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光学显微镜的构造(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配好的链霉素溶液保存于- 20℃),在100mL 培养基中加 1%链霉素 ,使每毫升培养基中含链霉素 30μ g。 四、注意事项 称药品用的牛角匙不要混用;称完药品应及时盖紧瓶盖。 调 pH 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回调。 不同培养基各有配制特点,要注意具体操作。 五、演示 1.培养基的分装方法。 2.试管斜面的搁置方法。 六、实验报告 记录本实验配制培养基的名称、数量,并图解说明其配制过程,指明要点。 七、问题和思考 1.配制培养基有哪几个步骤。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为什么。 2.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 若不能及时灭菌应如 何处理。 已灭菌的培养基如何进行无菌检查。 3.试设计实验对饮料进行无菌检查。 16 实验 5 消毒和灭菌 一、目的和内容 (一)目的:了解消毒和灭菌的原理,并掌握各种灭菌方法的操作步骤。 (二)内容: 1.高压蒸汽灭菌法。 2.干热灭菌法。 3.过滤除菌法。 二、材料和用具 待灭菌的培养基和链霉素溶液。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烘箱、过滤除菌器、培养皿、试管。 三、操作步骤 (一)高压蒸汽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培养基、无菌水、工作服等物品的灭菌。 1.加水 将内层灭菌桶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以水面与三角架相平为宜。 2.装料 将装料桶放回锅内,装入待灭菌的物品。 装有培养基的容器放置时要防止液体溢出,瓶塞不要紧贴桶壁,以防冷凝水沾湿棉塞。 3.加盖 将盖上与排气孔相连接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摆正锅盖,对齐螺口,然后以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的方式拧紧所有螺栓,并打开排气阀。 4.排气 用电炉或煤气加热,待水煮沸后,水蒸汽和空气一起从排气孔排出。 一般认为,当排出的气流很强并有嘘声时,表明锅内空气已排净(沸后约 5min)。 5.升压 当锅内空气排净时,即可关闭排气阀,压力开始上升。 6.保压 当压力表指针达到所需压力刻度时,控制热源,开始计时并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 本实验用 121℃, 20min 灭菌。 7.降压 达到所需灭菌时间后,关闭热源,让压力自然下降到零后,打开排气阀。 放净余下的蒸汽后,再打开锅盖,取出灭菌物品,倒掉锅内剩水。 8.无菌检查 将已灭菌培养基于 37℃培养 24h,无杂菌生长,即可待用。 (二)干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如试管、培养皿、三角瓶、移液管等的灭菌。 1.装入待灭菌物品 预先将各种器皿用纸包好 或装入金属制的培养皿筒、移液管筒 17 内,然后放入电热烘箱中。 2.升温 关好电烘箱门,打开电源开关,旋动恒温调节器至所需温度刻度(本实验所需为 160— 170℃),此时烘箱红灯亮,表明烘箱已开始加热,当温度上升至所设定温度后,则烘箱绿灯亮,表示已停止加温。 3.恒温 当温度升到所需温度后,维持此温度 2h。 4.降温 切断电源,自然降温。 5.取出灭菌物品 待电烘箱内温度降到 70℃以下后,才能打开箱门,取出灭菌物品。 (三)过滤除菌法 有些物质,如抗生素、血清、维生素等易受热分解,因而要采用过滤除菌法。 1.过滤器的种类 ( 1)滤膜过滤器:由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等制成,有孔径大小不同的多种规格(如 m、 m、 m、 m 等),过滤细菌常用 m 孔径。 其优点是吸附性小,即溶液中的物质损耗少,滤速快,每张滤膜只使用 1 次,不用清洗。 ( 2)蔡氏滤器:是一种金属制成的过滤漏斗,其过滤部分是一种用石棉纤维和其他填充物压制成的片状结构。 溶液中的细菌通过石棉纤维的吸附和过滤而被去除,但对溶液中其他物质的吸附性也大。 每张纤维板只能使用 1 次。 ( 3)玻璃滤器:是一种由玻璃制成的过滤漏斗,其过滤 部分是由细玻璃粉烧结成的板状构造。 玻璃滤器规格很多, 5 号(孔径 2~ 5μ m)和 6 号(孔径小于 2μ m)适用于过滤细菌。 其优点是吸附量少,但每次使用后要洗净再用。 清洗方法是:用水充分冲洗,然后浸于含 1%KNO3的浓硫酸中 24h,再用蒸馏水抽洗数次。 