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白水台生态项目可行性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庆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香格里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香格里拉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二 )项目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 出,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 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 16 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宏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人民奉献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扶持体现民族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贫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 要途径。 进一步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上,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 17 香格里拉地处进藏通印的枢纽 地带, 通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各族人民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多民族、多宗教并存,文化多元化特点突出。 自公元 7 世纪初松赞干布吐蕃王朝时期开始,藏文化就在迪庆一带 传承和发展,并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迪庆藏民族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风情和文学艺术等。 香格里拉县不仅有藏、傈僳、纳西等 9个世居民族创造的多民族文化,还有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宗教、多教派并存共处。 多宗教并存、 多民族共融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东西文化荟萃和南北文化交融的多元、包容的 特点。 进一步保持和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对于增强香格里拉文化吸引力,提高旅游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 充分挖掘 和宏扬这一独特民族文化,对于宏扬民族精神,加 快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目前国家已将川、滇、藏生态旅游区列入全国西部旅游投资规划, 迪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重大的机遇。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为打造香格里拉知名品牌,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根据 《迪庆州“十二五”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 《香格里拉 18 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以及香格里拉县环境、资源特点,经济结构和现实生产 力水平,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总体趋势,着力培育文化 旅游业,全面提升文化生态旅游业,牢固树立“旅游兴县”理念,充分利用“香格里拉”品牌,举全县之力培 育和发展精品旅游业。 建设虎跳峡、哈巴雪山、碧塔海、白水台为重点的精品旅游区,挖掘并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景区级别,提升品牌形象,构造天界神川精品旅游景区。 提升旅游业文化含量,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 不断挖掘“香格里 拉”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利用香格里拉 多元文化和“香格里拉”文化品牌的优势,创建一批“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工艺之乡”和“特色文化之乡”。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民间艺术展演业,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引进高水平的文化经纪人,有效开发香格里拉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出文化内涵丰富 、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艺术精品和文化品牌。 挖掘传统工艺,大力推进旅游商品开发,发展适销对路的具有浓郁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形成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多种层次的旅游商品系列。 东巴文化圣地 —— 白水台纳西生态文化村的建设,对于发掘古老 东巴 传统文化,拯救濒临灭绝的文化,宣传东巴文化的 19 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 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丰富香格里拉文化内涵 , 扩大香格里拉文化影响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拟建 设的 东巴村将按照东巴祖先生活演变的不同时期,按照纳西族生活的原样修建东巴民居,陈列古 时的生产生活用品 , 展示 各东巴支系生活的演变及现状,向世人展示这一古老民族的历史起源、演变及现代生活方式,融百姓生活、民间舞蹈,民族建筑、生活用品展示、东巴经师生活、东巴经师佛事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民族村,让广大游客在游览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等自然风光的同时,充分领略 纳西族这一云南独有民族的生活全貌,真正感受回归自然,避开 现代文化渲染的城市喧闹,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 特别是游人在离开丽江进入香格里拉,享尽了多姿多彩的藏文化之后再次感受与之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将是别有一番从未有过的清新,给游人留下终身 难忘的回忆与遐想。 三坝乡部分地区土地相对平整,开发条件好,地 处金沙江边及未来丽迪铁路沿线,是丽迪铁路进入迪庆州的第一站, 此项目 自 2020 年 筹备 建设 , 目前 ,已 完成项目规划设计, 建成 水电路和部分标志性建筑 ,完成前期投资 1000 万元, 并开始接待国内外游客。 为 进一步 全面完成 项目 建设 ,充分发挥纳西文化 20 生态村整体功能有重大作用 ,拟争取省州 立项和 建设资金支持。 三、东巴村建设的主线及设计形式 (一 )突出一条纳西族迁徙路线 纳西族是一支从河湟流域一带从北向南迁徙的民族。 把每个阶段时期,用实物比例的建筑手法,囊括纳西民族迁 徙时期的各种文化表现,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共处的种种痕迹。 整 个 建造根据纳西民族迁徙时期的递进演变过程划分,可以清晰地沿着历史的足迹寻访纳西先民的进化轨迹。 实施方案中用东巴经文的表述形式,把迁徙路线地名逐一制图,并加以注解。 (二 )突出纳西民族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 l、游牧时期 主要体现:游牧时期 生活、 生产、居住环境、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 狩猎时期 主要体现:狩猎时期 生产、 生活、居住环境以及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 农耕定居时期 主要体现:农耕时期的 生产、 生活、民风、民俗的出处和 21 来历。 (三 )将 东巴村建成一 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和睦共处的纳西族原生态文化村 保留古纳西建筑风格。 原汁原味 地保留纳西先民的衣、食、住、行。 原始地保留纳西人的文化传承和宗教信仰。 具体做法 东巴村把散失在民间的东巴 传承人 寻访回来,进行东巴文化传承 教育 和宣传,把 在 民间 的 艺人、东巴后代、民间工艺师、社会有志待业青年吸纳进来,发展 80100 名的民间文化人 (不含管理人员 )。 以重复过去真实的生活为表现形式,演绎古纳西族生存状态,其中包括民风、民俗、宗教文化, 把东巴村打造成世界上惟一活着的纳西族历史博物馆。 四、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方案 (一 )建一座古老的东巴文化村 建设一条以观赏古老图画文字,了解纳西族迁徙的历史地名; 一条 以祭天、祭自然神为主的东巴祭祀活动的传统演绎场地;拟建一个百余户 古老木楞房群,展示内容主要以纳西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民族宗教、文化承传 (东巴学校 )、民居接待、 22 农家餐馆、展演厅、民间工艺美术展销厅、东巴音乐茶室、文化研究及文化对外交流室等 ,占地 80 亩。 (二 )项目概算 总投资为 2710 万元 策划、规划设计预算: 100 万元 征地 80 亩 : 80 万元 通电、通水、通路、通讯及垃圾处理排污设施: 500万元 古村落恢复 100 户 : 800 万元 展演中心 1500 平方 : 150 万元 餐馆 800 平方: 80 万元 展览馆 2800 平方 : 280 万元 音乐茶室 500 平方 : 50 万元 工艺美术展销部 500 平方 : 50 万元 文化交流室 200 平方 : 20 万元 1民居接待设施: 400 万元 1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