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至2000年职工队伍变化示意图(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6 1997 6588 8498 8538 13150 24565 27844 18324 18439 18439 17225 备 注 销售主要品种是小麦、面粉、大米、玉米、大豆等。 附表 2:宝丰县粮食系统 1998 年 — 2020 年顺价销售情况表。 单位:吨 年度 销 售 28 国家定购 保护价 对收储 企业 对附营 业务 对其它批发企业 1998 1973 4619 1999 10800 20857 34838 13176 12150 2020 8473 14510 320 33517 备注 销售主要指小麦 四、食用油脂 (一)品种。 食用植物油主要有:大槽芝麻油、花生油、菜籽油、精炼棉籽油。 (二)定量供应。 1949 年至 1954 年,食用油自由买卖。 1955 年,为掌握供应,机关、团体等每月每人口油掌握半市斤供应,市民口油,每人每月掌握 4两(市两) 29 供应。 1958 年,一度放松,市镇口油,每月每人按 1市斤供应,很快出现失控,销量大增,造成库存紧张。 1959年,食油采取压销供应,规定:机关、团体等集团伙食单位,每月每人 2 两,市民 1 两供应。 1964 年 11 月 23日,省人委规定:全省国家职工,每人每月食油定量增加 4两。 1965 年 7月 21 日,省委通知:职工、干部、每人每月口油标准为 5两;市民、学生和其他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为 4两。 1981 年 12 月 15 日,省粮厅通知:城镇定量供应人口的居民,每人每月由 4 两提高到半斤,从 1982 年 1月 1日起执行,此标准一直执行到 1993 年 3月 31日。 (三)工商业用油。 工业:主要是机构厂制造模型使用桐油、酒厂化验用油,由县粮食局批给指标,到粮食基层单位购买。 食品业:统购统销后由县粮局下达指标,控制供应。 1968年 3月 19 日,省粮厅、商业厅、供销合作社三方联合通知:饮食、糕点业持粮票购粮,每百斤供应食油为:糕点业 14 斤,饮食业 斤。 1977 年 3月 25 日,省委批示:同意作为临时措施的省革委财贸组‚关于压缩油脂供应标准的请示报告‛,从 5月 1日起对糕点业,安排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内部掌握 1 斤糕点供油;饮食业用油也要适当压缩供应。 1981 年 9月 17 日,省粮厅通知:关于糕点生产用油,恢复随粮带油办法,仍为每 30 百斤粮食带油 14 斤,规定除配料外,基本供应菜油,菜油比例不得低于 70%。 1982 年,对饮食业,恢复购百斤粮食供油 斤的办法。 (四)定量补助。 依照 1964 年国务院规定:对城市居民国庆节、春节两节日,各补助食油 2 两。 回民大尔代节、老干部离休也有相应的补助规定。 (五)价格问题及食油放开 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定量供应城镇居民的粮油统销价格一直未作调整,这对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1979 年以后,为促进粮油生产的发展,国家多次提高收 购价格,粮油购销价格出现倒挂,国家用于粮油的补贴逐年增加,财政负担沉重,影响了流通和粮食企业正常经营,助长了不合理消费。 为此,国务院决定从 1991 年 5月 1日起调整粮油统销价格。 对花生油、大槽芝麻油、菜籽油、精炼棉籽油、茶籽油、豆油六种食用油实行购销同价。 统销价格调整后,军供、城镇居民口油继续实行凭证、凭票定量供应;居民结存的票证油,执行调整后的统销价格。 其它行业用油全部放开,改供议价。 附: 1991年宝丰县调整食油统销价格表 单位: 50 公斤 /元 地区 花生油 大槽麻油 菜籽油 精 炼棉油 31 宝丰县 调前 价格 调后 价格 调前 价格 调后 价格 调前 价格 调后 价格 调前 价格 调后 价格 1993年 2月 15 日,我县按国务院决定:从 1993 年度(粮食年度)起,除军供用油外,取消国家食油收购计划和食油定量供应政策,取消食油指令性调拨计划,食油经营全面市场化。 五、票证管理 第一、粮(料)票 (一) 种类 1949年,宝丰向许昌专员公署, 上介了一部分豫西桐柏老解放区的粮(料)票。 这些票,纸质很差,保证了过往部队口粮(料)的供应。 32 军供粮票:分二种。 ①军供粮票,品种分粗粮、面粉、大米、马料四种,票额分 50 斤、 100 斤、 500 斤、1000斤等。 ②军用价购粮票,不分品种,票额分 50、 100、500、 1000市斤等。 全国流动粮票:是在全国范围可以流动使用的证券,印制权归中央粮食部。 政策规定,它本身含有食油供应,即每 30 斤粮票按当地标准,供应一个人的食油,粮票不足 30 斤者,折算供应。 各机关、团体领取该票时扣除相应的食油标准。 食品行业收的全国粮票,只 供粮不供油,严禁兑出。 票面有:半斤、一斤、三斤、五斤四种。 河南省流动粮票:限于省内流通使用。 印制权归河南省粮食局。 