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环评技术方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规律。 受下垫面影响的几公里以下的大气层称为 边界层 , 大气边界层是对流层中最靠近下垫面的气层,通过湍流交换,白昼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以感热和潜热的形式向上输送,加热上面的空气,夜间地面 的辐射冷却同样也逐渐影响到上面的大气,这种热量输送过程造成 大气边界层内温度 的 日变化。 大型气压场形成的大气运动动量通过湍流 切应力的作用源源不断向下传递,经大气边界层到达地面并由于摩擦而部分损耗,相应地造成 大气边界层内风 的 日变化。 在陆地高压区,晴朗天气条件下, 边界层的生消演变规律 :日间,受太阳辐射的作用地面得到加热,混合层逐渐加强,中午达到最大高度;日落后,由于地表辐射,地面温度低于上覆的空气温度,形成逆温的稳定边界层;次日,又受太阳辐射的作用,混合层重新升起。 大气边界层的生消演变规 律依赖于地表的热量和动量通量等因素,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取决于边界层的 特征参数。 混合层高度 (h):是指对流边界层的高度,也就是在大气边界层处于不稳定层结时的厚度。 莫奥长度 (Lmo):对于定常、水平均匀、无辐射和无相变的近地面层,其运动学和热力学结构仅决定于湍流状况。 当 Lmo0,近地大气边界层处于稳定状态, Lmo数值越小或混合层高度 (h)与 Lmo的比值 (h/Lmo)越大,越稳定, h 则越低;当Lmo0,边界层处于不稳定状态, |Lmo|数值 越 小或 |h/Lmo|越大,越不稳定, h 则越高; 当 |Lmo|→∞ ,边界层处于 中性状态, |h/Lmo|=0, 混合 层高度大约有 800m。 (五 )掌握常规气象资料 (温度 、 风速 、 风向玖瑰 、 主导风向 )的 分析内容与应用 是决定 烟气抬升 的 一个因素。 温廓线 即反映温度随高度变化 影响热力湍流扩散 的 能力。 ① 一二级评价项目 , 需统计 长期 地面气象资料 中 每月平均温度 的 变化情况 , 并 绘制 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 ②一级评价项目 , 还需酌情对 污染严重 时 的 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做温廓线分析。 分析 逆温层 出现 的 时间 、 频率 、平均高度范围 和 强度。 一旦逆温层消退 , 会有短时间 的 熏烟污染。 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 的 水平距离 (m/s), 风速可随时间 和 高度变化。 从气象台站获得 的风速资料有两种表达方式 , 数值 的和 用 字母 C表示 的 , C代表 风速资料已 测风仪 的 最低阈值 , 通常称为 静风。 风速统计量 : 一二级评价项目 , 需统计 月平均风速随月份 的 变化 和 季 h平均风速 的 变化。 即对多年气象资料 的 风速按相同月份 和 不同季节每天同一时间进行平均 , 求得每月 和 不同季节每 h的 平均风速 , 并 绘制 随月份 的 变化曲线图。 风速统计量 还包括不同时间 的 风郭线图 , 即反映风速随高度 的 变化 , 以研究大气边界层内 的 风速规律。 一级评价项目 , 还需酌情对 污染较严重时 的 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风廓线 的 分析 , 并分析不同时间大气边界层内 的 风速变化规律。 、 风频。 ① 风向 指风 的 来向。 气象 (台 )站风向资料 通常用 16 个风向来表达 , 静风 的 风向用 C来表达。 ② 风频 指某风向占总观测统计次数 的 百分比。 ③ 风向玖瑰图 是统计所收集 的 多年地面气象资料中 6 16 个风向出现 的 频率 , 然后在极坐标中按 16 个风向标出其频率 的 大小。 ④ 对于 一二级评价项目 , 需统计在所收集 的 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 , 每月 、 各季 及 长期 平均各风向风频变化情况。 统计在所收集 的 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 , 各风向出现 的 频率 , 静风频率单独统计 ; 并在极坐标中按各风向标出其频率 的 大小 , 绘制 各季 及 年平 均风向玖瑰图。 风向玖瑰图应同时 附当地气象台站多年 (20年以上 )气候统计资料 的 统计结果。 注意 : 在模式计算中 , 若给静风风速赋一固定值 , 应同时分配静风一个风向 , 可利用静风前后 的 观测资料 的 风向进行插值 ,或 在气象资料比较完整 , 即日观测次数比较多 的 情况下 , 利用静风前一次 的 观测资料中 的 风向作为当前静风风向。 ① 主导风向 指风频最大 的 风向角 的 范围。 风向角范围 一般在 连续 45176。 左右。 