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xx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2(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北京 卷 )详解 一、(本大题共 5 分,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D[A 项中 “舷梯 ”的 “舷 ”、 “娴熟 ”的 “娴 ”和 “弦外之音 ”的 “弦 ”,都读 “xi225。 n”, “悬崖勒马 ”的“悬 ”读 “xu225。 n”。 B 项中 “按捺 ”的 “捺 ”和 “纳税 ”的 “纳 ”读 “n224。 ”, “刚毅木讷 ”的 “讷 ”读 “n232。 ”, “方凿圆枘 ”的 “枘 ”读 “ru236。 ”。 C 项中 “静谧 ”的 “谧 ”读 “m236。 ”, “猕猴 ”的 “猕 ”与 “弥天盖地 ”的 “弥 ”都读 “m237。 ”, “所向披靡 ”的 “靡 ”系多音字,一音 “m237。 ”,浪费的意思,如 “靡费 ”、 “奢靡 ”,一音 “mǐ”,一是顺风到下的意思,如 “风靡 ”、 “披靡 ”,二是美好的意思,如 “靡丽 ” ,读 “mǐ”音,还表无、没有的意思,如 “靡日不思 ” ,这里读 “mǐ”。 D 项词语中的四个字的都 “jiǎo”。 但要注意: “缴 ”除读 “jiǎo”外,还有一音读 “zhu243。 ”,意为射鸟时系在箭上便于收回的生丝绳。 “矫 ”字也有两个读音,一读 “ji225。 o”,矫情的意思;一读 “jiǎo”,有 “矫正 ”、 “强壮、勇武 ”、 “假托 ”的意思。 者都具有迷惑性。 ] 2. B[A 项中的 “既便 ”的 “既 ”应为 “即 ”。 C 项中的 “义气相投 ”的 “义 ”应为 “意 ”。 D 项中 “禁止赌 搏 ”的 “搏 ”应为 “博 ”。 ] 3. A [迷醉:迷恋,陶醉;沉迷。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不止:① 继续不停; ② 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不只:不但、不仅。 不管: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边常有 “都、也 ”等副词与它呼应。 如果:连词,表示假设。 还是: ① 还,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 ② 还,表示早已如此; ③ 表示希望,含有 “这么办比较好 ” 的意思; ④ 用在疑问句里,表示选择,放在每一个选择的项目的前面,不过第一项之前也可以不用 “还是 ”。 或者: ① 或许; ② 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 选择关系。 解答本题,一是要理解近义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二是要凭借一定的语感。 ] 4. D[A 项 “咄咄逼人 ”:咄咄,感叹声。 指使人惊怪的声音。 一是形容出言尖刻伤人,令人难堪。 后也用来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的言行。 二是形容本领赶上或超过别人,令人惊诧。 这里用的是第一个义项中的后来义,故使用正确。 B 项 “偃旗息鼓 ”:偃,放倒。 放倒军旗,停击战鼓。 一是形容军中肃静,以隐蔽目标,迷惑敌人。 二指休军罢战。 三是比喻停止某种带攻击性的行动。 这里用的是本义,故使用正确。 C 项 “惨淡经营 ”: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 规划。 原制作画下笔之前,精心构思,计划布局。 后多形容煞费苦心地谋划某项事业或事情。 这里用的是后来义,故使用正确。 D 项 “鲜为人知 ”的 “鲜 ”,读 “xiǎn”,“少 ”的意思。 “鲜为人知 ”即很少被世人所知道。 ] 5. C[A 项 B 项 C 项 D 项 ]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6. C [“诛 ”,讨伐 ] 7. A [A 项中加点的 “更 ”,都是 “又、另 ”的意思。 B 项中加点的 “之 ”,前者是代词,第三人称,指庆封,译为 “他 ”;后者为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式,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 项中加点的 “以 ”,前 者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对象,可译为 “用 ”或 “把 ” “以为 ”即 “以(之)为 ”,意为 “把(这种做法)当作 ”;后者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D项中加点的 “相 ”,前者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 “做相 ”;后者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上的关联,可译为 “互相 ”。 ] 8. A[A 项 “(齐人) ”应为 “(楚灵王) ” ] 9. B[A 项 B 项 C 项 D 项 ] 10. B[由 “齐人以为让 ”可知,鲁国赶走了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 ]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8 分) 11.