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其高峰小时交通量将达到 1960pcu/h(见下表)。 时 间 高峰小时流量 设计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 评价 2020 年双向两车道 335 2484 2760 满足 2018 年双向两车道 1320 2484 2760 满足 2027 年双向两车道 1960 2484 2760 满足 本次工程五条道路与其他道路相交时考虑采用平交路口形式, 已能完全满足道路交通流量增长的需要。 因此 本项目道路 与其它主次干道等相交道路路口采用信号灯控制、设置安全岛及平面拓宽渠化等交通措施的平交路口,以改善路口交通条件。 到设计年限末期,道路交通量虽基本趋于饱和,但是,随着该区域的路网,尤其是干线交通路网的补充完善,以及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实施,该区域的公共交通体系亦会得到完善和发展。 必要时也可通过在与 道路 相交的主要道路路口增设 立交桥的方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这样, 项目道路 的交通压力将会得到缓解,其畅通的交通服务水平将会得到保持和提高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第四章 建设内容与规模 功能定位 纺织产业园 以建设全国纺织产业高地 为 目标,全力打造集纺纱、织造、染整、纺织机械制造、制衣、辅料生产、科研、产品展示销售,产业高度集聚、产品紧密关联的产业集群。 建成能体现 纺织工业实力和水平,全省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公共运行成本最低、软硬环境最优、行业领先的环保、科技型 纺织产业园。 纺织产业园 规划功能齐全,分区明确,规划有“五区一中心”,即:纺 织印染生产区、服装加工区、纺织机械制造区、产品展示销售区、生产生活服务区和纺织信息中心。 建设内容与规模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 建设内容与规模主要包括 新达路、通达路、荣达路、昌达路、须水河东路 等 五 条道路。 主要道路一览表 序号 名称 长度( m) 红线宽度( m) 道路等级 道路走向 1 新达路 25 支路 东西走向 2 通达街 45 主干道 东西走向 3 荣达路 25 支路 东西走向 4 昌达路 36 次干道 东西走向 5 须水河东路 25 支路 南北走向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5 工程 内通 包括道路工程、雨水工程、污水工程、给水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等。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6 第五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项目选址 根据项目选址原则,结合 市总体规划, 本项目 选址 在 市市区西部,郑上路以北,白松路和南水东路以东,杜英街以南,西四环以西区域。 纺织产业园 处于“郑洛工业走廊”龙头地带,具有五大优势。 能源配套。 规划区内有 泰祥热电厂,附近规划有变电站,能直接满足企业用热、用电需求,且距离短,成本低。 交通便利。 园区 紧邻铁路专用线,周 围有 “ 两 环三路 ” , 即西四环、环城高速、郑上路、化工路和连霍高速。 近临火车货运西站、长途汽车西客站,距 新郑国际机场仅有半个小时路程。 距市区,老纺织企业厂区、家属区较近,企业搬迁成本低,职工生产生活方便。 园区 与 高新区的拓展区规划相衔接,有利于路网、管网等资源共享,经济可行。 投资环境优越。 园区 紧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临大学城,周边学校、医院布局合理。 贯穿 园区 南北的须水河与南水北调大运河为 园区内 环境增色。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7 建设条件 社会经济状况 市是河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 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辖 12 个县(市)、区,其中县 1 个、县级市 5 个、区 6 个。 据 2020 年的统计资料,全市总面积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2020 年末全市总人口 万人,中心城区人口 322 万。 地处中原腹地, “雄峙中枢,控御险要 ”,为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国家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已跻身全国综合实力 50 强、投资硬环境 40 优、全国综合投资环境前 10名和卫生城市行列。 中原区位于市区西部,是 市最早的建成区之一,素有 “西大门 ”之称。 辖区面积 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 24 平方公里。 下辖 1 个镇, 10 个办事处,总人口 56 万。 中原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 市的主要工业区。 辖区工业基础雄厚,有白鸽集团、郑缆集团、嵩岳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 70余家,乡镇企业 5000 余家,年产值 500 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 53 家,磨料磨具、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电线电缆等行业在省内举足轻重;辖区科技力量集中,有各级科研机构 20 余家,大中专院校 8 所,是全国科技工作示范区,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基础教育发达, 市区现有中小学 33 所, 一中、外国语中学享誉全省,是全国 “ 两基 ”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8 工作先进区;辖区交通便利,陇海铁路、 310 国道、郑少高速、绕城高等级公路等穿境而过,建设路、中原西路、嵩山路、桐柏路等构建市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市政基础设施完备,水、电、气、暖等公用设施配套齐全 ,得天时而占地利,享政通而悦人和。 近年来,中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2020 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 亿元,比上年增长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 亿元, 增长 %,增速位居市内六区第一。 财政收入完成 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亿元,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940元,增长 %,四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市内六区第二。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377 元,增长 %,综合实力位居全省 46 个城区前列。 先后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省级文明城区、市 “双拥 ”工作模范区等。 