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一般多采用中温消化,由于生污泥温度较低,故消化时需加热。 加热方法:蒸气加热 热水加热 盘管加热 :每日投加新鲜的污泥体积占消化池有效容积的百分数。 n是消化时间的倒数,如 n=5% T=1/n=1/5%=20d, n是消化池的重 要参数。 中温消化适宜 n=5%8%,相应 T为 20d—。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目的:生、熟污泥充分混合。 避免污泥结块,加速消化气释放。 方法:泵加水搅拌法;消化气循环搅拌法;混合搅拌法。 C/N比 、 PH值、和消化液的缓冲作用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厌氧消化池型 池型 圆柱形 D: 635m /池径 h/D: (集气罩 )25m,高 1 3m,倾角 1520186。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消化池的设计计算 消化池的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 ① 消化池体积的计算与池体设计; ② 消化池内搅拌设备的设计与计算; ③ 消化池所需要的加热保温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消化池的池体设计 国内一般按污泥投配率来计算所需的消化池容积,即: 消化池的池体设计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式中: V—— 消化池的有效容积, m3; V’—— 每天需要处理的新鲜污泥的统计, m3/d; p —— 污泥投配率。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消化池的结构尺寸 在确定了所需的消化池的有效容积后,就可计算消化池各部的结构尺寸,其一般要求如下: ① 圆柱形池体的直径一般为 6~35m; ② 柱体高径之比为 1: 2; ③ 池总高与直径之比为 ~; ④ 池底坡度一般为 ; ⑤ 池顶部的集气罩,高度和直径相同,一般为 ; ⑥ 池顶至少设两个直径为 的人孔。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消化池的工艺管道 在消化池中还需要设置多种工艺管道,其中主要包括: ① 污泥管:进泥管、出泥管、循环搅拌管; ② 上清液排放管; ③ 溢流管; ④ 沼气管;取样管;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消化池的构造 污泥投配,排泥与搅流系统 1. 污泥投配池的容积 V=(1/31/2)w w为每日投加污泥量 V=60QT/10179。 , 当抽升活性污泥时, T不小于 15min, 高程不足时,用污泥泵提升 静水压力排泥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柜容:日均产气量的 25%40%,产气量 —— 即 610h的平均产气量计算 沼气的收集与贮存 溢流装置(安全装置) :及时溢流,保持沼气压力恒定,防止投配过量、排泥不及时、气量不平衡等情况发生。 : ( 1)大气压式, 配重不同封式 ( 2)倒虹管 → 溢流入低压槽(淹没状,池内外) : 溢流管的设计应避免浮渣层,以避免堵塞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搅拌设备 :污泥浓度不超过 10%的差别, 510h全池污泥搅拌一次 : ① 泵加水射器: 泵压 污泥面 m以下,吸泥量 (生) 1: 35,池径大于 10m,可设 21m以上的水射器。 ② 联合搅拌(推荐使用) 生污泥加温与沼气搅拌 ③ 沼气搅拌 57m179。 /179。 池容,气流速度 715m/s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加热设备及计算 : 直接通入热水及蒸气 ,增加含水率,局部污泥温度高 盘管加热盘管外壁结壳 内外套管加热 : ①所需总热量:提高生污泥温度的耗热量 Q1 池体本身的耗热量 Q2 管道,热交换等耗热量 Q3 ② 热交换器的设计 ③ 热水锅炉的选择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 投配率 消化池有机负荷 2. 计算 ① V= w/n ( W每日投加新鲜污泥量) ② V=Sv/S Sv为新鲜污泥中挥发性有机物重量 S为单位池容内均匀分解有机物的数量(挥发性有机物负荷) 中温消化 S—— 179。 .d 高温消化 S—— 179。 .d 消化容积计算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消化池的运行管理 消化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初沉污泥 +浓缩后的活性污泥 → 投入消化池 → 加热3040d 池塘污泥,经 2 2mm孔径过滤后投入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第十五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 CO230%、 CH450%) 9496% 607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