在抽洗液中加入数滴 BaCl2,至不出现 BaSO4沉淀时,即表示已洗净。 2.过滤装置 ( 1)按图 51进行安装,为阻止空气中细菌进入滤瓶而在接管处塞入棉花,外用纸包好进行 121℃湿热灭菌 20min。 图 51 过滤装置 18 ( 2)为加快过滤速度,一般用负 压抽气过滤,即在自来水龙头上装一抽气装置,利用自来水流造成负压。 若接真空泵进行抽滤则速度更快。 四、注意事项 1.使用灭菌锅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避免发生事故;灭菌时,操作者切勿擅自离开;务必待压力下降到零后,才可打开锅盖。 2.干热灭菌时电烘箱中物品不要摆得太拥挤,以免阻碍空气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灭菌物品不要与电烘箱内壁的铁板接触,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 3.过滤除菌时应注意检查过滤装置各连接处是否漏气,以防污染。 五、演示 1.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过滤除菌装置的安装。 六、实验报告 1.记录各种不同物品所用的灭菌方法及灭菌条件 (温度、压力等 )。 2.试述高压蒸汽灭菌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七、问题和思考 1.比较各种灭菌方法的原理及适用范围。 2.高压蒸汽灭菌中为什么要把冷空气排净,为什么在灭菌后不能骤然快速降压。 并要在放尽锅内蒸汽才能打开锅盖。 3.在检测某水体是否存在病毒的实验中,如何排除细胞型生物的干扰。 试设计一实验。 19 实验 6 微生物菌落的观察 一、目的和内容 (一)目的:识别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二)内容: 1.观察已知菌的菌落 的形态、大小、色泽、透明度、致密度和边缘等特征。 2. 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判断未知菌的类别。 二、材料和用具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粘红酵母( Rhodotorula gracitis)、热带假丝酵母( Candida tropicalis)、细黄链霉菌( Streptomyces microflavus,又称“ 5406”抗生菌)、灰色 链霉菌( Streptomyces griseus)、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产黄青霉( Penicillium chrysogenum)、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等细菌的斜面菌种。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高氏 1 号培养基、无菌水。 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无菌培养皿多套、电热恒温箱。 三、操作步骤 (一)制备已知菌的单菌落 1.制备平板 将已融化的无菌培养基待冷却至 50℃左右,倒入平皿中,分别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平板和高氏 1 号 培养基平板各一皿。 2.制备菌悬液或孢子悬液 在培养好的斜面菌种管内加入 5mL 无菌水,制成菌悬液后备用。 3.制备单菌落 通过平板划线法获得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的单菌落。 用三点接种法获得霉菌的单菌落。 细菌于 37℃恒温培养 24~ 48h,酵母菌于 28℃培养 2~ 3d,霉菌和放线菌置 28℃培养 5~ 7d,待长成菌落后,仔细观察四大类微生物菌落的形态特征,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于表 61 中。 (二)制备未知菌落 1.倒平板 2.接种 可用弹土法接种,其要点为:采集校园土壤,待风干磨碎后,可将细土撒在无菌的硬板纸表面,先 弹去纸面浮土,然后打开皿盖,使含土的纸面对着平板培养基的表面,用手指在硬板纸背面轻轻一弹即可接种上各种微生物。 20 3.培养 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倒置于 37℃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2~ 3d,将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倒置于 28℃培养箱中恒温培养 3~ 5d,即可获得未知菌的单菌落。 4.编号 从培养好的未知平板中,挑选 8 个不同的单菌落,逐个编号,根据菌落识别要点区分未知菌落类群,并将判断结果填入表 62 中。 (三)直接观察菌落 直接用实验 3 中的“土壤稀释分离”获得的单菌落进行观察识别,并将结果填入表62 中。 四、注意事 项 观察菌落特点时,要选择分离得很开的单个较大菌落;已知菌落和未知菌落要编好号,请勿随意移动开盖,以免搞混菌号。 五、演示 弹土法制备未知菌落。 六、实验报告 1.已知菌落的形态特征记录于表 61 中。 2.将未知菌落的辨别结果记录于表 62 中。 七、问题和思考 1.试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菌落形态的差异 ? 2.设计一个实验,检测实验室空气环境中的微生物类别 ? 表 61 已知菌菌落的形态 微类 生 物群 菌 名 辨别要点 菌 落 描 述 湿 干 表面 边缘 隆起 形状 颜 色 透 明 度 厚薄 大小 松密 大小 正面 反面 水溶性色素 细 菌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杆菌 酵 母 菌 酿酒酵母 粘红酵母 热带假丝酵母 21 放 线 菌 细黄链霉菌 灰色链霉菌 霉 菌 产黄青霉黑曲霉 黑曲霉 球孢白僵菌 表 62 未知菌菌落的形态 菌 落 号 湿 干 菌 落 描 述 判断结果 厚薄 大小 松密 大小 表面 边缘 隆起形状 颜 色 透明度 正面 反面 水溶性色素 1 2 1 2 3 4 5 6 7 8 22 实验 7 细菌形态的观察 一、目的和内容 (一)目的:巩固油镜的使用;掌握细菌形态观察的基本方法 ,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 (二)内容: 1.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染色装片。 2.观察枯草芽孢杆菌活菌。 3.观察细菌细胞结构的染色装片。 二、材料和用具 溶血链球菌( 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sp.)、螺菌( Spirillum sp.)、浮游球衣菌( Sphaerotilus natans)、巨大芽孢杆菌( Bacillus 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普通变形菌( Proteus vulgaris)、丙酮丁醇梭菌( Clostridium acetobucylicum)、褐球固氮菌( Azotobacter chroococcum)等细菌的染色装片,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的斜面菌种。 香柏油、二甲苯、无 菌水。 显微镜、擦镜纸、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小滴管。 三、操作步骤 (一)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 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溶血链球菌、棒杆菌、螺菌、浮游球衣菌的染色装片镜下绘图。 (二)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 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巨大芽孢杆菌(示细胞壁)、巨大芽孢杆菌(示异染粒)、苏云金芽孢杆菌(示伴胞晶体)、普通变形菌(示鞭毛)、丙酮丁醇梭菌(示芽孢)、褐球固氮菌(示荚膜)等细菌的染色装片,并分别在油镜下绘图。 (三)观察枯草芽孢杆菌活菌 常用压滴法(图 71) 1.将洁净无油腻的载片 放于自己右边前方,在中央放一小滴无菌水。 2.将酒精灯放于自己正前方,点燃。 3.用无菌操作方法从枯草芽孢杆菌斜面中沾取少量菌体,与载片上的水滴充分混匀,把接种环上残留的菌体杀灭后,放回试管架。 4.用镊子夹一洁净的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菌液,然后将整个盖玻片慢慢放下, 23 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如菌液过多,可用吸水纸适当吸去一部分。 5.先用低倍镜然后转用高倍镜观察,观察时光线要适当调暗些。 图 71 压滴法制片示意图 四、注意事项 1.注意擦镜头时,只能用擦镜纸。 2.观察完毕,必须 将镜筒上升,才能取下装片,放入另一装片后,要按使用油镜要求,重新操作,不能在油镜下直接取下和替换装片,切记 ! 3.无菌操作过程中,接种环灭菌后不能触及其他物品,挑菌不能过多。 五、演示 1.细菌细胞结构装片示范镜。 2.无菌操作过程。 3.怎样盖盖玻片才不产生气泡。 六、实验报告 (一)绘图 1.绘出你所观察到的几种细菌的个体形态视野图。 2.绘出你所观察到的细菌细胞结构视野图,并注明各部分。 24 (二)试指出在制备活菌装片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