有像距与物距之商得到放大率为nnOT OK  211 对水来说,放大率为 2。 以与速度 v 相应的线段为物,它位于在 E 处的平面镜前的距离为 2R 处,它在镜后 2R 远的 T2处形成一个与物同样大小的虚像。 T2离球心的距离为 5R。 在一般情形 下,我们假设 T2O= kR。 T2处的虚像是我们通过球作为一个透镜观察时的(虚)物。 因此,我们只要确定 T2 的实像而无需再去考虑平面镜。 如图 ( b)所示。 我们需要求出以 r 角度从 T2发出的光线在 C 点的入射角 β,其中 r= ∠ CT2F。 在三角形 T2OC 中, kRkRCOOTr  2 β= k r 玻璃中的折射角为: C D OD C Onkrn  需要算出 ∠ DOB。 因为: ∠ COF= β- r= k r- r= r( k- 1) 而且 ∠ COD 与 C 点和 D 点的两角之和相加,或与 ∠ COF 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