对于以 十六方位角表示 的 风向 , 主导风向范围 一般是指连续两到三个风向角 的 范围。 ② 某区域 的 主导风向应有明显 的优势 , 其主导风向角风频之 和 应 ≥ 30%, 否则可称该区域没有主导风向 或 主导风向不明显。 ③ 在 没有主导风向 的 地区 , 应考虑项目对全方位 的 环境空气敏感区 的 影响。 三 、 地面水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 )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 的 调查方法 : 点源 和 面源 (非点源 )。 污染物类型 : 持久性污染物 、 非持久性污染物 、 pH值 和 热效应。 及 内容 污染源 调 查 原 则 调 查 内 容 点源 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 , 只有在 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测试。 调查 的 繁简程度 可根据 评价等级 及 其 与 CP 的 关系 而略有不同。 评 价 等级高而且现有污染源与 CP距离较近时应该详细调查。 ① 污染源 的 排放特点 ; ② 污染源排放数据 ; ③ 用排水情况 ; ④ 废水 、 污水处理状况 非点源 一 般采用资料收集 的 方法 , 不进行实测 工业类 及 其他 非点源污染源 ⑴ 点源调查 的 基本内容 : ① 排放特点 :调查确定 排放口 的 平 、 断面 位置 、 排放 方向 、 形式 (分散 或 集中 )。 ② 排放数据 :根据现有 的 实测数据 、 统计报表以 及 各厂矿 的 工艺路线等选定 的 主要水质参数 , 并调查 现有的 排放量 、 排放速度 、 排放浓度 及 其变化 等。 ③ 用排水状况 :主要调查 取水量 、 用水量 、 循环水量 及 排水总量 等。 ④ 废 (污 )水 的 处理状况 :主要调查废 (污 )水 的 处 理设备 、 处理效率 、 处理水量 及 进 、 出 水质状况等。 ⑵ 工业类非点源调查 的 基本内容 : ① 非点源概况 :原料 、 燃料 、 废料 、 废弃物 的 堆放 位置 、 面积 、 形式 、 堆放点 的 地面铺装 及 其保洁程度 、 堆放物 的 遮盖方式 等。 ② 非点源 的 排放 方式 、 去向与处理情况 :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 的 汇集还是无组织 的 漫流 ; 是 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 ; 是 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 或 生活污水 合并 排放 等。 ③ 非点源 的 排污数据 :根据现有实测数据 、 统计报表以 及 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 的 原料 、 燃料 、 废料 、 废弃物 的 物理 、 化学 、 生化性质选定调查 的 主要水质参数 , 调查有关 排放季节 、 排放时期 、 排放量 、 排放浓度 及 其变化 等数据。 ⑶ 其他非点污染源调查 的 基本内容 : ① 山地 、 草原 、 农地 非点污染源 , 应调查 有机肥 、 化肥 、 农药 的 施用量 , 以 及 流失率 、 流失规律 、 不同季节 的 流失量等。 ② 城市 非点污染源 , 应调查 雨水径流特点 、 初期城市暴雨径流 的 污染物数量。 : 表 水质因子选择 水质因子 内 容 常规水质因子 以《 地面水 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20)中所列 的 pH 值 、 DO、 CODMn、 CODCr、 BOD TN 或 NH3N、 酚 、CN、 As、 Hg、 Cr6+、 TP、 水温 为基础 , 根据水域类别 、 评价等级 及 污染源状况 适当增减。 特殊水质因子 根据 CP 特点 、 水域类别 、 评价等级 和 CP所属行业 的 特征水质参数表 进行选择 , 可以 适当删减。 其他因子 水生生物 (包括浮游动植物 、 藻类 、 底栖无脊椎动物 的 种类 和 数量 , 水生 生物 群落结构等 )和 底质 (包括 与 CP 排 污 水质 有 关 的 易积累污染物 )等 (二 )掌握 不同水体 环境现状调查 的 基本内容 和 要求 的 调查范围 : ⑴ 应能 包括受 CP影响较显著 的 地面水 区域。 在此区域内 的 调查应 能全面说明与 地面水 环境相联系 的 环境基 本状况 , 并能满足 EI预测 的 需要。 ⑵ 河流 , 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 、 河流规模确定 排放口下游应调查 河段长度。 ⑶ 湖 (库 )、 海湾 , 需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 确定 调查半径 或 调查面积。 的 调查时 期 ⑴ 根据当地水文资料确定 河流 (口 )、 湖 (库 )的 丰 、 平 、 枯 水期 , 同时确定三个时期 的 季节 和 月份。 