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高中第三册教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全诗 357 句, 1785 字。 本诗所叙故事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 婆婆却百般刁难兰芝,兰芝毅然请归。 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不久,县令慕名替子求婚。 兰芝以死抗争,仲卿相随„„ 二、 主题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 刘 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 刘 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 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三、 情节结构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 原因。 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 ~—— “及时相遣归”) 兰芝对仲卿的诉述,展开矛盾:二人爱情深厚,却要被迫离异。 第二部分→发展( ~—— “二情同依依”) 兰芝被遣回家,二人依依告别。 仲卿求 情遭拒绝和训斥。 兰芝临行的坚决、镇静、温柔。 二人离别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发展( ~—— “郁郁登郡门”) 兰芝回家 后 的遭遇。 经过兰芝解释,母亲由不谅解转为体谅。 哥哥出于势利,坚决逼妹改嫁。 府君家准备婚事的豪华场面。 第四部分→高潮( ~—— “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 ===================神话意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四、 人物形象 本诗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性行为外,对话 在 表现典型性 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兰芝 〓 坚强镇定,勤劳善良, 通情 达理; 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焦仲卿 〓 忠于爱情,却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 焦 母 〓 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刘 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市侩嘴脸。 五、 表现手法 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铺陈排比。 (突出表现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突出表现兰芝美丽而从容镇定;突出表现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利于塑造人物,利于丰富诗歌声律和色彩之美) 起兴和尾声。 (以孔雀失偶兴起,奠定全诗悲剧气氛;以鸳鸯双飞作结,表达人民美好愿望) 六、 练习 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本课所学 内容。 第四题简析: “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 本段始写兰芝的 镇定与 美丽 ;中叙 通情达理的告别 ;终写夫妻的 恋情和誓言。 ( 如此美丽善良的女子,却被无情遗弃;如此恩恩爱爱的夫妻,却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愤慨 ) “ 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 一对 恩爱夫妻 在家长制的高压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却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表现了 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 ,实是 令人悲痛 的人生悲剧。 七、 作业(本课背诵练习;本课《训培》与《兵法》练习) 4 汉魏晋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 了解汉魏晋诗的基本特征,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 艺术特点。 二、 掌握诵读与背诵诗歌的技巧,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三、 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在美的熏陶下,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重 点 难点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是在经过了大量指导,初步领会到古典诗歌鉴赏的要求和要领的基础上进行的。 此时,学生已经意识到,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在扫除文字障碍后,应着重在语言艺术、结构艺术方面去欣赏,在欣赏过程中把握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艺术美,理解“联想、想象、比喻、象征”等艺术形式。 从审美角度去欣赏文学作品,对学生而言,还是个全新的话题,且具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授 本篇课文,应该在这方面着意引导,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进入到更高的层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 、 《短歌行》教学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 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 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十六句四节。 第一节 愁 诗人对人生 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 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 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 “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 第二节 求 情味更加深厚缠绵。 “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 郑风 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 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 S236。 ) 音。 ”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 )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接下来又引用《诗经 小雅 鹿鸣》中 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 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第三节 强调 这一节是对前两节的强调和照应。 前四句对应第一节,后四句对应第二节。 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 比喻: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第四节 加深 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 前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 “何枝可依。 ”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诗人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 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像曹操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二)《归园田居》教学 陶渊明 41 岁弃官归田,决心退隐和躬耕。 一年后,作《归园田居》五首,此为其一。 全诗 20 句, 前 6 句回忆弃官前。 陶渊明“性本爱 丘山”,可是迫于生计当了官,“误落尘网中”,从少年算起“一去三十年”。 一个“误”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沧桑。 中 10 句写归田园。 可是,自己还是本性“爱丘山”,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弃官,回到田园中居住,开荒,守拙,生活在自己开垦的田园。 诗人描绘了田园风光,近景方宅、林园,远景远村、狗吠。 最后 4 句又回到眼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环境清幽,心境闲适,更知以前“久在樊笼里”,而现在“复得返自然”,真正回到了自己“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活。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并且着意对照前后 的“误落尘网中”和“久在樊笼里”而发感慨,这就鲜明地表现“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更令人深思、回味。 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 这是本诗的成功之处。 完成练习 (本课《训培》与《兵法》练习) 第二单元 一、单元课文特点 本单元共选入 15 首诗词,除李煜的《虞美人》外,都是唐宋名家的诗和词。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风,以自述心志为内容,在留别诗中可谓别开生面。 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乐府诗,所述故事曲折动人,其中音乐描写堪称绝唱。 蓁诗词也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作者生活经历不同,艺术修养各异,因而创作方法各有不同倾向。 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想象奇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杜甫的诗沉郁顿挫,雄浑苍劲,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宋词就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 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婉约派的代表作,教学时,可以相互参照比较,体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作品的特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鉴赏唐诗宋词的能力。 在此目标指引下,教师应当致力于: 进一步启发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审美情趣并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 把品味诗中意境的过程变为审美方法训练的过程; 使学生养成反复吟诵诗词,潜心吟咏的习惯。 这三条是养成鉴赏能力的基本保证。 此外,还要讲讲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介绍一点格律常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鉴赏要求。 本阶段诗词教学方式跟初中有所不同,当以鉴赏训练为主,但这种鉴赏仍属初步鉴赏,即所谓“就诗论诗”,不涉及诗的流派、艺术风格、评价等高深问题。 基本要求是:( 1)鉴赏诗的内容,这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鉴赏诗的艺术特点,包括构思方式、层次安排、表现手法、语言技巧等。 这是就鉴赏训 练的 全局 说的。 至于每一篇具体作品的鉴赏训练,则应力求突出重点,不搞面面俱到,谓之“留有余地”。 这是鉴赏训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 鉴赏过程。 诗中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这“有尽”之言就是文本,是诗人明明白白地写出来的那些话,其中自有诗人的意在,但又远非他意的全部,还有更多的意隐藏在文本背后,这就是前人说的“文外曲致”。 由此看来,鉴赏诗歌 实质 上是一个 从 文本出发去探寻“文外曲致”的过程。 这过程说来简单,其实复杂异常,真所谓“纷纭挥霍,形难为状”,但作为鉴赏的起步训练,也不妨分为三个阶段: ( 1)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要着眼于整体感知。 古典诗词的句法、章法不同于散文,凡有碍于贯穿理解的地方还是要讲;有些词语涉及历代的典章制度或某些特殊背景,有些或与作者生平的经历有关,该讲的也不可不讲。 长诗的层次要略加点拨,短诗的层次易明者可以不讲,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把握诗的大意。 一定要讲得精当,不要节外生枝。 ( 2)再创意境。 再创意境有一个从艺术直觉发展到艺术体验的过程。 