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高考复习资料汇编之虚词讲解(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⑶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⑷ 曹公,豺虎也。 ⑸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⑹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⑺ 此天子气也。 ⑻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如: ⑴ 宁信度,无自信也。 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⑶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⑷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⑸“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谓也。 ⑹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⑺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⑻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也。 (参见 6 页 “ 所以 ” 第 2项, 16 页 “ 者 ” 字第 5项)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⑴ 孔文子何以谓之 “ 文 ” 也。 ⑵ 缚者曷为者也。 ⑶ 债收毕乎。 何来疾也。 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如: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命令语气,例如: ⑴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⑵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 毋从俱死也。 ”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如: 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⑵ 苟政猛于虎也。 ⑶ 鸣呼。 灭 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⑷ 夫子喟然叹曰: “ 吾与点也。 ” ⑸ 何富贵也。 ⑹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 „„ 助词,用在句中,一般是简单主语之后、复杂主语之后、时间词之后以及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停顿,例如: ⑴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⑵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⑶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 ⑷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⑸ 余闻之也久。 ⑹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其出人也远矣。 ⑻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⑼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⑽ 是说也,人常疑之。 ⑾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⑿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同现代汉语 “ 也 ” ,副词,表示同样、让步、委婉等,例如: ⑴ 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处园中也自随。 ⑵ 也知渔父趁鱼急。 (趁鱼:打鱼) ⑶ 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⑷ 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里安插。 〖也哉〗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如: ⑴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⑵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⑶ 岂独伶人也哉。 〖也者〗 语气助连用,起 说明或解释作用,例如: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如: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 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如: 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已〗 〖也已矣〗 罢了,例如: ⑴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⑵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么哥〗 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如: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以 动词,用,例如: 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⑵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⑶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率领 带着,例如: ⑴ 宫之奇以其族行。 ⑵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动词,以为、认为,例如: ⑴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 皆以美于徐公。 ⑸ 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动词,把 „„ 当作 „„ ,例如: ⑴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⑵ 龙以水为神。 ⑶ 人以火为神圣。 ⑷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 动词,做,例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名词,作宾语,表示原因、理由,例如: ⑴ 宋人执而问其以。 ⑵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连词,表并列,例如: ⑴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⑵ 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清以约。 ⑶ 忽魂悸以魄动。 连词,表顺承,例如: ⑴ 再拜以进。 ⑵ 引毅以进。 ⑶ 客当居此以伺焉。 ⑷ 吾君邀以听言。 ⑸ 乃至前以告之。 ⑹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⑺ 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译为 “ 来 ” 、 “ 用来 ” ,例如: ⑴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⑵ 因命酌互举,以款人事。 ⑶ 愿得生归,以避复 来。 ⑷ 所谓损有余以补不足。 ⑸ 焉用亡郑以陪邻。 ⑹ 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⑺ 卷石底以出。 ⑻ 而托于柑以讽耶。 ⑼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⑽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⑾ 杀之以应陈涉。 ⑿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⒀ 以致天下之士。 连词,表结果,译为 “ 因而 ”“ 以至 ”“ 而 ”“ 才 ” ,例如: ⑴ 乐以忘忧。 ⑵ 舅姑毁黜以至此。 ⑶ 舅姑不念,以至于此。 ⑷ 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 ⑸ 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 ⑹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⑺ 高 祖因之以成帝业。 ⑻ 遂自投汨罗以死。 ⑼ 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1连词,表修饰(方式),译为 “„„ 着 ”“„„ 地 ” ,例如: ⑴ 匍匐以进。 ⑵ 各各竦立以听。 ⑶ 日以厌薄。 ⑷ 箫韶以随。 ⑸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⑹ 樊哙侧其盾以撞。 ⑺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⑻ 然而隐忍以行。 ⑼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1连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还有 “ 以东(上、往、前、内、来、降) ” 等,例如: 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⑵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⑶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参见 2 页 “ 而 后 ” ) 1介词,用在因果复句中,例如: ⑴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⑶ 扶苏以数柬故,上使外将兵。 ⑷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⑸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⑹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介词,因为、由于,例如: ⑴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 臣是以无请也。 ⑶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⑷ 成以其小,劣之。 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 今以至此。 ⑼ 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 以心中有足乐者。 ⑾ 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 ⑿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⒀ 以其勇过人耳。 1介词,把、拿、用,例如: ⑴ 何以为计。 ⑵ 以钱覆其口。 ⑶ 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⑷ 具以情告。 ⑸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⑻ 将以攻宋。 ⑼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⑾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⑿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⒁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⒂ 具告以事。 ⒃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⒄ 以我应他人。 ⒅ 以虞待不虞者胜。 ⒆ 国胡以相恤。 ⒇ 将以衅钟。 束以他物。 柱以白璧。 砌以青玉。 床以珊瑚。 帘以水精。 君以书授之。 以袖掩面而泣。 以尺书寄托侍者。 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 1介词,凭、靠、按照、根据,例如: ⑴ 以我酌油知之。 ⑵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 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 以攻则取。 ⑺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⑼ 孙膑以刑徒阴见。 ⑽ 以资政殿学士行。 ⑾ 余船以次俱进。 ⑿ 策之不以其道。 ⒀ 今以实校之。 ⒁ 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⒂ 盖以律非故杀。 ⒃ 则以法从事。 ⒄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⒅ 贵以近知远。 1介词,相当于 “ 在 ” ,大多数是表示时间,例如: ⑴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 至于泰安。 ⑵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⑸ 操悉浮以沿江。 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如: 逆 (逆料、想到)以煎我怀。 1通 “ 已 ” ,已经,例如: ⑴ 固以怪之矣。 ⑵ 日以尽矣。 通 “ 已 ” ,止,例如:无以,则王乎。 2如果,例如:以啮人,无御之者。 2以至,例如: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以为〗 1、把 „„ 当作或作成,例如: ⑴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 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 相传以为雁荡。 ⑸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⑹ 撰长书以为贽。 ⑺ 寡君之以为戮。 ⑻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⑼ 铸以为金人十二。 2、认为,例如: ⑴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⑵ 以为妙绝。 ⑶ 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 以为 “ 非我莫能为 ” 也。 ⑹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⑺ 或以为生,或以为死。 ⑻ 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⑼ 未卜将以为可乎。 因 动词,依靠、凭借、利用,例如: ⑴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⑵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⑶ 为山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动词,依照、根据、顺着,例如: ⑴ 变法者因时而化。 ⑵ 罔不因势象形。 ⑶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⑷ 因其固然。 动词,沿 袭,例如: ⑴ 蒙故业,因遗策。 ⑵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动词,继续,例如: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介词,依靠、凭借、利用,例如: ⑴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⑵ 吏因以巧法。 ⑶ 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 ⑷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 ⑸ 伺者因此觉知。 ⑹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⑺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 ⑻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介词,就着、趁着、趁此,例如: ⑴ 不如因而厚遇之。 ⑵ 不如因善遇之。 ⑶ 因击沛公于坐。 ⑷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⑸ 不然天下 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而瓜分之。 ⑹ 魏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 介词,通过、经由,例如: ⑴ 衡乃 „„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⑵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⑶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介词,因为、由于,例如: ⑴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⑵ 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 ⑶ 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⑷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⑸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⑹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之。 ⑺ 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⑻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参见 7 页 “ 为 ” 字第 12 项) 连词,因而、于是、就,例如: ⑴ 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 ⑵ 因取刃杀之。 ⑶ 因屏人曰 „„ ⑷ 因拔刀斫前奏案。 ⑸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⑹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⑺ 虎因喜,计之曰 „„ ⑻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⑼ 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⑽ 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 ⑾ 因为书写 “ 尚志 ” 二字以赠之。 ⑿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名词,机会、缘由、机缘,例如: ⑴ 于今无会因。 ⑵ 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犹结怨而不见德。 于 介词,表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 ,这是 “ 于 ” 字的基本用法,译为 “ 在 ”“ 到 ”。 参见3 页 “ 乎 ” 字第 9 项。 例如: ⑴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⑵ 乃设九宾礼于庭。 ⑶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⑷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