匡庐奇秀 /甲天下山 /山 北峰曰香炉 /峰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 /其景胜绝 /又甲庐山。 三人行中学语文网 第 11 页 共 120 页 元和十一年秋 /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若远行客过故乡 /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12.( 7 分) ① D[“漏声断 ”的 “断 ”是 “滴断 ”的意思 ] ② C[“动静结合 ”或 “动静互衬 ”,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诗人写的是梦境,属虚写。 词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 “雪 ”、 “笳 ”、 “铁骑 ”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生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壮阔的词境中来。 ] ③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 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2 分) 13.( 6 分) ①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② 君当作磐石 磐石无转移 ③ 江娥啼竹素女愁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④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14.( 3 分) D 15.( 3 分) A 16.( 4 分) 故事、歌曲(歌、诗歌),乐舞、技艺(杂技) 17.( 2 分) 不赞同。 因为中国戏曲是 “形神兼 备 ”(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 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18.( 4 分) A C 19.( 4 分) ① 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② 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③ 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 术吸引力。 20.( 4 分) ① 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是他体会到母爱的执著于无私。 ② 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 21.( 6 分) 要点: 想表现的是: ① 母爱是普遍的 ② 母爱优势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 ① 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② 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22.( 3 分) ②③① 23.( 4 分) 参考示例: 三人行中学语文网 第 12 页 共 120 页 (又如,)( 1) “妇女顶起半边天 ”,既表现出社会对妇女作用的赞许,又体现出女同志们的自信自强。 ( 2) “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意为成功往往不是孤立的,离不开配角和他人。 (再如,)( 1) “对孩子藏起一半爱 ”,表明家长真正懂得爱孩子。 ( 2) “做事有决心等于成功了一半 ”,则道出了 “意 ”和 “行 ”的辩证法。 24.( 5 分) 参考示例: 有人说,当好影星得了,何必去抢戴 “教授 ”帽。 有人说,它既然能 “以独特的 „搞 笑 ‟风格塑造总多的小人物 ”,那它就是一位喜剧大师,做艺术系教授绝对够格。 有人说,学校当自强,别老想靠明星扩大影响。 有人说,艺术也要结合实践,这位著名影星就是实践专家。 有人说,乱送 “教授 ”帽子,反而显得太廉价。 有人说,球队要有单项教练,大学也不妨请 “明星老师 ”。 有人说,这是学风的堕落,以后可能会自取其辱。 (本题答案比较开放,能体现 “不同看法 ”,言之成理纪珂) 七、(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25.( 60 分)(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崔杼和庆封合谋杀死了齐庄公。 庄公死后,二人另 立景公为君,由崔杼给他做相。 庆封又想杀掉崔杼,自己代他为相。 于是就挑拨崔杼的儿子们,让他们争夺做后嗣的资格。 崔杼的儿子们私自争斗起来。 崔杼去见庆封,告诉他这件事。 庆封对崔杼说: “你姑且留在这里,我将派兵去把他们杀掉。 ”于是派了卢满逼鸨去诛杀他们。 卢满卑汛掼痰钠薅老小以及宗族亲属全部杀光,烧了他的房屋住宅,回报崔杼说: “我已经把他们杀死了。 ”崔杼回去,已经无家可归,因而自缢而死。 庆封做了齐景公的相,景公深以为苦。 庆封外出打猎,景公乘机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起兵讨伐庆封。 庆封率领自己的家丁同景公交战, 未能取胜,就逃到鲁国。 齐国就这件事责怪鲁国。 庆封又离开鲁国去吴国,吴王把朱方邑封给了他。 