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血题库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小巨核细胞。 此时的确切诊断是: A.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 MDSRAEB D. 慢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白血病 E. MDSRAEBT A. 胞体大,一般核浆比例大 B. 细胞核内可见明显核仁 C. 胞质中一般无颗粒 D. 核染色质均匀,浓集 E. 一般为圆形或类圆形 , 56 岁,腰背部疼痛半 年有余,时有不规则发热,伴尿频、尿痛感。 检验:尿蛋白( +++),白细胞 10~15 个 /HP,尿本周蛋白阳性,血清蛋白电泳在β和γ区带之间有一 M蛋白 %。 拟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血清蛋白电泳出现一峰高尖、底狭窄的单克隆蛋白称 M蛋白,这主要是因为: A. 此类蛋白为单克隆细胞所分泌 B. 此蛋白主要见于骨髓瘤患者 C. 此蛋白主要见于巨球蛋白血症 D. 此蛋白主要见于意义未定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E. 此蛋白是单核 /巨噬细胞所分泌 A. 1942年发现血小板 B. 1749发现白细胞 C. 1673发现红细胞 D. 血液有形成分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E. 显微镜的发明为血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前景 , 40 岁,左上腹包块 2年余,近半个月高热,全身骨关节疼痛,脾大平脐。 检验:红细胞 1012/L,白细胞 300 109/L,血小板 40 109/L,分类示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 NAP活力轻度增高。 考虑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 下列出现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是: A. PML/RARA融合基因 B. BCR/ABL融合基因 C. t( 9; 11) D. t( 15; 17) E. t( 8; 21) : A. 重型粒细胞核左移 B. MCV 110~160fl C. MCH 33~50pg D. MCHC ~ E.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增多 A. 血管、凝血因子和纤溶系统 B. 血管、血小板 C. 凝血因子、血小板 D. 凝血、抗凝和纤济系统 E. 凝血因子、血小板和抗凝物质 A. 红系祖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粒系祖细胞 D. 巨核系细胞 E. T 淋巴系细胞 : A. ≥ 90% B. 30%89% C. ≥ 30% D. 50%89% E. ≥ 60% Ⅱ b/Ⅲ a复合物主要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 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B. 聚集功能 C. 释放功能 D. 促凝功能 E. 血块收缩 : A. 血清维生素 B12浓度升高 B. 血清 LDH降低 C. 血清钾降低 D. 血尿酸降低 E. 血清溶菌酶降低 , 20 岁,头昏、乏力半年,近 2 年来每次月经持续 7~8d,有血块。 门诊检验:红细胞 1012/L,血红蛋白 65g/L,网织红细胞 %();血清铁蛋白 10μ g/L,血清叶酸 16ng/ml,维生素 B12600μ g/ml。 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缺铁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A. 镰状细胞贫血 B. 血红蛋白 E病 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D.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E.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应选下列哪一组筛选试验 A. 血小板计数 ,束臂试验 ,出血时间 B.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时间 ,出血时间 C.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凝血酶原及凝血酶时间 D. 纤维蛋白原 ,血块收缩 ,血小板计数 E. 束臂试验 ,血块收缩 , 纤维蛋白原 A. 干细胞因子 B. 乳酸铁蛋白 C. 集落刺激因子 D. fam样酷氨酸激酶受体 3配体 E. 白细胞介素 A. 细胞学和免疫学相结合的科学 B. 细胞学和生物化学相结合的科学 C. 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的科学 D. 细胞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科学 E. 细胞学和生理学相结合的科学 (ITP)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 A. 生成减少 B. 消耗过多 C. 破坏增加 D. 分布异常 E. 形成血栓 A. 超微结构技术 B. 病理技术 C. 免疫技术 D. 分子生物学技术 E. 超声技术 : A. 多见于老年人 B. 常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 白细胞计数增高 D. 骨髓中见到大量幼稚淋巴细胞 E. 外周血和骨髓象中轻易见到篮细胞。 A. IgA B. IgM C. IgG D. IgE E. 补体 ,抗生素治疗无效 ,骨骼疼痛 ,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家早幼细胞≥ 30%,考虑其处于 : A. 慢性期 B. 加速期 C.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变 D.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变 E.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变 , 30岁, 3年前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近 2周来持续发热,贫血进行性加重, 伴骨关节疼痛。 拟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 下列哪项不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标准: A. 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 20% B. 白细胞急剧升高, 800 109/L,脾进行性肿大 C. 骨髓中原始细胞 +早幼粒细胞≥ 50% D. 外周血中原始细胞 +早幼粒细胞≥ 30% E. 骨髓外肿块活检为原始细胞浸润 A. 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 B. 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正常 C. 血清铁正常,总铁结合力降低 D. 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 E. 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增高 : A. 1109/L B. 2109/L C. 3109/L D. 4109/L E. 5109/L IgG型重链病判断争取的是: A. 多见于青年人 B. 软腭部水肿及红斑是其特征 C. 多有骨质破坏 D. 其重链为μ链 E. 不累及骨髓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地中海贫血 C.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 缺铁性贫血 E. 