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中语文课件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____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 , 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总复习 语文 (1)解析: 由于两词的作者出发点和爱情观不尽相同 , 因此两词的情感迥异:此词感情悲伤 , 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 , 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哀愁 , 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 ,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 , 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 , 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 , 是对离别人的劝慰 , 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 , 态度积极。 参考答案: 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 , 新愁又添 , 虽有新欢 , 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 , 但只要感情真挚 , 不在乎是否朝暮厮守。 高考总复习 语文 (2)解析: 月 、 风衬托双星相逢 , 新欢与旧愁的比较。 题目已经明确指出手法为 “ 对比 、 衬托 ” , 使试题难度有所降低 ,答题指向更加明确。 参考答案: ① 通过 “ 群仙相妒 (具体表现为 “ 月姊满眉颦 ”和 “ 风姨吹雨 ” )反衬 “ 双星良夜 ” 的美好。 ② 通过 “ 旧愁多 ”与 “ 新欢 ” 少 (“相逢草草 ” )的对比来表达 “ 双星良夜 ” 相逢的短暂。 ③ 通过 “ 重搅别离心绪 ” 或 “ 相逢草草 ” 的 “ 新欢 ” 来反衬 “ 归去 ” 时所增添的 “ 新愁 ” , 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举出任意两例 , 言之成理即可 ) 高考总复习 语文 3. 阅读下面这首词 , 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端午 [元 ]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 , 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 ① 长。 空惆怅 , 谁复吊沅湘 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 , 日星光。 《 离骚 》 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 , 树转午阴凉。 【 注 】 ①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 , 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 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汩罗江。 高考总复习 语文 (1)从全词看 , “ 空惆怅 ” 和 “ 无人解 ”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总复习 语文 (1)解析: 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 结合上下文 , 尤其是下文 “ 谁复吊沅湘 ” 、 “ 树转午阴凉 ” , 含义不难理解。 参考答案: “ 空惆怅 ”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 , 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无人解 ”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 , 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高考总复习 语文 (2)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狭义的 “ 表现手法 ” , 不涉及“ 修辞手法 ”。 此题审题的要点是 “ 最突出 ” 三字 (只能答一种表现手法 )以及 “ 简要分析 ” (必须以句段的形式表述 )四字。 此题答案按照问题顺序 , 选简洁明确的回答 “ 对比 ” 二字 ,然后紧扣诗句 , 全面筛选诗句中的两处对比 , 加以 “ 分析 ”表述。 参考答案: 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 《 离骚 》 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 “ 反衬 ” , 且简析合理也可 ) 高考总复习 语文 4. (2020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 然后回答问题。 定林 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 , 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 , 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 , 仍 ② 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 , 悲虫亦好音。 【 注 】 ① 定林:寺院名 , 位于金陵 (今南京 )。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 仍:又。 高考总复习 语文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认为 “ 悲虫 ” 也会有 “ 好音 ”。 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赏析表现手法题 , 分为三步骤: ① 写出所运用的手法 , ② 写出怎样运用手法 (即对所运用的手法进行阐述 ),③ 写出运用手法的目的 (即表现怎样的感情或心境 )。 参考答案: “ 宿 ” 和 “ 寻 ” 皆为人的动作 , 运用拟人手法 ,把 “ 云 ” 和 “ 月 ” 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 , 又逢明月相寻 ,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高考总复习 语文 (2)解析: 题干要求 “ 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 , 既要读懂全诗内容 , 又要注意注释内容。 尤其是注释中 “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 , 是读懂这首诗的背景。 由此可知 , 作者游定林寺 , 目的是让自己疲倦的身心得到休憩 , 寄情自然 , 超脱尘俗。 参考答案: 诗人罢官后 , 寄情自然山水 , 认为只要超越凡尘 , 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 , 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高考总复习 语文 5. 阅读下面的诗句 , 根据提示 , 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