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 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 2 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 第 3 段:阅兵式盛况。 第 4 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 5 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 2 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21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 1 段课文。 1.指名读第 1 段课文。 (老师 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 在哪里举行的。 有哪些人参加。 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 (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 (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 为什么。 (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 1 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 (擎着:举 ,往上托。 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 4.齐读课文第 1 段。 5.归纳: (课文第 1 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 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 22 (二)学习课文第 2 段。 1.指名读第 2 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 1)在第 2 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 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 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 (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 (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 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 ( 5)毛主席宣 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 3.齐读第 2 段课文。 4.归纳: (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 23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 ) (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继续学习课文第 5 段。 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 3 段。 1.指名读第 3 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哪三种。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 24 高大的印象。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 (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 抛 上天去,欢呼声 盖过 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 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 (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 哑 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 不能够 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 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 4.齐读第 3 段。 (二)学习第 4 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 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 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 (三)学习课文第 5 段。 25 1.指名读课文第 5 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这 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 3.学生齐读第 5 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 (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 直奔 (走向)会场。 (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 投向 (朝着)主席台。 ( 3)两股 红流 (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 流 (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 狱中联欢 教学目 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联欢时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学习本课生字并积累词语。 3.结合课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理解狱中联欢的过程。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狱中联欢》,这篇课文节选自小说《红岩》第 16章。 哪位同学读过小说《红 岩》。 请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小说《红岩》所描写的事情发生在 1948 年底到 1949 年之间,当时,从全国来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但是,重庆这座山城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着,在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两座监狱里,关押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敌人疯狂迫害着每一个革命者。 他们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随时都可能被敌人杀害,但是他们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庆祝全国革命的胜利, 1949 年元旦,同志们在狱中举行了一次新年联欢会。 课文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感人情景,下面让我们来学 习课文。 (二)放录音,听朗读课文。 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7 (三)学习生字、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疑难问题。 2.指导学生理解词义。 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 说说“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幅对联和它的横额“扭转乾坤”的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翻天覆地”、“扭转乾坤”的词义。 “翻天覆地”形容发生的变化巨大而彻底。 文中是说革命形势发展迅猛。 “扭转乾坤”,乾坤即天地。 ) ( 3)为什么说楼一室的对联写得更妙。 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幅对联的理解。 ( 4)楼二 室的对联,写得十分优美,读出对联,并说说它的含义。 ( 5)楼三室的对联,借用了古人的诗句,说说这幅对联的意思。 ( 1)第 4 段课文中描写了狱中联欢进入表演节目阶段,这一部分着重写了同志们表演的哪几种节目。 (三)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思想上有什么收获。 (四)结合板书总结课文。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8 6 荔枝 学习目标 10 个生字,认识“荔、棠、疤” 3 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筋脉、剥开、妥帖、慰藉、报偿、遗憾、弥补、馋嘴、一辈子。 、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深厚的爱,唤起自己关爱父母的心。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歌颂母亲的名言和诗歌。 插图、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挂图,让学生讲有关荔枝的话题。 二、 按要求自学。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几件事。 选一件事体会其中思想感情。 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自学生字词。 三、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本课的重点是表现母亲对儿孙的爱,着重讲了下列几件事。 第一件,儿子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沙果。 这沙果“每个都长着疤,有 29 的还烂了皮”,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以致“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难怪“我”感叹:“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可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了让儿子能经常吃到水果,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要知道,那 盘“珍贵”的荔枝是儿子特意给母亲买的,而那盘沙果又浸透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 显然,母亲理解儿子的难处,所以做了那样看起来“不经意”但实际上是有意给儿子“解围”的选择。 第三件,母亲喜爱荔枝,也很喜欢吃荔枝,但“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我”精心买了好多新鲜上好的荔枝,希望母亲在临终前吃到她喜爱的荔枝。 然而,后来才知道,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相机引导。 让学生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说说每件事各 说明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感受母亲的爱。 引导学生从几件事中找出描写特别细致的地方,讨论讨论,使学生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 (1) “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 30 给儿子。 (2)“我拿了一个沙果塞进嘴里,连声说真好吃,又明知故问多少钱一斤,然后不住口说真便宜 —— 其实, 母亲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这样的把戏每次依然让她高兴。 ”这句话意在说明,对母亲来说,她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 只要孩子高兴,哪怕有时是装出的高兴,她都觉得是很大的安慰。 (3)“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 ”这是说,母亲生气了。 为什么生气呢 ?联系上文“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可见,母亲是怪儿子大手大脚。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 三、 随文练笔。 本课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 引导学生通过补充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 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学生作出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只要基本表达出了思念母亲之情,就予以肯定。 (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三年来,每当荔枝上市,望着它那红红的皮,想到它那白白的肉,我的脑际就浮现出了母亲手心托着荔枝,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场面,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无可言说的痛苦,眼里流下了无限思念的泪水。 ) 四、 作业 抄好词好句。 歌颂母亲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