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渣与果渣栽培食用菌技术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次污染。 通过合理选择,实际上药渣中的大部分都可以被用来栽培食用菌,例如曹德斌等利用中药废渣栽培平菇,平菇平均生物学效率为 97%,最高达到 126%,开辟了平菇栽培的新资源。 河南省 南阳市中药材储量丰富,中医药工业较为 发达,每年中药渣副产物达 20万吨。 一直以来,大量中药渣被当作垃圾处理掉。 如何有效利用中药渣,使之变废为宝,他们通过选配丹参、杜仲、甘草、柴胡、山茱萸、板兰根、地黄、黄芪、黄芩等其中几种混合药渣,将中药渣与棉子壳等农业副产品按一定比例混合,混合中药渣 50%,棉子壳35%,麸皮 10%,过磷酸钙 1%,石膏 1%,石灰 1%;作为栽培鸡腿菇, 14 草菇的基质,实现了中药渣的再利用。 ㈢ 中药材非药用部位栽培食用菌 中药材在采收和制备过程中,会留下大量没有入药的部分,一般把它称之为中药材的非药用部位。 实际上中药材的非药用部位大 多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些药材的非入药部位还含有其药用部位相同的活性物质。 例如,何培新等利用金银花入药后剩下的茎叶栽培食用菌,结果表明金银花是一种适合栽培多种食用菌的理想原料。 梁玉勇等利用白芷秆栽培平菇,结果平菇在白芷杆中的发菌速度与稻草相当,而产量比稻草还高,生物学效率超过了 130%。 斯金平等利用厚朴药材收获后剩下的木材粉碎所得的木屑栽培香菇,与一般硬杂木屑对比,结果在香菇产量、出菇期、菌棒产菇数量、菇体大小、菇型及花菇的数量上均无显著差异。 除了药渣外, 近年来,我国 的果渣量也越来越大, 我国是世界上水果的 主产国之一,每年水果产量达 2 400万 t,其中约 38%的被用来深加工。 随着水果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发展,果渣产量日益增加。 果渣是水果经过榨汁、生产罐头等过程得到的副产品,主要为果浆、果核、果皮等。 按每加工 1 000kg水果,可产生鲜果渣 400500kg,烘干得 120~ 165kg干果渣来计算,全国每年约有果渣资源几百万 吨。 若不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将会污染环境。 而我国 食用菌栽培材料 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食用菌产 业的发展。 因此,果渣 的 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果渣营养物质丰富,矿物质、糖类、氨基酸、维 生素等含 15 量较高。 如苹果渣中含铁 299. 00mg/kg,是玉米粉的 4. 9倍;含赖氨酸 0. 41%、蛋氨酸 0. 16%、精氨酸 1. 21%,分别是玉米粉的 1. 7倍、 l2倍和 2. 75倍;含维生素 B23. 80mg/ kg,是玉米粉的 3. 5倍。 此外,果渣中亦含有果胶和单宁等物质。 果渣的加工处理 : 新鲜果渣 存放时间短、易酸败变质,不宜 直接栽培食用菌 ,因此,需干燥以延长存放时间。 干燥方式有两种,晾晒一烘干干燥和直接烘干干燥。 晾晒一烘干干燥受天气的影响大,在晾晒的过程中易霉变、污染而且含水量高 (约 20% ),且干燥后的果渣在贮存使 用中易变质。 以直接烘干的效果为好,虽然增加了成本,但为以后安全、稳定的利用创造了条件。 此外,果渣烘干后可以粉碎成果渣粉,然后加入配 方 中。 果渣不仅价格低廉,且来源广泛,若处理得当,可以在 食用菌栽培上 获得广泛的应用。 因此,果渣类 原 料的开发和利用,对缓解 食用菌原料 资源缺乏的现状 , 促进 食用菌产 业 的稳步发展, 减少环境污染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推广转化的具体方案 ㈠ 建设规模 及内容 项目实施后,主要 实施 内容如下: ① 示范栽培白灵菇、杏鲍菇、黑木耳、肥鳞伞 等各类食用菌菌棒10 万棒。 ② 技术培训 12 次,每次 30人, 合计 360人次。 16 ㈡ 技术方案 培养基 配制及栽培 工艺流程: 药材 种植 ↓ 采挖 药材加工 药材非药用部位 ↓ ↓ ↓ 制干处理 药渣 粉碎 ↓ ↓ ↓ 切片粉碎 → 复合培养基 ← 果渣 配制 ↓ 母种制备 ↓ ↓ 装袋灭菌 原种制备 ↓ ↓ 菌种接入菇袋 ← 栽培种制备 ↓ 菇袋培养 ↓ 出菇管理 ↓ 采收 ↓ 加工 图 5- 2 药渣与果渣 复合基质配制 及 栽培 流程 白灵菇实施技术方案 ⑴ 培养料配制 、装袋、灭菌规程 白灵菇 培养基配方: 药渣 25%、 果渣 25%。 棉籽壳 32%、 麦麸 15%、蔗 糖 1%、 石膏 1%、 石灰 1%。 选择优质无霉变的新鲜原料 , 将原料与水混拌均匀,使之达到料 17 水混匀、料吸水充分。 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膜或聚丙烯塑料膜制作的优质塑料袋;塑料袋规格通常为 15cm*33cm* 或17cm*35cm*; 装袋 料松紧适中,料袋外观圆滑,用手指轻按不留指窝,手握料身有弹性。 