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社会心理学20xx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人同别人一起时会把注意从自己所害怕的问题上转移开 B、社会比较假设-人们希望与处于同一情景中的人的思想和情感 进行比较。 ( 3)人际吸引的原则 联结-喜欢与好的经历有关的人,不喜欢与不好经历有关的人。 强化-喜欢用不同方式奖励我们的人。 社会交换-当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是利大于弊时,就会喜欢那个人。 ( 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个性特征-诚实、热情、能力 相似性-喜欢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个性与我们相似的人。 熟悉心-多次见到同一个人,会增加对他的喜欢。 邻近性-空间上邻近的人更容易相互喜欢。 ( 5)爱情与孤独 社会交往 ( 1)社会交往的类型:无接触-留意-表现接触-相互依靠-密切关系 4 ( 2)自我呈现常用 策略: 遵循社会情景中的常规; 模仿对方的行为; 自我推荐和讨好; 正确地运用谦虚; 与成功的、有势力有地们的人或著名人物相提并论。 ( 3)自我评价维持模式 与取得成绩的人的主观距离,距离越近,影响越大; 他人的成绩是否影响自我评价与自我定义有关,当他人的成绩与自我定义有关时,将引起“比较反应”。 ( 4)社会比较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个人都有对自己的意见、能力进行准确评价的要求; 在没有直接的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人通过与其它人的比较对自己进行评价。 人喜欢与自己类似的人进行比较。 ( 5)社会比较的目的:准确的自我 评价、自我抬高、自我改进 ( 6)自我暴露的目的:表达、思维整理、社会肯定、控制社会环境、建立友谊 ( 7)社会交换理论:人类社会的原则是互相帮助,别人给了你好处你要回报,社会交往过程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交换过程。 人们要考虑从交往关系中得到的结果,我们总是尽量使自己的社会交往给自己提供最大报酬。 报酬-一个人从社会交往中得到的任何有益的东西。 报酬的六种基本类型:爱、地位、服务、信息、物、钱。 代价-社会交往引起的消极后果。 思考社会交换理论的正确性。 ( 8)力量的平衡:一个人有意地影响另一个人的行 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叫做社会力量。 影响交往关系中力量平衡的因素:社会规则、相对资源、最小兴趣原则。 ( 9)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功利原则。 群体行为 ( 1)社会促进作用:当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一个人的工作成绩要比没有他人在场时的工作成绩要好。 ( 2)社会抑制作用:当其他人在场时工作成绩要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工作成绩要差。 ( 3)社会惰化作用:个体在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付出的努力要比单独工作时小的现象。 ( 4)社会作用力理论:研究旁人对个体的影响程度的理论。 旁观者影响力大小决定于这些人的特征-数量(正比)、强度( 正比)、距离(正比)。 ( 5) 社会认同和去个体化的概念 ( 6)社会困境问题:指对于个体短期有益的选择最终导致全体受害的情景。 也就是当任何合理的个体生产单位聚焦起来会成为集体的灾难的情景。 如,人们在登山时把垃圾扔在路上,导致环境污染就是社会问题之一。 解决社会困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个体采取有利于社会的合作行为,以便使整个群体更加受益。 性别研究 ( 1)性别定型:关于男性和女性个人特点的看法。 ( 2)性别认同:关于自己是什么性别的知识。 ( 3)性别差异:智力能力差异、侵犯行为(男性多于女性)、助人行为、服 从行为(女性多于男性)、非言语沟通(女性比男性强)。 1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 1)利他行为: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都是亲社会行为。 ( 2)亲社会行为的决策理论 对需要的注意-承担责任-对利弊的考虑-决定如何帮助 5 ( 3)亲社会行为的学习理论 ( 4)助人行为的社会规则:社会责任、相互性、公平性。 ( 5)提供帮助的情景因素: 他人是否在场-责任分散(旁观者作用)、模糊解释(问题不确定)、对别人评价的害怕; 环境特点-天气、城市大小、噪音、时 间压力。 1侵犯行为 ( 1)侵犯行为:任何伤害别人的行为都是侵犯行为。 ( 2)愤怒的来源:来自他人的攻击、挫折。 ( 3)影响侵犯的因素: 学习作用-模仿、强化; 社会规则-什么样的侵犯社会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侵犯社会是不可以接受的。 工具性侵犯-对他人的侵犯行为不是由愤怒引起的,而是为了达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