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传导阻滞。 高血压病人术前应该用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否则术中、术后心肌缺血的机会增多。 一般不主张术前停用抗高血压药物。 停用抗高血压药物可能导致麻醉过程中血压的大幅度波动,结果引起氧耗量增加而心肌缺血。 临床上考虑到利血平的降压机制,对长期服用利血平及含有利血平的复方降压药的病人,仍需停用 7~10天,期间更换其他种类的降压药继续降压治疗。 常用酚噻嗪类药治疗心功能不全 、 充血性心力衰竭 , 纠正体液负荷过度。 但较长时间使用利尿药可造成血容量不足和低钾。 应注意补充血容量和补钾 , 维持血清钾在。 显著利尿会使血容量减少 , 心排血量降低 ,组织灌注不足 , 造成麻醉期间低血压 , 除适当纠正容量外 , 最好在术前 2天停用利尿药 ,或至少对用量作适当调整。 (乙酰水杨酸) 常用于预防冠状动脉疾病,可减少围术期风险。 围术期的病人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有益的。 建议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为 325mg或更少。 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没有一个显示在围术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风险。 (三)麻醉前用药 防止或解除病人对手术的焦虑 、 紧张 、恐惧情绪 , 除心室功能不全者外 , 一般都应给予较重的有足够镇静作用的麻醉前用药 , 但应注意避免对呼吸 、 循环的抑制。 根据病人心血管病的特点用药。 做好术前对病 人的解释工作。 常用药物: 咪达唑仑 mg 术前 2小时口服或 〜 mg/kg术前 30 分钟肌注。 阿托品 由常规改成选择性应用。 – 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存在房颤的病人原则上不使用。 – 一般心功能良好,心率不快病人可用阿托品 mg 加 苯巴比妥钠 mg 肌注。 – 心率大于 80 bpm 可用 东莨菪碱 mg 替代 – 心动过缓病人心率小于 55 bpm , 阿托品用量增至 mg。 – 可用 哌替啶 1 mg/kg( 50 mg 为限)加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其他的麻醉前用药: 对冠心病病人按需加用适量 β受体阻滞药 或硝酸酯类药。 对法洛四联症患儿为防治恶性刺激(包括给麻醉前用药)后出现右室流出道急性痉挛,可静脉注射 艾司洛尔 或 美托洛尔 0. 01 mg/kg。 高血压 、 冠心病病人应酌量增加手术前用药量 , 哌替啶 1 mg/kg( 或吗啡 mg/kg) 加氟哌利多 ~ 5 mg 肌注 , 并按需要加用小计量 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 10 毫克或美托洛尔 ~ 25 mg , 术前两小时口服 , 以缓和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第二节 心脏病病人 非心脏手术麻醉的基本原则 心脏病人施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和手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可显著高于无心脏病者。 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及结局 – 取决于 心脏病变本身 的性质、程度和心功能状态。 – 取决于 非心脏病变 对呼吸、循环和肝肾功能的影响。 – 取决于手术创伤的大小,麻醉和手术者的技术水平,术中、术后监测条件,以及对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及时判断和处理能力。 心功能欠佳病人 进行非心脏手术其危险性在相当程度上大于心脏病人进行心脏手术。 麻醉和手术可进一步改变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从而加重了心血管功能负担。 所有麻醉药与麻醉辅助用药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心血管功能,往往在术后不能立即恢复。 手术前综合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 着重了解心肺功能状态 , 包括平时活动能力 , 有无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 , 有无缺氧性晕厥史 , 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类型等。 复习 X 线胸片 、 心电图 、 超声心动图和核素检查等资料 , 以了解心胸比例 , 有无心室肥厚 、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等改变。 如果有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 , 可进一步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 以及所产生的病理生理影响。 麻醉实施时注意事项: 心动过速不仅增加心肌氧需同时减少了氧供 , 对有病的心肌甚为不利 避免心律失常 保持适当的前负荷 , 避免血压显著升 高或下降 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及时纠正内外环境紊乱 加强监测 (一)基本要求 麻醉过程平稳 – 循环状态稳定 – 通气适度 – 保。心血管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片 ,qd 速尿片 20mg,Bid 瑞舒伐他汀 10mg,qN 阿司匹林片 , qN 氯吡格雷片 75mg,qd 其它:心活素、洋地黄、硝酸酯类、降糖 治疗转归( 10天后) 心慌、胸闷症状减轻,能平卧位休息 超声复查胸水消失 心脏彩超: LVDd:72mm,LVEF:36% 肾功: BUN:,Cr:eGFR:30ml/min/ m2 CIN风险评分量表
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期并发症。 术后即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过饱,鼓励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术后 4小时拔除动脉鞘管。 24小时后瞩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起床,下蹲动作缓慢,不要突然用力。 特别是大便时。 一周内避免抬重物,防止伤口再出血。 术后继续口服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并注意肝功及血凝变化。 三 . 心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
IIa介导的纤维蛋白原交联性血小板聚集 GP IIbIIIa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 斑块破裂 易损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 ACS诊断 • 根据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肌标志物诊断患者是否 ACS、有无心肌坏死或死亡的危险性 ACS病史 • 病史中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家族史中有无早发冠心病。 结合其他检查诊断 ACS ACS诊断 30%以上的
切割球囊 双导丝 球囊 金属裸 支架 合金支架 药物支架 冠脉旋磨 放射治疗 心肌干细胞 移植术 从 PTCA到 PCI • 从 PTCA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到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不断发展提高疗效。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进展 PTCA stent 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由 1994年的 4%增加到目前的 80% 冠状动脉内去斑块技术则从 1994年的25%降至目前的 5%
侧尖附着缘处相交叉; 房室隔前部的后端、中心纤维体的右侧面有房室结 Department of Anatomy ,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2020 Jin lixin 心脏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48 一、心内膜 是被覆于心腔内面的一层润滑膜,由 内皮层、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层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与大血管的内皮相延续,位于连续的基膜上;
起搏治疗的指征 房室传导阻滞选 VVI、 VVIR、 VDD、 DDD、 DDDR等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选 AAI、 AAIR、 VVI、 VVIR、 DDD、 DDDR等 心脏神经性晕厥选如房室传导阻滞者 QT延长综合征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型或缺血性心脏病) CRT 肥厚型心肌病 DDD 心房颤动预防 双房同步起搏,心房多部位起搏, AAI等 心室起搏 心房起搏 双腔起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