多发性骨髓瘤 : A. 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 B. 骨髓病理学活检 C. 骨骼 X摄片检查 D. 外周血象检查 E. 细胞化学染色 A. 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 B. 骨髓病理学活检 C. 骨髓 X片检查 D. 外周血象检查 E. 细胞化学染色 匹克病是由于缺乏下列哪种酶所引起: A. 神经鞘磷脂酶 B. 葡萄糖苷脂酶 C. 葡萄糖醛酸酶 D. 氨基己糖酶 E. 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一组发生在造血干细胞水平的疾病 B. 主要发生于青年人 C. 不会发展为白血病 D. 主要表现为急性贫血 E. 患者一定表现为骨髓增生活跃 A. 因子Ⅱ B. 因子 III C. 因子 V D. 因子Ⅶ E. 因子 XIII A. 抗凝血酶 I B. 抗凝血酶Ⅱ C. 抗凝血酶 III D. 抗凝血酶Ⅳ E. 抗凝血酶 V : A. 原粒细胞 B. 早 幼粒细胞 C. 中幼粒细胞 D. 晚幼粒细胞 E. 杆状核粒细胞 , 40岁,左上腹包块 2年余,近半个月高热,全身骨关节疼痛,脾大平脐。 检验:红细胞 1012/L,白细胞 300 109/L,血小板 40 109/L,分类示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 NAP活力轻度增高。 考虑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 下列出现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是: A. PML/RARA融合基因 B. BCR/ABL融合基因 C. t( 9; 11) D. t( 15; 17) E. t( 8; 21) : A. 前者多有高热,感染出血 B. 前者白细胞计数较高,多在 300 109/L以上 C. 前者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减少 D. 前者骨髓增生多极度活跃 E. 前者原始细胞 POX染色阳性 E病是: 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 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D. 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E. 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A. 多个圆形 巨核 B. 单圆核巨核 C. 核分叶过多 D. 巨大血小板 E. Pelger样核异常 CML患者特异性融合基因是 : A. bcr/abl B. PML/RARa C. PLZF RARa D. NPM RARa E. DEKCAN : A. 前者多有高热,感染出血 B. 前者白细胞计数较高,多在 300 109/L以上 C. 前者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减少 D. 前者骨髓增生多极度活跃 E. 前者原始细胞 POX染色阳性 M蛋白类型是: A. IgG型 B. IgA型 C. IgD型 D. 轻链型 E. IgE型 A.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降低 B. 粒红比值下降 C. 出现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改变 D. 红系以中晚幼红为主 E. 巨核细胞系基本正常 , 60岁,头昏、乏力半年,近 1个月症状加重,间有低热、四肢酸痛。 体检:体温38℃,重度贫血貌,下肢皮肤散在出血点,颈部可拟及花生仁大小淋巴结 2枚,脾肋下 2cm。 检验:血红蛋白 50g/L,白细胞 109/L,血小板 45 109/L;血涂片中有核红细胞 3/100白细胞,并见巨大红细胞及巨大血小板。 假如患者通过治疗后症状消失,体检无异常发现,三系细胞均升至正常范围,骨髓检查原始细胞占 2%。 患者出院门诊治疗,半年后骨髓检查示增生明显活跃,原粒细胞占 42%,红系及巨核系受抑。 此时的诊断是: A. 原来疾病复发 B.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1) C.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 D. 继发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M2) E. 转化中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 MDS叙述错误的是: A. RAEBT 型是转化急性白血病可能性最大的亚型 B. 见到病态造血即可诊断 MDS C. 多数病例有外周全血细胞减少 D. 骨髓活检常有 ALIP现象 E. 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示 CFUGM形成减少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脾肿大程度与白细胞升高程度成正比 B. 外周血与骨髓各阶段粒细胞分布呈一致性 C. 血清维生素 B12增高幅度与白细胞增多程度成正比 D. NAP 活性增高与白细胞增多成正比 E. 约 90%的患者可出现 Ph’染色体 : A. 红细胞 G6PD缺乏 B. HbA的β链上第 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所取代 C. HbA的β链上第 26位谷氨酸被赖氨酸所取代 D. HbA的β链上第 2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所取代 E. HbA的β链上第 6位谷氨酸被赖氨酸所取代 ,其主要机制是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封闭 B. 血小板粘附聚集为微血栓 C. 产生大量凝血活酶样物质 D. 组织器官的微循环障碍 E. 血液的高凝状态 : A. 骨髓三系均必须有病态造血 B. 病态造血是骨 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特有改变 C. 骨髓原始细胞一定要 10% D. 需要和其他疾病鉴别 E. 铁粒幼红细胞是其特有改变 : A. 取材部位常选择髂后上棘和髂前上棘 B. 怀疑骨髓纤维化,骨髓多次穿刺失败时可进行骨髓活体组织检查 C. 骨髓活体组织检查一般采用显微镜油镜观察 D. 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对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有指导价值 E. 某些贫血、原因不明的发热,骨髓片检查不能确诊者可进行骨髓活体组织检查 A. 干细胞因子和转化 生长因子 B. 干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C. 干细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于 D. 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E. 干细胞因子和干扰素 : A. 血清蛋白电泳 B. 尿蛋白电泳 C. 肾功能检测 D. 血液流变学检测 E.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检测 A. 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B. 抗体与血小板内含物结合 C. 抗体与血小板膜结合 D. 巨噬细胞吞噬被抗体包被的血小板 E. 抗体致敏血小板 慢性期患者 ,骨髓中原始细胞应 : A. ≥ 10% B. ≤ 10% C. ≤ 20% D. ≤ 30% E. ≥ 20% PTl5秒 /对照 13秒, APTT36秒 /对照 35秒。 临床有出血症状,提示可能缺乏 A. FⅫ B. F C. FⅦ D. FXIII E. FII : A. 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B. 粒红比例为 2~4: 1 C. 原粒占 %,早幼粒占 4% D. 偶见组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