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原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未来几年,中原区将坚持把加快发展作 为第一要务,以城区扩张为龙头,以优化环境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动力,调整农业,振兴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学习型城区,努力建设生态中原、信用中原和平安中原,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自然条件 场址现状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9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面平坦开阔,现状大部分为农田,无大型建筑物,适合本项目建设。 气象条件 年平均气温: ℃ 年最高气温: ℃ 年最低气温: ℃ 最大风速: 24m/s 最大风力: 8 级 年平均风速: 基本风压: 年平均降水量: 最大降雨量: 最大雪压: 最大冻土深度: 180mm 最大积雪深度: 230mm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场地附近建设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报告显示,该区域场地地形平坦,地貌单元属黄河泛滥冲积平原。 场地内无活动断层及地震断层通过,并未发现其它不良地质现 象。 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介于 米,属潜水类型,对混凝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土结构和钢筋不具腐蚀性。 抗震效应 本项目具体的地震设防标准应由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 交通条件 纺织产业园 南临 310 国道,北接连霍高速,东临 107 国道,西接环城高速,近临火车货运西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汽车货运中心、长途汽车西客站,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十省通衢,方便快捷。 同时,距市区仅有 4 公里,方便职工生产生活。 基础设施配套条件 纺织产业园 西临泰祥电厂,东接天然气调峰电厂,供暖、供电设施完善。 同 时园区内建有消防设施、变电站、供水站、供气站和铁路专用线,可满足入驻企业的需要。 园区 又紧临大学城、 市36 中和 21 中、须水镇中小学、幼儿园、 153 医院、须水镇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完善。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第六章 工程方案内容 道路工程 本次工程的新达路、通达路、荣达路、昌达路、须水河东路为 纺织产业园服装加工区的重要道路。 它的建成,将为构建 纺织产业园 服装区 的整体骨架,改善区域交通环境等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这就决定了其道路工程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 道路的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别; 按道路等级、设计年限、交通量等确定路面宽度、路面结构 ,并根据其车辆组成等交通特性合理地选用横断面型式; 道路设计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由于城市道路埋设地下管线较多,设计应照顾到各管线专业的规划与设计,统一安排; 道路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经济与养护费用等关系; 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 道路设计应照顾残疾人使用要求; 道路的设计应起到形成城市骨 架、宏观引导城市建筑布局作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用。 本次 纺织产业园 道路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人行道设计、挡墙设计、公交停靠站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路口渠化设计、残疾人无障碍设计及路基路面防渗水设计。 设计采用的标准为: 通达路为 城市 主 干道;道路交通饱和年限为 20 年;机动车道设计车速为 50km/h;路面设计年限为 15 年;标准轴载为 BZZ100,人群荷载为。 昌达路为城市次干道;道路交通饱和年限为 20 年;机动车道设计车速为 40km/h;路 面设计年限为 15 年;标准轴载为 BZZ100,人群荷载为。 新达路、荣达路、须水河东路为城市支路;道路交通饱和年限为20 年;机动车道设计车速为 30km/h;路面设计年限为 15 年;标准轴载为 BZZ100,人群荷载为。 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设计根据 纺织产业园 路网控制性详细规划,以道路路网规划的道路走向为基准,具体走向见下表: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3 序号 名称 长度( m) 红线宽度( m) 道路等级 道路走向 1 新达路 25 支路 东西走向 2 通达街 45 主干道 东西走向 3 荣达路 25 支路 东西走向 4 昌达路 36 次干道 东西走向 5 须水河东路 25 支路 南北走向 以上道路线性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线性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的咽喉 ,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 本次工程道路为 纺织产业园 内部重要道路 ,交通量大 ,在与其它规划道路相交做平面交叉口设计时 ,应注意 : 要保证相交道路上所有车辆与 行人的交通畅通和安全; 保证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迅速排除; 合理的布置交通岛,组织车流分道行驶,并将冲突点转变为交织点(例如环形交叉口),减少车辆行驶时的相互干扰; 相交道路的等级和交通量都不相同时,则主要干道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主要干道的纵坡而变,即次要道路的双向倾斜的横断面应逐渐过渡到主要干道的纵坡一致的单项倾斜横断面,以保证主要干道交通便利。 道路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根据规划确定的标高并尽量结合两侧现状地形 纺织产业园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4 和详细规划中的地势要求,结合实际情况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 应根据规划路网控制标高、现有道路标高、两侧建成区地坪标高、现状自然地面及地下水位标高、城市防洪标高、桥梁控制标高、通航要求及相交道路等控制性标高来确定。 并尽量结合两侧现状地形和详细规划中的地势要求,掌握好技术标准的使用,保证其最小纵坡度≥ %,尽量满足路面纵向排水要求;为满足非机动车行驶,最大纵坡度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控制;同时处理好规划相交道路接头处的纵坡处理;另外,道路纵断面设计应满足路面下各市政管线覆土厚度要求。 道路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设计形势和个组成部分尺寸应按道路类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 限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证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安全通畅。 新达路 位于纺织产业园中部, 总长 米 , 西起须水河东路东至西四环辅道, 红线宽度 25 米,采用 一 幅路形式,机非 混 行。 横断面的布置为: 25 米(红线宽) 米(人行道) 15 米(车 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