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步行功能训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缺血发作 3周后) 运动诱发的低血压( 15mmHg) 缺血 ST段压低 2mm 低量级运动诱发心肌缺血 运动后持续缺血 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自发、诱发) 运 动 方 式 运 动 量 ( 强度、 时间、频率) 注 意 事 项 运动试验: 最高强度指标 安全系数 最大心率、最大摄氧量、最大代谢当量 无氧阈方式 代谢当量 ( METs 梅脱 ) 年龄预计方式 靶心率法 主观劳累计分方式 概念: 运动中无氧代谢代替有氧代谢时的摄氧量 相当于 60%最大摄氧量或 60%70%最大心率 可达最佳训练效果 , 同时运动的危险最低 安全 : 强度> AT → ← 改善心肺功能: 接近 AT — 明显改善,无不适感 < AT — 无效 > AT — 有害 方法: 气体代谢仪(无创)、乳酸法(有创) 血乳酸 ↑ 儿茶酚胺 ↑ 血 K+↓ 运动性猝死 + 概念: 1MET = 每公斤体重 、 每分钟 安静坐位代谢水平的倍数 + 用途: 确定运动强度 评定康复心脏功能水平 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特点: 不受 β受体阻滞的影响 运动试验与日常生活中能量供需关系 定量联系 靶心率(次 /分) = 180 年龄(岁) 例: 50岁,身体好,平常有一定运动 靶心率(次 /分) = 180 50 =130 脉搏计数(测停止运动头 510秒的脉搏) 心率表:运动总时间、目标心率运动时间 能量消耗(热卡)、报警系统 在 1216级的范围内运动 相当于最大氧耗 70%( AT 附近) B记分 自我理解的用力程度。心脏步行功能训练(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心电图表现、 X线表现、心脏彩超检查结果。 杂音部典型 的患者要注意与室缺、主动脉窦瘤破裂鉴别,彩超和心导管检查造影可鉴别之。 (五)治疗 1 适应症 凡经确诊的病例,除有禁忌症外均应手术治疗。 手术年龄以 2~ 5岁为佳。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死亡率0∙5~ 1%。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临床有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或心内膜炎者也应及早考虑手术治疗。 2 禁忌症: (
者。 • ( 4)房颤伴快速心室率,且药物难以控制者。 • ( 5)发生房颤后心力衰竭或心绞痛恶化,且难以用药物控制者。 • ( 6)原发病得到控制的房颤,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手术后等。 • ( 7)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左心房扩大不明显(一般左心房内径< 45mm),且心功能代偿者。 • ( 8)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在瓣膜分离或置换术后仍有房颤者,一般主张在手术后
起搏治疗的指征 房室传导阻滞选 VVI、 VVIR、 VDD、 DDD、 DDDR等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选 AAI、 AAIR、 VVI、 VVIR、 DDD、 DDDR等 心脏神经性晕厥选如房室传导阻滞者 QT延长综合征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型或缺血性心脏病) CRT 肥厚型心肌病 DDD 心房颤动预防 双房同步起搏,心房多部位起搏, AAI等 心室起搏 心房起搏 双腔起搏
特点 生理性 S3 病理性 S3 发病情况 心率 体位变化 与 S2距离 正常青少年 儿童 100次 /分 坐位 /立位消失 较近,声音低 严重器质性心脏病 100次 /分 不受体位影响 较远, 3个音大致相等,较响 右室奔马律少见,在三尖瓣区听诊最清 (特别指明 ) * 生理性与病理性 S3的鉴别 病理性 S3 生理性 S3 S1 S2 S4 临床意义 clinical
控制食盐量 1 控制热能供应量 2 限制脂肪量和胆固醇量 3 忌食刺激性食物 4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5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健康 ( 1)减少食盐摄入:正常情况下,人体对钠盐的需要量为每天 ~ 1克。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群膳食的含盐量为每天10~ 15克或 ~ 5克钠盐,远远超过机体需要量,因此建议每人每日摄盐量应在 5克以下。 ( 2)增加钾摄入:新鲜蔬菜中的绿叶菜,豆类及根茎类含钾较多
较钝 较清脆 时间 较长( 0. 1 s ) 较短( 0. 08 s ) 与心尖搏动关系 同时出现 之后出现 听诊部位 心尖部 心底部 在舒张早期,第二心音之后 心室快速充盈引起室壁振动所致 常见于青少年和儿童 舒张晚期,第一心音前 与心房收缩有关 常为病理性 * 强度改变 * 性质改变 * 心音分裂 增强 二尖瓣狭窄 PR间期缩短 心动过速 AVB时房室分离(大炮音) 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