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外贸易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已正式加入 WTO,利用这一成员资格,我国可以享受 130 多个成员提供的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可以享受发达国家给予的普惠制待遇,这必将使我国产品在最大范围内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贸易额。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的挑战表现为: 第一,我国长期受保护的一些产业和企业的生存将面临重大考验。 据有关方面分析,加入 WTO 后,我国汽车、制药、农业、电信、航空、计算机、金融七个行业受冲击较大。 以汽车工业为例,入世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实行进口配额和许可证,今后,除整车和汽车底盘仍需进口许可证外,其余将逐步取消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 此外,汽车工 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面临巨大的压力。 虽然中国的轿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 5 年左右。 汽车工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只有规模上去了,价格才能降下来。 我国 1998 年全国汽车产量是 163 万辆,轿车是 51万辆,只相当于外国一家汽车制造厂的产量,甚至只相当于别人一条流水线的产量。 今后,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都将难以生存。 第二,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将使我国国内产业内部的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当前,我国工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 一,工艺、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据对我国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 16 个行业的调查,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 32%,比国外先进水平低 10 多个百分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 4 倍多。 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的 10倍以上。 其二,产需矛盾突出,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 我国主要工业品中,有 80%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同时每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产品。 我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钢和钢材的生产能力已达 1 4 亿多吨,生产能力只利用 85%,同时又要大量进口国内不能生产而市场又急需的高附加值钢材品种,如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板及石油专用钢管等 10 多个品种,年进口量近 800 万吨。 我国是世界纺织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但每年还要花 60 亿美元进口高档面料。 在国外商品竞争的冲击下,这些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相当一部分企业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第三,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对我国金融安全的挑 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规模实力、管理机制、科技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我国在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提供金融服务的手段、技术、产品等方面都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一是尚未完全走向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尽管其分支机构众多,但它们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经营能力、技术条件等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实力雄厚的大银行相抗衡;一旦允许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并放开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大量优质客户流失的严重问题。 二是在金融开放条件下,市场利率必然要取代官定利率,现行的非市场化汇率决定机制 也必将面临考验。 三是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全部开放的条件下,资本的自由流动将给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带来许多难题。 第四,国际通行的规则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带来了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行为发生了一些转变,但仍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