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作品的阅读(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大特点。 诗歌语言的歧义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词汇歧义。 它包括一词多义、同音异义。 这个事实使双关语成为可能。 如 prince of wails [爱哭的小孩,与 prince of wales(英国王太子 )同音 ] 2、上下文关系中的歧义即语言学家称为组合歧义的。 我发现I A R ichards的语境理论与此有着暗送 秋波的关系。 由上下文关系的不同而造成的语境不同可能使一些词汇发生崭新的意义。 请看柏桦的《纪念》: 少年人来到异乡 /老年人梦见了牛角 /请问吧。 无头之牛 / 这年是盲目的 /这年是疯狂的 /披血的羊群齐声高歌 /当看风人不能下种 / 看云 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 14 人不能收获 / 多么中华的一个插曲 /在这青春的四月 /看,那蛇成了舞蹈的领袖 /看,它已吃 掉自己了 /看,它已变成了龙 / 在这首诗的语境里, “ 多么中华的一个插曲 ” 中的 “ 中华 ” 一词不仅具有语法成分的多功能造成的歧义(多么中华 ┃ 的 一个插曲,多么 ┃ 中华的一个插曲,前者 “ 中华 ” 作为 “ 多么 ” 的中心词,后者 “ 中华 ” 作为 “ 插曲 ” 的修饰词),而且具有语境带来的崭新意义,它意味深长,激奋难言。 甚至可以说,后者的意义才是本诗所需要传达的。 3、对于某些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语词会出现新的歧义。 也就是说,在诗作出现的时代,某个词可能没有歧义,这与当时的文化环境、风俗人情有关,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歧义,我称为 “ 具有时间价值的歧义 ”。 请看《诗经》中《周南 □ 木》: 南有□木,葛□索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木,葛□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木,葛□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请注意此诗中 “ 君子 ” 一词,究竟作何解。 是象征那些姨太太们,还是指象征君王的“ 木 ”。 我认为两种解释都行得通,也就是说,对于我们, “ 君子 ” 一词出现了歧义。 但在此诗出现的时代,这个歧义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此它的歧义是 “ 具有时间价值的歧义 ”。 这种歧义的极端情形是对同一诗篇、在同一时代、纯粹由不同读者造成的歧义。 对读者A来说,某词 α 是一个意思;而对读者B来说, α 却是另一个意思。 在赠诗这种方式里,此种歧义出现 的可能性就较大。 4、诗歌中的语词可以使用 “ 比喻的意义 ”。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差不多所有表示心理的词,都是从原属感性含义的词引申来的,并且此过程仍在继续进行。 例如,一个念头 “ 浮在心中 ” 、一个 “ 光辉的思想 ” 、 “ 意识的曙光 ” 、 “ 阴死阳活的精神 ” 等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 15 等,请看柏桦《夏日读诗人传记》: 这哲学令我羞愧 /他期望太高 /两次打算放弃 /不。 两次打算去死 / 漫长的三个月是他沉沦的三个月 /我漫长的痛苦跟随他 /从北京到重庆 / 其中 “ 沉沦 ” 一词,本指在手中下降,但这里也指 “ 他 ” 心理的一种低调情绪。 语言从感性发展代心理这一事实 ,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现象:我们似乎可以瞥见一个词背后的另一个更深的半隐半现的意义,这个意义中间和周围又由许多别的意义开始鸣响,全都伴随着该词的原义,如同一口钟的共鸣谐音。 H ugo V on H okmannsthel 曾经对此作了一番描述: 它把我们引进东方诗歌的最内在本质,引进语言的真正奥秘和实质。 因为这种奥秘是东方语言及诗歌中最深的要素。 这是由于其中的一切都是隐喻性的,一切都是从远古的词根嬗递而来的。 原来的词根是感性的、原始的、简短有力的,但语词以细微的逐渐过渡离开了它,取得新的有关的意义,然后取得只有 遥远关系的意义;然而在最遥远的意义中仍然回荡着该词的原有余音,仍然模糊地反映着最初感性印象的余影 „„ 在无限细致详尽的描述中,题材本身似乎压在我们身上,把我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可是那步步进逼、形将伤害我们的东西,如果我们仅仅限于从直接的意义去了解它,它就凭着语词中的多义性化为一种不可思议的云雾,于是我们就在直接意义的背后猜测到另一种由它引申出来的意义。 这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忘记本来的原义;然而,在这个意义原来平淡的地方,它失去了暗藏的平淡性,当我们沉思冥想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常常踌躇于它所标志的特殊的真实和一个 更高的真实之间,在一刹那间,这就引导到了伟大的庄严。 “我情注物”与“物移我情” 案例一 : 文学欣赏中的想象和再创造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叶圣陶先生说:“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 16 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 ”想象能激发读诗的意味,使人越想越美,越想越醉。 在想象中读诗,能丰富诗的内容,能扩大诗的意境,能再造诗的形象,能超越诗人的境界,能使诗的魅力得到无限的扩张。 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烟雨楼台中。 ”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词话》中说:“千里营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廓、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如果真的这样改,那么诗的意境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千里”“四百八十寺”并非实指,读者通过这些跨越时空的词语,能对江南的春色产生无限的遐想。 读诗,不能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更不能作纯逻辑的分析,因为文学与科学在形象思维方面是有天壤之别的,如果用科学的眼光去苛求诗中的细节,那还有什么诗歌鉴赏可言呢。 所以说,读诗,要领略到诗中的意境之美,非调动想象不可。 案例 二 :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之一)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 诗人借这只鸟的形象来表达他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的情怀。 读诗的全过程,想像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 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像而获得的。 离开了这些,将一无所获。 