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讲义(本科)(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Ⅳ 类是钙拮抗药。 ( 1)机制: 阻滞细胞外 Ca2+内流 ,减慢房室结的传导性和延长 ERP,使室上性异位起搏点的冲动不能传入心室, 消除房室结的折返激动 ( 2)属窄谱抗心律失常药 对 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较好 ( 3)药物: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一、奎尼丁 (quinidine) 为植物金鸡钠树皮中所含的生物碱,属于典型的 la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药理作用 ] 阻滞 Na+ 通道;竞争性阻滞 M胆碱受体。 l影响自律性 ( 1)抑制 Na+内流 →降低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 2)阻断 M受体 →增强窦房结自律性。 但当窦房结功能不全时,则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 2延长 APD和 ERP 抑制 3期 K+ 外流 →延长复极化过程 → APD和ERP↑。 阻断 M受体 →延长心房肌 ERP。 抑制 Na+ 内流 → 降低快反应细胞传导性。 抗胆碱作用 →房室结传导 ↑,可能出现心室率加快,所以在应用奎尼丁前先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抑制房室结,以防止心室率加快。 4. 对心电图的影响 : 使 QT间期和 QRS波加宽,如果 QRS波增宽 50%,应当减少剂量。 [体内过程 ] 70%一 80%被胃肠道吸收,生物利用度 72%一 87%。 10倍。 ,肾排泄, 尿呈酸性时药物排泄增多 5一 7小时。 [应 用 ] 适用于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 常用于治疗房扑、房颤。 治疗房颤 时,多合用地高辛,防止心室率加快。 奎尼丁能降低地高辛肾清除率,应减少地高辛用量。 [不良反应 ] 安全范围小, 1/3病人出现不良反应 血药浓度达 8μg/ml时可出现毒性反应 l中毒剂量引起房室及室内 传导阻滞。 乳酸钠可升高血钠浓度,改善心肌传导。 2低血压 因阻断肾上腺素 α受体,扩张血管,并且抑制心肌收缩力,因此使血压降低。 3栓塞 4金鸡钠反应 轻者出现耳鸣、听力减退、视力模糊、胃肠不适,严重者出现复视、神志不清、谵妄、精神失常。 5其他: 常见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长期用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或室颤) 二、普鲁卡因胺( procainamide) 抗心律失常作用类似奎尼丁 三、丙吡胺( disopyramide) , ,但 抗胆碱作用更强。 防止心肌梗死引起的猝死。 、前列腺肥大及 Ⅱ 、 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禁用此药。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此药。 四、利多卡因 (Lidocaine) 防治心梗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药理作用 ] 主要影响浦肯野纤维,对心房几乎无作用。 l降低自律性 抑制 Na+ 内流 →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提高室颤阈。 对心肌缺氧和儿茶酚胺导致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升高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应用此药有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