海湾 确定 大潮期 和 小潮期。 ⑵ 根据评价等级确定调查时期。 ⑶ 当调查 区域 面源污染严重 , 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 , 一 、 二级评价 的 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 , 若时间允许 , 三级也应调查。 ⑷ 冰封期较长 的 水域 , 且作为 生活饮用水 、 食品加工用水 的 水源 或 渔业用水 时 , 应调查冰封期 的 水质 、 水文情况。 表 316 对水环境调查时期 的 要求 水域 一级 二级 三级 7 河流 一般情况下调查一个 水文年 的 丰水期 、 平水期 、 枯水期 ; 若评价时间不够 , 至少应调查平水期 和 枯水期 条件允许 , 调查一个水文年 的 丰水期 、 平水期 和 枯水期 ; 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水期 和 平水期 ; 若评价时间不够 , 可只调查枯水期 一般情况下 , 可只在 枯水期 调查 河口 一般情况下调查一个 潮汐年 的 丰水期 、 平水期 、 枯水期 ; 若评价时间不够 , 至少应调查平水期 和 枯水期 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水期 和 平水期 ; 若评价时间不够 ,可只调查枯水期 湖泊(水库 ) 一般情况下调查一个 水文年 的 丰水期 、 平水期 、 枯水期 ; 若评价时间不够 , 至少应调查平水期 和 枯水期 一般情况可只调查枯水期 和 平水期 ; 若评价时间不够 ,可只调查枯水期 海湾 一般情况下 , 应调查 评价工作期间 的 大潮期 和 小潮期。 表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内容 项目 具 体 内 容 河流 丰 、 平 、 枯 水期 的 划分 ; 河段 的 平直 及 弯曲 情况 ; 过水断面积 、 坡度 、 水位 、 水深 、 河宽 、 流量 、 流速 及 其分布 、 水温 、 糙率 及 泥沙含量等 ; 丰水期有无分流漫滩 , 枯水期有无浅滩 、 沙洲 和 断流 ; 北方河流还应了解结冰 、 封 冻 、 解冻等 现象 ; 河网地区还要调查各河 段 流向 、 流速 、 流量 的 关系 及 其 变化特点 感潮 河 口 与河流内容相同 外 ; 还应 调查 感潮河段 的 范围 , 涨 、 落 及 平 潮 时 的 水位 、 水深 、 流向 、 流速 及 其分布 ; 横断面形状 、 水面坡度 、 潮 间隙 、 潮差 和 历时等 湖 (库 ) 湖 (库 )的 面积 和 形状 , 应 附平面图 ; 丰 、 平 、 枯 水期 的 划分 ; 流入 、 流出 的 水量 ; 水力滞留时间 或 交换周期 ;水量 的 调度 和 贮量 、 水深 、 水温分层情况 及 水流状况等 海湾 海岸形状 , 海底地形 , 潮位 及 水深变化 , 潮流状况 , 流入 的 河水流量 、 盐度 和 温度造成 的 分层情况 , 水温 、 波浪 的 情况以 及 内 、 外海水 的 交换周期等 降雨 预测 CP的 面源污染时 , 应调查历年 的 降雨资料。 在调查范围内能对 地面水 环境产生影响 的 主要污染源均应进行调查。 包括 点污染源 和 非点污染源 两类。 时 应尽量利用现有数据资料 , 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三 )熟悉河流 、 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 及 常用参数 的 调查方法 河川径流 的 表示方法 流量 Q: 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 的 水量 , 单位为 m3/s。 径流总量 W: 在 T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 的 总水量 , W=QT, 单位 m 104m 108m3。 径流深 Y: Y= QT/(1000F), mm; F为流域面积 , 单位 km2。 径流系数 α : 某一时段内径流深与相应降雨深 P的 比值 , α=Y /P。 径流模数 : M=1000Q/F, 常用单位 L/( s178。 km2) 的 基本环境水文与水力学特征 ⑴ 河道水流形态 的 基本分类 ① 恒定均匀流。 非感潮河道 , 且在平水 或 枯水期 , 河道均匀 , 流动可视为恒定均匀流。 基本方程 为 : v=C(Ri)189。 , Q=v178。 A式中 : v— 断面平均流速 , m/s; C— 谢才系数 , 常用 (1/n)R⅙表示 , n为河床糙率 ; R—水力半径 (过水断面积与湿周之比 ), m; i— 水面坡降 或 底坡 ; Q— 流量 , m3/s ; A— 过水断面面积 , m2。 ② 非恒定流 河道非恒定流常用 一维圣维南方程 描述。 河道有侧向入流时 , 基本方程为 : qxQtA  B— 河道水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