票面有:一两、二两、四两、五两、一斤、二斤、三斤、五斤、十斤共九种。 侨汇券:使用于归国华侨或侨属的供应。 在一张侨汇券边沿上印有粮油证券,可代替粮票、油票使用。 粮食部门供应后,将有关粮油券剪下来,同其它粮票一样上介。 (二) 管理 根据省、地有关规定,对各种粮(料)票(券)的投放、回笼、管理、保卫等所发生的各项业务手续管理如下: 投放 ①凡属定量供应的市镇居民,因公外出,探亲访友、 33 治病 等,根据实际扣除定量付给流动粮票。 ②凡属农民外出探亲、治病等,以现粮出售办法兑换粮票。 出售现粮应按细粮 70%,粗粮 30%比例兑换,常年不变(统销户按统销比例兑换),出售的原粮必须折成品计算,付给粮票。 从 1985 年 4月 1日起,中央对河南要求掌握的国家库存,只限于小麦、稻谷、大豆、玉米四个原粮品种。 这四个品种以小麦、稻谷为细粮,大豆、玉米为粗粮。 折成品率(只限于农民兑换粮票)为:小麦 90%,稻谷 7%,大豆不折(即 100%),玉米 90%。 需要全国通用粮票,可交售相应的食油或食用油料(即每 30 斤粮票半斤食油)。 食用油料折油率为:花生仁 38 斤,花生果 23 斤,菜籽 33 斤,芝麻 46 斤,棉籽12 斤。 回笼 及时修整残损变形粮票,只收不发以备上介销毁。 残缺面不超过三分之一,剩余部分图案、文字能识别真假者,顶抵原数;残缺面不超过二分之一,剩余部分图案、文字能识别真假者,顶抵半数,其中半斤面按二两,不足一两者不算;超过二分之一者,不算;凡故意涂改、剪贴、挖补、拼凑者,除没收外要追查处理。 管理 严格手续制度,收付有凭证,记录有帐本,上报有表格。 从实物到上报,互相对照。 坚持双线管理制度: 34 票、帐分管;基层所、店实行 收、发两条线,要求日清月结,互相核对,互相签名。 保卫 ①除设专人管理外,基层设保险专柜,县设专一库房。 做到防火、防盗、防潮湿、防虫蚀、防鼠咬、防霉烂。 ②领缴时由专管人亲往,双人领缴,量大时派武装押运,严禁代捎、代领。 ③发现贪污、盗窃、丢失、伪造、倒卖等案件时,重大案件 24 小时之内,一般案件两日之内,逐级电话报告省粮食局, 10 日内用书面向省粮食局报告。 第二、粮证 (一) 种类 粮油定量供应卡片:对照市镇居民定量供应的人口,一人一卡。 卡是供应证的原始凭证,是落实非农业人口的证据。 供应证:是供应粮油的证件,以一户、一个机关为单位。 证上有户主(单位)姓名(名称)、住址、人数、工种标准、总定量、供应地点与购买记录等。 如有丢失、被益,须迅速向粮店(所)挂失,经核实情况后方可补发(一般已过供应期的供应量和节约数不再补填)。 不准转让、互借、涂改、换页撕页、伪造等。 供应证的类别有:市镇居民供应证、机关团体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 35 供应证、城镇饲料供应证。 支拨证。 使用于对专用粮所拨付。 (二)粮证使用 各种粮证的使用,设专管人员。 基层粮所多由统计人员兼任,中心粮店设有专人。 由 于人员不断调动,自1982 年非农业人口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农转非、非农业人口的迁入、迁出等业务),由粮食局购销股专人管理。 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手续制度,杜绝了漏洞。 1993 年度,粮食销售全面放开,取消了市镇居民、集体单位凭本定点的供应办法,粮票除军供外,其它全部取消使用。 第三、粮食转移证 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它是吃商品粮人口(即非农业)迁居时转移粮食关系的凭证。 在办理转移时先收回粮食供应证,对供应证结清后,根据有关批准证明与公安机关开的户口转移等,办理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 农村粮食供 应转移证:此证是农业人口迁居时转移粮食关系的凭证。 使用范围有:国营农、林、牧场人员迁出时,原系农业人口者;刑满释放、假释、保外就医、解除劳教人员原系农业户口者;新招工凭录用证、大专院校和中专招生凭录取通知书;复退军人安排工作凭‚安办‛通知;进城投亲凭公安部门户口准迁证及户口迁移证等。 36 退役军人、在编职工粮食供应介绍证:是部队复员、转业人员,由部队向地方转移粮食关系的凭证。 以上三种粮食转移证明于 2020年 5月 1日接上级通知停办。 37 38 39 40 41 第四节、粮油储运 一、 仓储设施 1988年我县共有 12 个储粮点,仓房类型有苏式仓、房式仓、拱型仓、正式仓房 79 座,容量 公斤,每个储粮点(即粮所)还有 1— 2座经营仓,供日常小量购销业务需要。 1989 年至 1991 年我县为全面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对各储粮点进行了全面改造,其改造主要项目有 (一)仓库主干道及库院全部硬化,仓墙挂灰罩白。 42 (二)每座仓安装排风扇,有利于仓内通风、换气。 (三)房式仓内用纤维板吊顶和拱仓屋面挂瓦。 (四)库院办公区、生活区进行隔离和绿化。 通过改造,仓库达到了‚上不漏,下不潮,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