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买办: 又称 “ 康白度 ” (葡萄牙语的音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或代理人。 在中国,鸦片战争后不再是单纯的中外贸易居间人,而开始为外国侵略者效劳,成为被洋商收买的代理人,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重要工具。 官僚资本: 是政治概念,不是经济术语。 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垄断资本。 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 建经济势力,依靠国家政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1927 年 1937 年是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过程。 官僚资本的膨胀,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础。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的背景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背景: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2.过程: 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破产。 传统:自然经济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 思考: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继承性。 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 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3.影响: 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沦为世界资本主义附庸。 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洋务运动的诱导 ( 19 世纪 60 年代 90 年代)(补充) 1.背景: (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 2)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壮大 ( 3)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2.目的: 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3.过程: 旗号 主要实践 前期 “ 自强 ” 创办军事工业。 (官僚资本性质 ) 后期 “ 求富 ” a兴办民用工业。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 b 筹划海防。 (北洋、南洋、福建) c 创办新式学堂。 (京师同文馆等) d 选派留学生。 4.破产。 破产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5.积极影响: ( 1)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2)在客 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发展; ( 3)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v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三种形式: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三)外商企业的刺激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 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 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 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 思考:这些企业为什么都集中在东南沿海。 原因: a 经济基础较好; b 地理位置优越,便于交通; c 便于向西方购买设备和引进机器; d 自然经济破坏较内地严重 „„ 4.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行业、地域分布不平衡。 5.影响: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第一次发展的高潮) 1.时间: 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 2.原因: ( 1)列强的资本输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进一步破坏中国 自然经济 ) ( 2) “ 实业救国 ” 的推动。 ( 3)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为支付战后赔款 ,扩大税源。 成为促进兴办工业浪潮的直接原因 ) ( 4)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民族资产阶级的三大派别) 四、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时间: 20 世纪初期 (民国建立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2.背景: a 辛亥革命的鼓舞。 ◆ 思考:你怎样认识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 解题关键: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思路引领: ( 1)上层建筑的变革;( 2)阶级地位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3)临时政府的方针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提示: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在这场革命中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 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b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原因 — ) 3.表现: a 轻工业发展较快。 b 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 荣宗敬、荣德生。 )。 4.特点: ,未形成完整独立体系。 d.“ 春天 ” 短暂,昙花一现。 五、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1927—— 1945) (一)国民政府前十年 ( 1927— 1936) 1.背景: 利的经济政策( “ 币制改革 ” 、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 2.表现;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抗战时期 ( 1937— 1945) 1.背景:日本全面侵华的破坏。 2.表现: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萎缩。 六、民族工业的萎缩 ( 1945—— 1949) : a 美国的经济掠夺。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 新二十一条 ”。 ) b 官僚资本的挤压。 c 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课堂小结: ◆ 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环境、人、物、观念技术等等) 解题关键: 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包括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和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思路引领: 不利因素:先天不足;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天畸形;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答案提示: 阻碍近代民族工 业发展的因素;( 1)先天不足。 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3)后天畸形。 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 社会环境。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 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 “ 实业救国 ” 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作业: 为何说民族资本主义 “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 先天不足:它的产生,不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的直接临盆; 后天畸形: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常承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力,难以健康成长。 ① 分布区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② 工业体系不完善,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薄弱。 ③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④ 从发展原因上看,客观上是列强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 是由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第 7 课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 史命运 【内容标准】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史实,知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认识中国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的地位与作用,确立中国的民族民主任务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资产阶级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加深对我们这个伟大而历经艰辛的祖国的热爱,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重难点突破】 重点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 : 通过中国资产阶级夹缝中求生存、抗争中求发展的史实,认识中国资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难点。 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在夹缝中生存 (三座大山的压迫) 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反动政府(封建势力、官僚资本) (二)在斗争中生存 1.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进行抵制洋货运动。 2.反对本国反动势力 要求减免 苛捐杂税。 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经济、政治、思想) 1.经济上: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 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中共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3.思想上: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 思考:民族资产阶级作为崭新的进步的方式 ,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本主义没 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对中国资产阶级夹缝中求生存、抗争中求发展史实的学习,认识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 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 8 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10 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 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10 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 ,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 重点: 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20 世纪 60 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