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垃圾填埋场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境影响较小:该地块远离主要乡镇 ,三面环山采用卫生填埋方式,可基本不影响周边环境,且场地填埋满后,又可还绿于山。 e)本场址防护距离范围内 拆迁 工作量相对较少。 f)运距较 远,建成后垃圾的运输成本稍高。 下附现场现状图: xx 县 xx 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8 xx 县 xx 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9 xx 县 xx 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6. 填埋场工程 填埋终场标高确定 填埋区地形为一 山谷, 中间为平地,三面环山,根据业主提供的地形图,从地形条件看,场址由 山坳组成,东 北 面山坳有一处较低垭口,垭口顶标高为 625m,可 通过筑垃圾坝抬高,其余 标高均能达到或超过 637m。 从垃圾填埋体稳定方面考虑,如果填埋标高最高为 648m,最低 约为 628m。 虽然国内对垃圾堆体稳定性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经多年沉降后的垃圾体其物理力学指标很难精确提取,科学地研究本工程中 出现的高堆积体课题 还有一定难度,但根据已建工程的情况来看, 可以保证其稳定性。 考虑到最后填满封场后还覆土绿化,本次设计 垃圾填埋场的最高标高为 645m。 有效容积和垃圾消纳量的确定 有效容积系指可消纳垃圾的容积,即总容积扣除覆土所占容积后的库容。 考虑到本填埋场在生产运行过程中,需填埋大量覆土,参考同类已建填埋场 数据, 在设计中覆土量按总容积 13%计。 对于垃圾消纳量的确定,可从两方面考虑:设备碾压及自然沉陷。 填埋场在设计中采用国内先进 压实设备,其压实度可达 ,另一方面从对生活垃圾成分的分 析和预测可以看到,易降解的易腐垃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垃圾的自压性、沉陷将更进一步加大,因此在本次设计单位容积消纳垃圾量按 1 t/m3计。 垃圾坝高度的确定 一般对于垃圾填埋场,为了尽可能少占地,需选择合适的垃圾坝高度,若垃圾坝修建较高,可增大一些垃圾填埋库容,但垃圾坝基建工程量大,投资较高;垃圾坝过低,则导 致库容降低较多。 根据本填埋场的地形特点及分区需要,设一个主坝,二 个副坝。 据大致分析及工程实践经验初选垃xx 县 xx 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圾坝主坝 高 12m, 副坝 分别 高 20m, 与 7m、 坝顶宽 按 5m 设计。 xx 县 xx 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本次设计单位容积消纳垃 圾量按 1 t/m3计。 当垃圾填埋至封场高程时,填埋场容积约为 m3,可使用至 2030年,使用年限约 20年,在使用年限范围内,平均垃圾处置规模为 25吨 /日。 随着垃圾堆体的日益增高,垃圾堆实密度将有所增加,同时伴随着有垃圾堆体中有机物的降解,垃圾堆体的体积 将逐渐变小。 如果再提高垃圾的压实密度 ,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将可能延长。 垃圾坝 目前国内技术成熟,应用较多的是混凝土坝、浆砌石坝和土石坝。 混凝土坝和浆砌石坝属重力坝,体型较小,但对地质条件要求较高。 土石坝坝体较大,耗用的筑坝材料多,需占用 一定的库容,但对地质条件要求较低。 所以坝型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工艺要求、技术、经济、筑坝材料等综合因素。 从当地了解的情况来看,石料和土料皆有来源,工艺要求的库容并不紧张,因此确定本工程坝体形式首先应考虑技术可行性情况下再进行经济比较。 根据地质条件初步报告,各种坝型均可建造。 但经济角度考虑,混凝土坝和浆砌石坝地基需要处理加上其自身造价较高,而土石坝的造价较低,加上垃圾填埋场当地土石源丰富,综上所述,根据现有的资料,本工程将垃圾坝坝型拟定为碾压式土石坝。 当然,在获得较为详细的勘察资料后,尤其是各种坝基持力层厚度具体 情况之后,于初步设计时将进行深入设计。 初步考 虑 土石坝上游面设防渗层,由内到外结构分别为:坝体堆石、300mm 厚粘土垫层, 6mm 厚 GCL, 2mmHDPE 膜, 600g/m2土工布,并同时码放袋装土或废旧轮胎以保护土工膜,垃圾坝上游防渗层与垃圾场地的防渗层连成一整体。 