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浅析李清照前期词风(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清照自小颖悟,多才多艺。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她“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18 岁与当朝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 赵爱好金石书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二人感情甚笃,又志趣相投。 二年后,赵明诚任官,以后,因父亲受官场党争的牵累,赵明诚罢官,与李清照屏居青州达 12年之久,二人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和诗词写作,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37岁时,赵明诚起知莱州,次年李清照相随,直到 43 岁,赵明诚移守淄州,李清照才返回青州。 当时已是靖康年间。 靖康之变,北宋宣告灭亡,朝廷君臣南逃,高宗即位于南京。 金兵南侵的过程中,赵明诚存放在青州的大批金石书册毁于兵。 接着,赵明诚奔母丧于金陵,后知金陵,迁知湖州,又染疾于建康,李清照奔赴照料,不久赵明诚病逝。 时李清照 46 岁。 此后,随着金兵节节南侵,朝廷南迁于临安,她也不断迁徙,先后到过洪州、台州、温州、越州、衢州、临安等地,除了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之外,令她痛心疾首的是随行所带古籍文物几乎散失殆尽;令她担惊受怕的是有人诬告她丈夫生前暗中通敌,她为了辩诬而耗尽资财,心力交瘁。 此后她长时期过着清寒凄苦的生 活,直至终年。 从以上可知,李清照的前半生生活比较安定、幸福,靖康之变以后,她经受了国破、家散、夫亡的变故,精神上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在颠沛流离、孤苦无依中走完自己的后半生。 家国的变故使她不能继续过平静安宁的生活,她的视野却因此而超出了闺阁家园的局限,扩展到国计民生。 面对王朝对敌妥协,她曾愤慨地写诗谴责。 《夏日绝句》诗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她的正义感只不过是时代巨大灾难压迫下微弱的呼声而已。 但这种前后反差极大的生活经历和她固有的正义感对她的歌词创作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她的词以南渡为线,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南渡前的词主要是抒写少女、少妇时期的闺阁家园生活,表现对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南渡后的词则大多为感伤时事、悲今悼昔之作,表现自己在国破家亡之后的孤凄生活与感受,可以说是她个人生命和她所处时代的哀歌。 先看她 前期的词。 《如梦令》(二首): 7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前一首表现的是少女在荷塘乘舟戏耍的生活,一个无 忧无虑、开朗活泼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后一首则是怜花自怜,包含着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这些都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李清照写来,清新生动,别有一种境界。 《醉花阴》: 薄雾 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显然是表现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同样题材之作还有《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这类表现自己对爱情热烈追求的作品,都写得细腻动人。 客观上带有反对封建礼教的意义。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她“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正可反证这些词的艺术价值。 李清照后期的词境界较宽,内容丰富。 请看下列诸例: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胙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避难金华时写的,是“感愤时事之作”(〈〈艺蘅馆词选〉〉)。 “物是人非” 引起的深愁巨痛,渗透于字里行间。 既是个人苦难的迸发,也可说是时代苦难的哀歌。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以元宵佳节为题,悲今悼昔之作。 上 片写眼前元宵节的气氛,反映了当时南宋王朝统治集团在国难当头苟且偷安、纵情享乐的现实。 下片先回忆当年“中州盛日”元宵 之夜的风情习俗和盛况,作为与上片所写情景的对比,引起今昔盛衰之感。 最后接写自己晚景的凄凉落 8 魄,表达了心灵深处的巨大悲痛。 全词辞情极其哀惋动人。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得。 这是一篇声泪俱下的抒写巨大哀愁的词篇。 它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愁肠百结、度日如年的处境与心情。 全词以一个“愁” 字为中心,层层递进地把愁情加以细腻地刻画,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堪称千古杰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