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对联的美学特点(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 上联是陪衬,下联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有的对联虽然不用关联词,但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关系,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可见它们内部的联系是很缜密的。 梁启超和张之洞属对 一联: 四水 江 第一,四时 夏 第二,老夫居 江夏 ,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 儒 在前,三才 人 在后,小子本 儒人 ,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上联张之洞以“四水”、“四时”为题引出联句,意在提出问题发难。 下联梁启超则以“三教”、“三才”属对,不卑不亢而对答。 上联有意刁难,下联借题言志,上下联呼应有效,在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写景抒情,还是怀古咏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气,开合得当,要借助比兴手法,放得开,收得拢。 不能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 请看顾宪成书院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上联意在写景,下联却独在言志,两种互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为用,则上联不单是为写景而写景了,一句“声声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 而下联的“事事关心”则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167。 23 文字精练 —— 语言美 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对联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不仅与中国的语言文字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在于作者对联句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使其达到比赋、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更灵活的的特殊文体。 它不需要小说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说的意思用最洗练、简捷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 如 云南昆明西山三清阁 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景,使人联想此地定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景区。 全联仅用八个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开似锦、群鸟争鸣的自然景观。 可谓妙笔生花之句。 再如 吉林长白山高山亭 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此联是在说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云汉,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对青天。 寥寥数字,把一副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的如此壮美,如果作者没有提炼语言的能力,是绝对做不到的。 请看 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写的一副 赠联: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此联也只八个字,却浓缩了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深邃的情感。 从联语中,我们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国的伟大胸襟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英雄气概。 可谓言简意赅,用字如金。 炼字炼句的难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说简而易行,信手拈来,实际上,做好一副奇绝对联,其难度不比写一首诗来得容易。 提炼语言,还必须结合体验生活,才能使联句既简练,又合理。 利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必须做到贴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离题万里,才能使读者读之可信,嚼之有味。 如一洗澡堂联: 到此皆 洁身 之士 相对乃 忘形 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处风物提示的淋漓尽致。 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另外,凡联句中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中则不能再用,否则犯了 “ 重字 ” 之忌。 联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则不为美(巧对类联除外)。 如 春 风化雨 花木逢 春 从词类相对说,可属常对,然联中 “ 春 ” 字两出,为联中一忌,即便词意再美,不可取。 167。 24 节奏鲜明 —— 节律美 关于对联的节奏,将在有关章节里详细论述,这里仅就节奏与结构及平仄的一些相互关系加以说明。 对联与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