坝下游外边坡用干砌石护坡,干砌石护坡厚 ,在各期堆石坝最低高程以上 左右位置埋设 HDPE 排渗管,将场区内的渗沥液排泄到调节池。 HDPE 排渗管穿过 HDPE 复合土工膜的孔口四周应焊接牢靠,并xx 县 xx 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3 能适应变形要求,防止渗漏。 填埋场土方清 理 根据本填埋场的地形条件,按上述方案确定的坝址及坝型,并对规划填埋库区范围内进行土方清理。 填埋场库区土方清理既要满足防渗系统施工要求及边坡稳定,又要考虑场内土方平衡,尽量减少外购覆土料。 库区山坡上平整挖方应清除表层耕植土,平整后的山坡不残留树根、杂草、裸露的石块及其他杂物,并经过拍实处理作防渗膜基层;根据平整山坡的现场实际情况,一定范围的山坡平整后应形成大体一致的坡度以利于库区防渗层的敷设,对地形较陡处作 1: 边坡处理,地形坡面 1: 时按原边坡进行场地清理。 对个别的低洼,平台地带应根据周边的实 际情况进行填挖方并夯实以和周边山坡形成一致的坡度 ,对坡度突变处应修圆; 如有裸露岩石平整后应用素混凝土抹面找平。 防渗工程 防渗措施 防渗是垃圾处理场库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渗的作用一方面是阻止垃圾渗沥液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源,致使周围生态环境恶化和危害使用地下水的居民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阻止地下水渗入垃圾内,增加渗沥液的产生量,从而加大渗沥液处理站的规模,增加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 因此防渗设计效果的好坏,是评价卫生填埋场成败的主要指标之一。 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填 埋场必须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不具备自然防渗条件的填埋场必须进行人工防渗。 自然防渗的填埋场要求天然粘土类衬里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 179。 107cm/s,场底及四周衬xx 县 xx 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4 里厚度不应小于 2m,当填埋场不具备粘土衬里或改良土衬里防渗要求时,宜采用人工的防渗技术措施。 填埋场的防渗做的好坏对整个填埋场是否能达到卫生填埋场的环保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填埋场的人工防渗措施一般有垂直防渗、水平防渗和垂直与水平防渗相结合三大类,具体采用何种防渗措施,则主要取决于填埋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防渗措施选择 垃 圾填埋场 从初勘资料可以看出,库区内基本能形成独立的汇水单元,采用垂直与水平防渗相结合的防渗方式效果最好。 在垃圾主坝和副坝增加垂直防渗系统,将增加投资。 根据国内外近几年建设的填埋场来看,采用复合式水平防渗系统的填埋场,一般都不考虑垂直方式 系统,实际运行结果表明,水平防渗能起到较好的防渗效果。 考虑到当地 的经济条件,本填埋场一期工程采用国内外有相当工程实例,且防渗效果较好的水平复合防渗系统。 填埋场运行后加强在主副坝处的地下水监测。 目前水平防渗在国内的垃圾填埋场中普遍采用,且结构设计合理,防渗效果较好。 本填埋场采用人工合 成材料的防渗体系。 具体各个部位的铺设有以下几点: 1)填埋场边坡防渗 本场边坡两侧山体多覆以耕植土,防渗采用先去除表层土压实后,再铺设 6mm厚 GCL 复合粘土衬垫,此后铺设 2mm 厚 HDPE土工膜,同时在 HDPE土工膜上铺设 600g/m2的土工布,上面堆放 300mm厚袋装土作为保护层。 衬层在斜面的施工以原地形为主,当坡度大于 1: 时,可作 1: 修坡处理。 2)填埋场场底防渗 xx 县 xx 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5 本场底部平整后及地下水导排系统铺设结束后维持底部干燥铺设一层6mm厚 GCL复合粘土衬垫(在场地防渗施工完成以前要采取措施防止地下 水浸泡 GCL),然后铺一层 2mmHDPE膜,土工膜上铺设一层 600g/m2土工布作为土工膜保护层,在土工膜之上铺设 400mm砂砾石排水层和 150g/m2编织土工布。 本工程 场底防渗面积约 2万 m2。 