楚灵王听说了,就率领诸侯进攻吴国,包围朱方,攻占了它。 吴王俘获了庆封,让他背着斧 @在诸侯军中巡行示众,并让她喊道: “不要像气国庆封那样,杀害他的君主,欺凌丧父的新君,强迫大夫盟誓。 ”然后才杀死了他。 黄帝那样尊贵,最后也要死亡;尧舜那样圣贤,最后也要死亡;孟贲那样勇武,最后也要死亡;人本来都要死亡,但像庆封这样的人,受尽凌辱而死,可以说是死而又死了。 自己被杀,宗族亲属不能保全,这是嫉妒别人的缘故。 大凡邪恶的小人做事,开 始的时候互相帮忙,到后来一定互相憎恶。 坚守道义的人却不是这样。 他们开始时互相帮助,时间越长越互相信任,最后更是互相亲近。 后代把这种做法当作准则。 3. 2020 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 卷 )详解 一、基础知识部分: 【答案】 D。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 能力层级为 A 级。 该题设计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考声调,只考认读,因而难度不大。 这五个多因多义字只有 “扛( gāng) ”“拾( sh232。 ) ”稍嫌生僻。 三人行中学语文网 第 13 页 共 120 页 2、【答案】 B。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 能力 层级为 A 级。 该题设计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将词语、成语放在一起考查,考查的是由于同音字、形近字而造成的易错现象。 A“揠旗息鼓 ”应为 “偃旗息鼓 ”。 C: “脉博 ”应为 “脉搏 ”。 D: “日没途穷 ”应为 “日暮途穷 ”。 本题中容易错误的还有如下几项: A 中 “勘 ”与 “戡 ”、 “提 ”与 “题 ”容易相混。 B 中 “优 ”与 “忧 ”、 “仗 ”与 “杖 ”,考生可能易混。 D 中 “贻 ”与 “遗 ”、 “吊 ”与 “调 ”容易混淆。 【答案】 A。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实词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 级。 该题的正确选项为 A 项。 “观念 ”指思想意识, “理念 ”多指好的、新 的观念。 “振荡 ”是物理学名词,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震荡 ”指震动,动荡。 “反思 ”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省 ”指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 【答案】 C。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 级。 该题的正确选项为 C 项。 “舍我其谁 ”说的是自视甚高,自认极重,与 “傲气 ”搭配。 A“脱颖而出 ”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不用于物。 B 项 “摧枯拉朽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 D 项 “走马观花 ”比喻粗略的观察事物,含有贬义。 【答案】 D。 【解析】该题 重点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能力层级为 D 级。 A 项考问号的用法, “是 ……还是 ……”是一个表选择关系的复句,只在句末用问号,该句应标点为 “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 ”; B 应删去双引号; C 项的句号应调到引号外面来。 【答案】 C。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 级。 该题的正确选项为 C 项, A、 B、D 三项都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 A 项主谓搭配不当, “歌声 ”不能 “焕发着泥土的芳香 ”。 B 项中受欢迎的不是 “培养 ”而是 “高校的学生 ”,应把原句中 “学生 ”与 “培养 ”对调位置。 D 项中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应在 “后继有人 ”前面加上 “是否(或能否) ” 二、 科技文阅读: 【答案】 B。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B 级。 A 项从第2 段 “花卉能够激发我们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 ……花卉可能利用了它对人类的这种独特影响来不断进化 ”推知是正确的, C 项从第 2 段和第 7 段推知正确, D 项在第 3 段中,这三个选项都是从花卉对人类的作用来考查的。 B 项 “花可用来 ”表达的是被动之意,是从人对花的利用角度解说的,因而应该排除。 【答案】 D。 【解析】该题仍然考查辨析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B 级。 ABC 三项都在第 4 段中,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 “这种非同寻常的心理效应 ”,而 D 项在第 5 段中,是从理论上解释 “心理效应 ”。 抓住 “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