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及护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期并发症。 术后即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过饱,鼓励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术后 4小时拔除动脉鞘管。 24小时后瞩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起床,下蹲动作缓慢,不要突然用力。 特别是大便时。 一周内避免抬重物,防止伤口再出血。 术后继续口服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并注意肝功及血凝变化。 三 . 心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 RFCA是通过心导管将射频电流引入心脏内,以消融特定部位的心肌细胞,消除病灶,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 射频电流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导入心脏组织后,在局部产生组抗性热效应,导致不可逆的干燥性坏死。 发作频繁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房室折返性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计综合征,心房颤动等。 术前术后护理同上。 但是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备皮范围除会阴,腹股沟外,另加前胸,颈部。 术后复查心电图,观察有无房室传导阻滞。 四 .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是用封堵器堵闭缺损部位,达到类似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 创伤小,安全性高。 适应症 1 动脉导管未闭( PDA) 最窄直径大于 2毫米,年龄大于 6个月,体重大于 4公斤。 2 房间隔缺损( ASD) 缺损直径大于 5毫米,小于 36毫米。 年龄大于三岁。 3 室间隔缺损( VSD)。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治及护理(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IIa介导的纤维蛋白原交联性血小板聚集 GP IIbIIIa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斑块破裂 易损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 ACS诊断 • 根据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肌标志物诊断患者是否 ACS、有无心肌坏死或死亡的危险性 ACS病史 • 病史中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家族史中有无早发冠心病。 结合其他检查诊断 ACS ACS诊断 30%以上的
烧或心率加快等心室舒张期充盈加速时明显,无病理意义。 舒张早期奔马律是指病理性的第三心音而言,是舒张早期血液极快的充盈到扩大的心室引起室壁的振动或振动房室瓣所产生的声音,常见于严重的心肌损害、左心衰竭、瓣膜关闭不全、大量左至右分流等。 病人左侧卧位用钟型听诊头在心尖部听诊最清楚,是一种低调的声音。 如果是右心病变则应在胸骨左下缘听诊最清楚,病理性第三音即使心率不快临床上也趋向于称为奔马律。
ormal CKMB升高水平同 ACS患者 6个月 死亡率关系 Alexander JH et al. Circulation. 1999。 Suppl 1:1629. % % % % % % (n=5,681) (n=1,098) (n=294) (n=302) (n=249) (n=211) Normal 12* 23* 35* 510* 10* CKMB 水平
片 ,qd 速尿片 20mg,Bid 瑞舒伐他汀 10mg,qN 阿司匹林片 , qN 氯吡格雷片 75mg,qd 其它:心活素、洋地黄、硝酸酯类、降糖 治疗转归( 10天后) 心慌、胸闷症状减轻,能平卧位休息 超声复查胸水消失 心脏彩超: LVDd:72mm,LVEF:36% 肾功: BUN:,Cr:eGFR:30ml/min/ m2 CIN风险评分量表
传导阻滞。 高血压病人术前应该用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否则术中、术后心肌缺血的机会增多。 一般不主张术前停用抗高血压药物。 停用抗高血压药物可能导致麻醉过程中血压的大幅度波动,结果引起氧耗量增加而心肌缺血。 临床上考虑到利血平的降压机制,对长期服用利血平及含有利血平的复方降压药的病人,仍需停用 7~10天,期间更换其他种类的降压药继续降压治疗。
切割球囊 双导丝 球囊 金属裸 支架 合金支架 药物支架 冠脉旋磨 放射治疗 心肌干细胞 移植术 从 PTCA到 PCI • 从 PTCA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到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不断发展提高疗效。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进展 PTCA stent 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由 1994年的 4%增加到目前的 80% 冠状动脉内去斑块技术则从 1994年的25%降至目前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