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中语文课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倡:倡导 D. 王试 度 其功 度:衡量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解析 : C项的 “ 倡 ” 为形声字 , 从人 、 昌字 , 本义为“ 唱歌的艺人 ” , 有引申义为 “ 歌唱 ” , 也可理解为通“ 唱 ” , 原文是说 “ 讴癸唱起歌来 , 走路的人停下来观看 ,筑墙的人不感到疲劳 ” , 将 “ 倡导 ” 放到语境中是不合文意的。 答案 : C 解题指津 : 进行语境推断。 也就是将各个词义的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推断 , 看是否贯通文意 , 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 将错误项从通假字的角度解释是贯通的 , 则判断正确。 高考总复习 语文 四 、 不分双用译半边 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的复音词一样 , 即古今双音同形异义词。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海内 知识 , 零落殆尽 , 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 (2)依乎天理 , 因其 固然。 (3)谓戎夷其能 必定 一世。 (4)故曲尽其 形容。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解析 : 第 (1)句中的 “ 知识 ” , 是两个同义复词的连用 ,理解为 “ 熟悉的朋友 (亲友 )”和 “ 知道 (熟悉 )的人 ” ;第 (2)句中的 “ 固然 ” 不是现代汉语的连词 , 而是两个单音词的连用 ,意思是 “ 本来的样子 ” ;第 (3)句中的 “ 必定 ” , 不是现代汉语的副词 , 而是两个单音词 “ 必然 ”“ 安定 ” 的连用 , 是“ 一定治理好 ” 的意思;第 (4)句中的 “ 形容 ” , 也不是现代汉语的动词 , 而是两个单音词 “ 形体 ” 和 “ 容貌 ” 的连用。 答案 : (1)熟悉的人 (2)本来的样子 (3)一定治理好 (4)形体容貌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解题指津 : 立足课本 , 丰富地积累已学知识是解答好文言文阅读题的根本。 考生应强化记忆 、 不断理解教材中出现的重要实词的含义 , 对常见易误的同形异义词进行归类整理 ,对陌生词语通过字形 、 语境 、 联想 、 成语 、 语法等途径加以推断。 高考总复习 语文 五 、 忽略活用未变通 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内容 , 除了在选择题中常考外 , 翻译题中也很常见。 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分析和辨别各类活用现象 , 灵活而熟练地掌握辨析的方法 , 注意准确解释。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 、 形容词 、 名词的使动用法 , 形容词 、 名词的意动用法 , 名词用作动词 , 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 如果不熟悉这些词类活用现象 , 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 , 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高考总复习 语文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弗能 正 也 正:正确 B. 死不还 踵 踵:脚后跟 C. 上 唱 而民和 唱:倡导 D. 察 其党与 察:仔细看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解析 : A项分析句子结构 , “ 能 ” 这一能愿动词应与后面的动词一起组成谓语 , 而形容词 “ 正 ” 就只能活用为使动 , 可解释为 “ 使 …… 进入正道 ”。 应特别注意的是 ,对活用词语的解释应该立足于其基本义 , 不能完全抛弃基本义另起炉灶。 答案 : A 解题指津 : 进行语法分析。 即对原句进行语法分析 ,确定其中某词的活用情况 , 再根据其基本义对其进行准确解释。 高考总复习 语文 六 、 以今释古难贯通 考生掌握实词如果不够牢固 , 往往用今义去理解古义 ,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 出题者也常借用以今释古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 , 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催科与抚字 , 往往相妨 , 不能相 济 济:补益 B. 如是而后赋可 完 完:结束 C. 延 吾治 , 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 比岁蠲 , 比岁 免 比岁:连年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解析 : B项中的 “ 完 ” , 今义就是 “ 结束 ” , 但古汉语中此义极少见 , 而且将此义代入原句之后文意不能贯通。 此处明显是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实词 , 句中应为 “ 缴清 ” 之意。 在原文语境中我们会发现 “ 完 ” 有 “ 赋 ” 与之搭配 , 是说“ 像这样催缴之后赋税才能缴清 , 然而缴清赋税之后老百姓就有十分之七八的人死了 ” , 这样文意才能贯通。 由于 D项“ 比 ” 作 “ 挨着 、 连着 ” 解 , 考生不熟悉 , 所以 D项成了最大干扰项。 其实在 《 促织 》 中有 “ 纳比笼中 ” , 在 《 核舟记 》中有 “ 其两膝相比者 ” , 其中的 “ 比 ” 均为 “ 挨着 、 连着 ”。 可见平时的积累是相当重要的。 答案 : B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解题指津 : 进行代入法辨别。 即将词义代入原句 , 看是否合乎情理 , 上下文意是否通顺 , 比较鉴别其与现代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 , 如果能找出更为恰当的词义替代 , 即可初步判断此词义不正确。 高考总复习 语文 技法精点 一 、 理解文中常见实词的方法 (一 )识别通假字的技巧 依据通假字音同音近等特点 , 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形声辨义法 即根据形声字 “ 声旁 ” 表音 、 “ 形旁 ” 表义等特点 , 去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义。 一般有以下几种: (1)“声旁字 ” 代替 “ 形声字 ”。 