每袋装干料 千克 , 料装袋好后在 6小时内进入灭菌程序; 将料袋装入筐内或塑料编织袋内进行灭菌; 常压 100℃维持 12 小时以上; 高压灭菌时达到 维持2 小时。 常压限时 48 小时达到 100℃ ,高压限时 小时达到 ⑵ 接 种规范化操作技术规程 菌袋冷却至 30℃以下进入接种程序。 在接种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操作。 接种箱内使用高效气雾消毒剂 5 克 /立方米消毒 30 分钟后开始接种。 接种工具在酒精灯焰上烧 ,接种操作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热区内进行。 每瓶菌种接菌袋 1520 袋。 箱连续接种时间不超过 90分钟 ⑶ 发 菌期技术管理规程 培菌环境要求 :干净、干燥、遮光、通风良好; 接种后 37天发菌环境 20℃ 28℃,少通风或不通风; 接种后 715天菌丝吃料,每天通风 3060 分钟; 接种后 710 天检查菌丝发育情况,挑出杂菌污染菌袋; 培菌环境 710天用气雾消杀菌剂熏蒸消毒 1次; 发菌后期控制发菌环境 18℃ 22℃,每天通风 12 小时; 菌丝满袋后,适当降低培军环境温度,环境温度以 18℃ 22℃为宜,料温不宜升高到 28℃以上; 每天通风 12小时,增加散射光达 5001200勒克斯 , 18 维持 2535 天 ⑷ 出 菇管理技术规程 菌丝满袋后 2530 天菌丝熟化成熟,具有出菇能力; 温差刺激:白天 18℃ 22℃ ,夜晚 8℃ 10℃,温差 8℃ — 15℃。 光照刺激:给予一定散射光照射,照度 3001500 勒克斯。 增加通风量,每天通风23 小时。 ① 出菇场地的选择与处理 白灵菇的出菇场所有许多种,如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大棚、简易塑料大棚、大田中小拱棚、半地下式塑料大棚、普通民房、专用民房、山洞、库房、废旧厂房等都可以作为白灵菇的出菇场所。 对出菇场地的要求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水、空气、土壤环境没有受到“三 废” 的污染,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要求; 交通便利、场地平坦、取水方便;场地内部清洁、卫生,具有保温、保湿、通风良好的性能;场地设施牢固,具有抗大风、抗大雨、抗大雪等不良自然灾害的能力。 出菇场地的消毒处理 紫外线照射法:在 40050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内,利用 810支30 瓦紫外线灯照射 3060 分; 化学药剂喷洒法:利用高效无毒或低毒的化学药剂,如克霉灵、金新消毒液、消毒大王等消毒药品,配制 300500 倍的溶液对大棚喷洒 23 次; 化学药剂熏蒸法: 1 立方米空间使用气雾消毒盒 35 克,密闭 19 23 天; 喷洒杀虫药剂:在大棚内喷洒杀虫、杀螨药剂。 这些消毒工作应在菌袋进棚前 23 天进行。 ② 出菇方式 Ⅰ 、 双排菌袋墙式覆土出菇方式 菌墙覆土出菇方式是在双排菌袋出菇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 菌丝长满袋后,先将一端用小刀划开口或将袋口解开,去掉多余的塑料膜;另一端在端口处将多余的塑料膜全部去掉,但袋身的塑料膜不动,两排菌袋之间留 10~ 20厘米宽的空隙用来填土,两排菌袋摆放 7~ 10 层高,中间填土略高于菌袋。 填土后在土层中灌水,以后保持土壤潮湿,在菌袋两端解口 处出菇。 这种出菇方式解决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出菇多,产量高,菇形好。 缺点是大菇、马蹄形菇及等外菇较多。 Ⅱ 、 双排梯形墙式覆土出菇方式 双排梯形覆土出菇方式是在双排菌墙覆土出菇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其高度可增加至 ~ 米,菌袋可摆放近 20 层高,有效地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但是,覆土层内土层厚、菌袋高,堆内温度易上升,菇形不美观,易出特大形菇。 Ⅲ 、 全脱袋地埋覆土出菇方式 菌丝满袋后将外表塑料膜全部去掉,在大棚内挖畦将菌袋埋入土中,菌袋上方覆土厚 2~ 3厘米。 优点 是菌袋不失水,菌丝可从土中吸取水分和养料,出菇多且菇体大,产量高。 缺点是土中病虫害 20 多,菇形不易控制,易出厚菇、大菇,菇质差,菇形不好 Ⅳ 、 半脱袋覆土出菇方式 菌丝长满袋后,将两端多余的塑料膜割除,留住袋身塑料膜,在大棚内将菌袋直立相挨排放,袋与袋空隙内填入碎土,菌袋上端不覆土。 其优点是菌袋失水慢,出菇较多,出菇期较长。 缺点是菌袋直立,菇形不易平展,菇柄易增长,优质菇率稍低。 Ⅴ 、 单排菌袋中间环切墙式覆土出菇方式 这种出菇方式是双排菌袋墙式覆土出菇方式的改进技术,菌丝长满袋后,先将 一端用小刀划开口或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