3)防渗系统的锚固 为了使防渗系统稳定,当土工膜铺设时,垂直方向每上升 形的锚固平台,锚固平台的宽度视坡度而定,一般情况下,锚固平台的宽度为 ,沟宽 ,深。 未到该高程前,这些锚固沟可作为临时截洪沟用。 地下水导排系统 由于场区位于山体沟谷内,而当地 又属于降水丰富地区,在 山体基岩和土层存在裂隙地下水和孔隙水,当雨季时,地下水较为丰富,水位较高,容易顶破水平防渗设施,如土工膜,使局部水平防渗失去作用,垃圾渗沥液下渗至含水层,影响地下水水质。 因此必须切实做好地下水的的引导工作。 本工程地下导排系统设计如下:在填埋场场底沿沟的长度方向开挖一条主沟,垂直于主沟方向在场底间隔 20m 设置次盲沟,地下水导排管、沟的最小坡度为 2%。 主盲沟内先铺一层细砂,作为垫层,垫层厚度 100mm,其上铺设 DN300 的穿孔 HDPE管,用Φ 20~ 60 的级配碎石填充主盲沟和次盲沟,为了防止细砂和地下水中的颗粒物 堵塞管道,用 300g/m2无纺土工布将Φ 20~ 60 碎石和 HDPE管包裹形成反滤层,支盲沟也采用类似做法: ① 主盲沟:断面采用梯形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 500mm,上宽为 600mm,深为 500mm,在主盲沟中埋入 DN300 穿孔 HDPE 管,再回填级配碎石至沟面,xx 县 xx 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6 即可形成纵向主盲沟。 ② 支盲沟:断面采用梯形断面,尺寸为下底宽为 400mm,上宽为 500mm,深为 400mm,在支盲沟中埋入 DN200 穿孔 HDPE 管,再回填级配碎石至沟面,即可形成支盲沟。 DN300收集管将穿过垃圾 坝,在垃圾坝下游排至永久雨水导排沟, 通过雨水导排沟排至下游。 场区雨水排除系统 防洪标准 垃圾填埋场建成后,总容积达 万 m3,日平均处理量为 25 吨,根据《城市生 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 GB50201)和《城市防洪设计规范》( CJJ50)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该城市的防洪标准。 填埋场洪雨水导排系统的防洪标准应符合按 50 年一遇( P=2%)设计, 100 年一遇 (P=1%)校核。 永久截洪沟 根据地形实际情况,为减少进入填埋库区内的雨水量和垃圾渗沥液处理负荷,同时避免 影响垃圾堆体的稳定性,沿垃圾最终堆体边线布置的永久截水陡槽,收集的雨水 分别通过主坝和副坝向两侧排出,交汇于主坝下的雨水通过调节池旁的明沟 排入 下游的小溪沟 内。 截洪沟采用矩形断面,用浆砌块石砌筑而成。 临时截洪沟 在垃圾填埋过程中 高程 645m以上山体地表流从永久截洪沟排出, 高程645m 以下至当时填埋高度的雨水可通过临时截洪沟排出,临时截洪沟初步xx 县 xx 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7 设计沿山体一周每上升 5m 各设一条 179。 ,并与永久截洪沟连通。 封场表面排水 填埋场各段服务期满后,填埋库区实施封场, 并在马道上设表面截洪沟,截洪沟尺寸为 179。 ,快速排走水流,尽可能减少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渗入填埋体中,减少渗沥液的产生量。 渗沥液收集系统 渗沥液的水量 垃圾填埋场产生的垃圾渗沥液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降雨量、蒸发量、地面流失、地下渗入、垃圾的特性、地下层的结构、表层覆土和下层排水设施的情况等。 根据国内填埋场运营经验,渗沥液的来源主要是降水和垃圾自身沥出水分。 ( 1)垃圾自身沥出水分 根据已有填埋场运营结果表面,垃圾自身沥出的渗沥液约占垃圾重量的10%~ 20%,本工程设计 取 15%。 工程平均填埋垃圾量为 ,则垃圾自身沥出的渗沥液为: 179。 15%=。 ( 2)降水引起的渗沥液量 根据以上分析,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沥液量主要由大气降水决定。 本设计中采用如下经验公式: Q=C1A1I/365/103 式中: Q— 日平均渗沥液 ( m3/d) A1— 填埋作业区面积 A2— 中间覆盖区面积 A3— 终场覆盖区面积 xx 县 xx 片区垃圾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8 C1— A1渗透系数 C2— A2渗透系数 C3— A3渗透系数 I— 区域年降雨量, 2020mm。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