如 “ 人生如梦 , 一 尊 还酹江月 ” (《 赤壁怀古 》 ), “ 尊 ” 代替形声字 “ 樽 ” , “ 樽 ” ,木旁 , “ 酒杯 ” 的意思;又如 “ 北 冥 有鱼 , 其名为鲲 ” (《 逍遥游 》 ), “ 冥 ” 代替 “ 溟 ” , “ 溟 ” , 水旁 , 是 “ 海 ” 的意思。 高考总复习 语文 (2)“形声字 ” 代替 “ 声旁 ” 字。 如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马说 》 ), “ 材 ” 是形声字 , 代替声旁 “ 才 ” ,“ 才能 ” 的意思;又如 “ 卜者知其 指 意 ” (《 陈涉世家 》 ),“ 指 ” 代替 “ 旨 ” , “ 意图 ” 的意思。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代替。 如 “ 距 关 , 毋内诸侯 ” (《 鸿门宴 》 ), “ 距 ” 代替本字 “ 拒 ” , “ 把守 ” 的意思;又如 “ 此小大之 辩 也 ” (《 逍遥游 》 ), “ 辩 ” 通“ 辨 ” , “ 区别 ” 的意思。 高考总复习 语文 2. 依声求义法 阅读时如发现某个字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 , 此时不妨用某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解释 , 以达到辨析通析 、 找出本字的目的。 如 “ 奄奄 黄昏后 , 寂寂人定初 ” (《 孔雀东南飞 》 ),“ 奄奄 ” 通 “ 晻晻 ” , 是 “ 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 , 与 “ 黄昏 ” 吻合 , 借字 “ 奄奄 ” 与本字 “ 晻晻 ” 读音完全相同;又如 “ 明明如月 , 何时可 掇 ” (曹操 《 短行歌 》 ), “ 掇 ” 通“ 辍 ” , 借字 “ 掇 ” 与本字 “ 辍 ” 韵母相同 , 是 “ 停止 ” 的意思。 3. 归类识记法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涉及面广 , 但中学课文所涉及的并不多 , 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归类整理 , 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 , 这对阅读文言文大有帮助。 高考总复习 语文 (二 )推断常见实词词义的技巧 一个实词可能有多种义项和用法 , 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一种 , 因此 , 必须掌握一些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1. 字形推断法 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 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 如 “ 适 莽苍者 , 三餐而反 ” (《 逍遥游 》 ), “ 适 ”字的形旁是 “ 辶 ” , 它与 “ 走 ”“ 到 ”“ 往 ” 有关 , 联系上下文 , 尤其是下文的 “ 百里者 ”“ 千里者 ” , 可推断为“ 到 …… 去 ” ;又如 “ 沛公居山东时 , 贪于财贷 , 好美姬 ” (《 鸿门宴 》 ), “ 姬 ” 的形旁是 “ 女 ” , 它与 “ 女人 ” 有关 , 再根据上下文可推知 “ 美姬 ” 就是 “ 美女 ”。 高考总复习 语文 2. 温故知新法 根据自己已学的相关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 相互比照 , 辨其异同 , 然后确定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 “ 枝枝相覆盖 , 叶叶相 交通 ” (《 孔雀东南飞 》 ), 我们可以回顾 “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 桃花源记 》 )中 “ 交通 ” 一词的含义 , 即 “ 交错通连 ”。 3. 语境推断法 根据该词在文中的特定环境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如 “ 元嘉草草 , 封 狼居胥 ” (《 京口北固亭怀古 》 ), “ 狼居胥 ” 是山名 ,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于此 , 那 “ 封 ” 应是 “ 封山 ” 之意 , 以表达纪念胜利之情。 但结合上下文 , “ 封 ” 可以理解为 “ 筑坛祭天 ” 纪念胜利。 阅读时 , 有时调用了多种推断方法 , 还是吃不准 , 这时可以紧密联系上下文 , 大胆地 “ 猜 ” , 这种有根有据的 “ 猜 ” , 算是感觉推断吧。 高考总复习 语文 4. 成语联想法 即依据成语中某些实词的含义来推断文中的词义。 如“ 盈虚者无彼 , 而卒莫消长也 ” (《 赤壁赋 》 ), “ 盈 ” 字的意思可根据成语 “ 热泪 盈 眶 ”“ 恶贯满 盈 ” 中的 “ 盈 ” 的意思 “ 满 ” 推出。 5. 结构推断法 (1)词法结构推断法。 即根据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来推断它的词性 , 进而推断它的含义。 如 “ 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 之 ” (《 鸿门宴 》 ), 句中 “ 王 ” 后有代词 “ 之 ” , 活用为使动性动词。 “ 王 ” , 即 “ 让 (他 )做王 ”。 “ 假舟楫者 ,非能 水 也 ” (《 劝学 》 ), 名词 “ 水 ” 前带副词 “ 非 ” 和能愿动词 “ 能 ” , 用作动词 , “ 游水 ” 之意。 高考总复习 语文 (2)句法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 、 对偶句 、 互文句的并列结构多 , 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 , 一般词性相同 , 意义相同 、 相近或相对 , 这样我们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 、 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 、 词义。 如 “ 据崤函之 固 , 拥雍州之地 ” (《 过秦论 》 ), 这是个 “ 正对 ” 对偶句 , 根据对偶句特点可知 , 处于同一位置的 “ 固 ” 与 “ 地 ” 词性 (名词 )相同 ,意思也接近 , 据此推知 , “ 固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作 “ 坚固的地方 ” 讲。 高考总复习 语文 二 、 文言实词的相关知识 (一 )通假字 1. 同音通假。 例如:蒲苇 纫 (纫 , 通 “ 韧 ” )如丝 (《 孔雀东南飞 》 ) 2. 双声通假。 例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内 (内 , 通“ 纳 ” )(《 鸿门宴 》 ) 3. 叠韵通假。 例如:举酒 属 (属 , 通 “ 嘱 ” )客 (《 赤壁赋 》 ) 4. 形近通假。 例如: 说 (说 , 通 “ 悦 ” )怿女美 (《 静女 》 ) 高考总复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