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7)教育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08. 论述教育收益率的分布和演变规律和特征。 (0287)《 教育经济学 》 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 概念解释 1. 教育需求:教育需求是指人们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是获得教育服务的愿望与对教育的支付能力的统一。 2.集中模式:指由中央政府或较高级别的政府在教育资源的筹措与分配中承担较多的责任。 3.个人的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为了增进知识技能,并在未来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较高收入的意愿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8 4.教育投资体制:是指在筹措、投入和管理教育资源的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和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管理方法。 5.定员定额:所谓定员定额,就是按事业机构规模的大小或事业的需要合理地确定其各种编制、房屋和设备标准,行政和业务费用开支额度,器材的储备量。 6.教育规模经济:教育资源投入,以单位学生成本计算,产出则以学生(在学或毕业)人数计算。 如果学校淘汰及耗损比例特别大,在学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教育规模经济。 7.智力投资:是指一切用于 培养、开发人的智力的费用,教育投资是智力投资的主要内容,但除此之外还包括用于发展各种文化事业,用于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普及等各种不同于教育投资的开支。 8.需求弹性: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灵敏度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 9.供给弹性:厂商提供的物品数量对价格变化的灵敏度即供给价格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 10.企业教育需求:是指企业为适应技术不断创新,追求更高经济效益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1.教育经费总支出:即教育投资总量,是指国家、政府各部门、经济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投入到 教育的,以货币表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12.生均教育投资量:是指一国(或地区)各级各类在校生认输平均的教育投资数,是衡量在校生教育投资量大小的指标。 13.教育经常成本:是指财政年度内由教育的经常支出而发生的成本。 14.国家教育投资总量:国际上一般称为“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它包括公共教育经常费和公共教育基本建设投资。 在我国,主要指预算内教育经费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15.教育单位成本:指生均成本,即培养一名某级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费用。 16. 教育公共成本:即教育的社会成本,它指国家和社会 培养每名学生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社会直接成本和社会间接成本。 17.相关分析法:是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最小二乘法,来探讨平均教育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用相关系数的大小来说明教育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 18.人均教育投资量:是指按全国(或地区)人口平均的教育投资数,这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教育资源投入量大小的指标。 19.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一种不带约束条件,不事先指定用途的转移支付。 主要作用在于平衡地区间的财政水平差异,以保证各地均可向当地的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20.专项转移支付:是一种 用于特定项目的补贴性转移支付。 通常都有特定的目的和特定的使用方向,并且接受者无权改变其用途,是上级政府常常使用的一种政策目的极强的财政调控手段。 21.教育纯收益:用一定时期内的教育收益总额减去该时期的教育成本总额,便可得到教育纯收益。 计算公式为:教育纯收益 =教育收益总额 — 教育成本总额 22.教育收益:是指由于教育投资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的总和,一般可以用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差来表示。 23.教育边际成本:也称教育增量成本,它是根据增加一个学生导致总成本的增加量来估算的,因增加一个学生而追加的成本叫边际成本。 24.教育经费使用的功能分配结构:是按教育经费的用途即按使用功能的分配所形成的结构,指一国或一地区的总教育经费和某级某类教育或学校的教育指出中按经费用途分的各项支出结构。 25.教育规模不经济:指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 26.教育收益率:是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是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一个较有效的指标。 27.教师的结构:主要指教师的不同级别、专业学科门类、年龄、性别的相互比例。 28.教师劳动的产出: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呈现流动形态的教育劳务和经由学生消 费这种劳务后形成的新的劳动能力。 9 29.教师劳动的人力投入:是指教师准备和从事教师职业而消耗的体力和智力之总和,包括教师在进行系统的教育学习过程中所消耗的体力、智力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过程中所消耗的体力和智力,可以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表示。 30.复杂劳动:是指那种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的劳动。 二、单项选择 31.( A) 32. ( B) 33.( A) 34.( B) 35.( C) 36.( A) 37.( D) 38.( B) 39.( A) 40.( C) 41.( B)42.( B) 43.( B) 44.( B) 45.( C) 46.( A) 47.( D) 48.( C) 49.( B) 50.( A) 51.( B) 52.( C)53.( D) 54.( C) 55.( A) 56.( C) 57.( B) 58.( A) 59.( C) 60.( D) 三、多项选择 61.( ABC) 62.( ABCDE) 63.( ABC) 64.( ABCDE) 65.( ABCDE) 66.( ABCE) 67.( ABCD) 68.( ABD)69.( ACD) 70.( ABCD) 71.( ACD) 72.( ABCE) 73.( ABCDE) 74.( ABC) 75.( CDE) 76.( ABCDE)77.( AE) 78. ( ABCDE) 79.( ABC) 80.( ABCDE) 四、简答 81.什么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 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既有相似性,又有区别。 其相似性表现在: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作用的结果都能使个人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对人投资形成人力资本,对物投资形成物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均具有资本的性质,均具有带来利润的作用,均可带来剩余产品。 其区别在于:物理资本的所有权可以被转让或被继承 ,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一般不能被转让和继承;人力资本比起物力资本来说,本身还有许多特征。 82.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有哪些方式。 答: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以培养和提高未来劳动力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2)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以保证劳动力的必要数量和在职劳动力的健康水平;( 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以利于调剂和合理配置各地区各部门的劳动力,充分发挥各种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特长;( 4)用于国外移民入境、智力引进、国际人才吸引和流动的费用,以增加本国劳动力和专 门人才的数量,提高吸入国的人才智力水平;( 5)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以便使经营管理者面对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