最初是诗中所描写的诗人形象和物象一一浮现在鉴赏者的脑际,可能有些杂乱,甚至有些模糊,但经过调整最终会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画面。 这主要是想象起了作用,这想象源于 文本,属于再造想象。 循此继进,当鉴赏者反复沉吟于这幅画面之际,他必定会参照自己平日对生活的感情和体验,乃至化身为诗人来感受此中的况味。 此时,眼前的这幅画面就不单是视觉中的画面了,其中也融合着他的感情和意绪,画面中甚至会增加许许多多文本中并未提到的物象。 至此,鉴赏者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 这个意境可能跟诗人创作文本时的意境比较接近。 但绝不会是它的再版,它是鉴赏者运用创造想象和联想的结果。 ( 3)客观审视。 鉴赏艺术作品的基本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 前两条说的是整体(解读文本侧重说“表”;再创意境侧重说“里”),这 一条说的是局部。 鉴赏局部的中心任务是探讨作品的艺术效应,内容相当广泛,下面只说最常用的几种方式: ①抓诗眼:如《琵琶行》一诗,篇幅较长,诗眼就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上,抓住这两句就可以提挈全篇,有助审美。 ②辨虚实:诗词中很看重写实和写虚的配合,叫做“虚实相济”。 如《扬州慢》下片前一层是虚写,后一层是实写。 有虚有实,内容才显得摇曳多姿, 增强了审美价值。 ③视开合:如《书愤》以“世事艰”起,以“堪伯仲”于诸葛亮收,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的救国大志。 ④析名句:名句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情思,余味无 穷,又往往在全篇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名句不一定篇篇有;有些篇中也可能不止一两个。 短诗中的意蕴往往就在它的名句里,在整体感知后着力赏析一下名句就够了。 ⑤ 析妙语:诗家历来看重造语,语工而巧,才有审美价值。 造语一般指词语之间的巧妙组合,如“旧时月”(《石头城》)、“冷月无声”(《扬州慢》)之类,其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耐人寻味。 还有一种特殊的造语叫“脱化”,即改造前人的语句,另铸新意,如“过春风十里”(《扬州慢》)来源于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其一),就是化用原诗意境。 ⑥ 析“炼字” :这一条初中已经讲过,无须多说。 鉴赏训练方式。 ( 1)使学生养成反复吟诵、潜心吟咏的习惯。 ( 2)启发学生探寻诗中的情致理趣。 (基本方针是“引而不发”) 两个特殊的教学环节。 ( 1)导入。 每鉴赏一个新篇,开头总得说几句,这就是导入。 导入不能走形式,而应视为审美的准备,要创造出一点审美的气氛。 例如由旧课导入,可以要求学生吟诵或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利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要有点诗意。 ( 2)延伸。 这是最后的教学环节,目的是将课内学习和课处自由阅读联结起来,让学生尝试运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 去鉴赏新的作品。 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提出比较阅读的要求。 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指出应读篇目并略加点拨即可。 四、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计划用 10 课时。 5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一、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二、 赏析这首诗以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写作特点。 三、 感受李白蔑视权贵、不同流俗的反抗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 重 点 难点分析 《梦。05年高中第三册教案(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return 0。 } void WriteDat(void) { FILE *fp。 int i。 fp=fopen(,w)。 for(i=0。 imaxline。 i++){ printf(%s\n,xx[i])。 fprintf(fp,%s\n,xx[i])。 } fclose(fp)。 } ★☆ 题目 10(替换字符题 ) 函数 ReadDat()实现从文件
无形资产评估 104 浅谈我国增值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5 浅谈我国会计的诚信问题 106 浅谈我国的税收征管模式 107 浅谈我国当前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8 浅谈我国当前合并报表问题 109 浅谈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0 浅谈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1 浅谈税收筹划 112 浅谈商业银行成本绩效管理 113 浅谈企业税收筹划 114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会计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 邓小平为我国制定的“三步走”战略是一个由低到高、一步一个台阶、步步向前迈进的三步曲,是一个循序渐进、互相衔接的发展战略步骤。 “三步走”战略是对国内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友情提供:英语客栈 第 10 页 共 22 页 “ 英语客栈 ” 网址: 友情提供:英语客栈 第 11 页 共 22 页 “ 英语客栈 ” 网址: 友情提供:英语客栈 第 12 页 共 22 页 “ 英语客栈 ” 网址: 友情提供:英语客栈 第 13 页 共 22 页 “ 英语客栈 ” 网址: 友情提供:英语客栈 第 14 页 共 22 页
hear as you‟re rounding a bend out here is a cellphone ring or some guy talking to his broker or ordering pizza.” Implies that _______. (A) most people visiting the national parks carry cellphones
45t 0 (mod 25), 9t 9 (mod 5), t 1 (mod 5)。 (15) 于是,将式 (15)与式 (13)联合,得到方程 (14)的解 x = 1 5(1 5t1) = 4 25t1, t1Z。 (16) 将式 (16)中的 x代入同余方程 (11),得到 2(4 25t1)2 13(4 25t1) 34 0 (m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