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和胸腹水。 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的下垂部位,经常卧位者以腰骶部为明显,能起床活动者以脚、踝内侧较明显,常于晚间出现,休息一夜后可消失,颜面部一般不肿。 病程晚期可出现全身性水肿。 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胸水以双侧为多见,如为半侧则多位于右侧;腹水多发生于病程晚期,如有三尖瓣关闭不全,腹水可较早出现。 听诊时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三尖瓣还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性杂音;还可出现颈静脉收缩期搏动和肝脏扩张性搏动;长期严重右心衰竭还可有紫绀。 并发症 • 肺心病可出现以下并发症: – ( 1) 肺性脑病 • 是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 , 肺性脑病是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 、 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 、 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综合症 , 应引起十分重视。 – ( 2) 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 ( 3) 心律失常 • 多表现为房性早搏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 4) 休克 • 肺心病发生休克的原因有感染 、 上消化道出血 、 严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但肺心病所致休克并不常见。 – ( 5) 消化道出血。 – (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辅助检查 • ( 一 ) 血液检查 • ( 二 ) 血气分析 • ( 三 ) 心电图 • ( 四 ) X线检查 • ( 五 ) 超声心动图 • ( 六 ) 其他检查 心电图 • 按 1977全国肺心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 主要条件: – 额面平均电轴大于或等于+ 90度。 – V1R/S≥1. – 重度顺钟向转位( V5R/S≤1)。 – Rv1+ Sv5。 – aVR R/S或 R/Q≥1。 – V1— V3呈现 QS、 Qr、 qr(须除外心肌梗塞) – 肺型 P波: P波电压 ≥;或电压 ≥,呈尖峰型;或低电压时 P波电压 1/2波,呈尖峰型; P电轴 ≥+ 80176。 • 次要条件: – 肢体导联普遍低电压; – 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