案例 三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之二) 崔颢的《长干曲》只有二十个字: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整首诗不作任何描写叙述,但一个青年女子活泼、 爽朗而又令人亲近的形象跃然眼前:长江上两舟相逢,一个船家女,主动打问迎面而来的男子家住何处,是哪里人,她不等对方答话,又立即作了自我介绍。 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女子的自语,或理解为她因自己的热情主动而显得唐突,想极力掩饰自己的羞窘:“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长江滔滔,两舟邂逅,一对青年男女的友好相遇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 17 之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 这是想像在欣赏中的作用,因此,我以为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案例 四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之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 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 —— 徐志摩短诗《沙扬娜拉一首》 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着婀娜的娇羞,诗人借此形容这位日本女郎的温柔缱绻。 我们欣赏这首诗,首先是从诗人提供的形象上开始我们的想像活动。 从这一朵水莲花出发,想像那女郎的美丽、多情、柔情似水又充满了离别的轻愁。 为什么说这是再创造 ?因为诗人并没有告诉这位女郎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人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自己的想像中创造出一个动人的画面来。 这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受到鼓励的。 这种想像活动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那张他所再创造的画面中去──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女郎想像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他可以在一声充满“蜜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的那一份眷恋之情。 就是说,他可以把“我”想像为诗中的人。 案例 五 : 老人与海(关于读者再创造) 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 18 海明威 文字以外的东西( something beyond the words)使得这部作品焕发出无限的魅力。 评论家们用寓言或是象征的字眼来描述这部作品,尽管海明威自己撰文叙述《老人与海》里的老人,海 ,大鱼,鲨鱼就是本身,然而各种各样的阐释仍然层出不穷,一部作品一旦诞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创作者没有能力再去束缚它(如同父母生出的子女,后代成长,前辈逐 渐的无法约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莱特。 于是,《老人与海》里的各个元素被不同的读者(包括评论家)诠释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例如,文学创作(捕鱼过程),作家(老人),作品(大鱼),评论家的书评(鲨鱼),灵感的缺失(左手麻痹);再如,人生(捕鱼过程),自己(老人),成功(大鱼),各种挫折与困境(鲨鱼,食品的缺乏,等等) ......海明威手下严谨的现实主义成了其他文艺工作者遐想的起点。 这部作品问世后,不久就拿了普利策奖与诺贝尔文学奖(诺奖视《老人与海》为作家的主要贡献)。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你尽 可以将其毁灭,但不能将其打败 以及老人无论结果如何始终坚持到底的精神实际上是美国精神的一种体现,即最终的结果(大鱼被鲨鱼咬得精光,剩下一堆枯骨)虽然一塌糊涂,但是精神与尊严取得了胜利(这是我的 汉姆莱特 )。 案例 六 : 从《边城》看“失去” 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 19 沈从文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为什么翠翠心里感到“薄薄的凄凉”。 是呀,为什么翠翠心里感到“薄薄的凄凉”。 我们自然会想到 忙碌一天的世界 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 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祥,热烈勃发。 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真的要像这样去理解吗。 如果不这样理解,我们当作何理解。 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这样理解: 因为她所看到的这些东西迟早都会默默地消失在无声的时间之流里。 当然,翠翠可能不明白她这种感觉产生的缘起,但由于她的单纯与敏感 ,反而能够比一些饱学之士更加容易地感觉和意识到生命与生活的本质,她们往往直接地看到本质,继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便不禁悲从中来甚至泪如雨下了。 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再来看一段话: 修辞中的通感与接受中的联觉 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 20 案例一 : 通感 这一瞬最甜蜜也最慌张 发烫的目光碰撞出辉煌的声响 这里的 “ 发烫 ” 一词似乎不太妥当,但用 “ 热情 ” 、 “ 热烈 ” 、 “ 炽热 ” 之类的词,又产生不了触觉感。 这两行诗运用了四维感觉,从而使其表现更为生动、真实而且有趣,几近完美。 由于通感表现的本质特征 ,其种类自然很多,其范例也就无法确定。 它首先必须给人以一种新奇的感觉。 某种类型(尤其句式)被反复引用直到成为固定模式的时候,其表现性早已经平淡无味了。 案例二 :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全轻一笑 ?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宋祁的《玉楼春》 诗 人为什么说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呢 ?难道晓寒能掂斤论两么 ? 红杏会争斗出声么 ?若按常 理解释,这两句的确近乎不通。 怪不得李渔《窥词管见》说:“ 争斗有声之谓闹。 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 予实未之见也。 闹字可用。 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 相反王国维《人间词话》则盛赞此词说: “ 着一 ‘ 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