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沟金矿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最后,以上述各级控制点为基础,测量地质勘探工程坐标。 勘探基线测量,由地质人员在实地确定基点和方位后,按设计的勘查线剖面间距,施测勘查线剖面与基线交叉点的位置。 勘查线剖面测量,先布设剖面起始点,在起始点上设站按剖面设计方向定线,同时测定剖面方向线上剖面测站点、剖面点(工程位置点、地质点、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及剖面控制点。 二、地质测量 1:5000和 1:2020地质填图 ,首先测制 1条构造 ~ 岩性剖面,比例尺1:1000,用于划分岩石类型,确 定各类构造面的产状变化、构造性质和它们之间的成矿关系。 1:5000地质填图 地质观察路线 50m,点距 50m; 1:2020地质填图地质观察路线 20m,点距 20m。 采用追索 法和穿越 法确定岩性及矿体界线,对于矿体及其附近要进行较详细的划分和填绘,对于控制矿化富集的其它地质因素,要一并进行调查了解,以阐明矿化富集和矿体分布的规律性,指导普查工作。 地质观测点一般采用 手持 GPS 测定,对于控制矿体边界,矿体上的地质观测点用工程控制确定 或全仪器法测定。 三、探矿工程 普查区探矿工程按照国土资源部 2020年 3月 1日实施的《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本区矿床勘探类型为第Ⅱ勘探类型。 以 80m 间距部署探矿 14 工程。 探矿工程均布置在勘探线上,并垂直矿体走向布置。 探矿工程先施工探槽,再择合适位置施工 穿 脉平硐。 (一)探槽 垂直矿体走向布置,沿走向系统揭露矿体,以圈定矿体的形态和分布。 工程间距 80m。 主要用于圈定地表矿体,了解矿体特征,划分岩石类型,采集各类测试样品,探槽长度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长 2030m。 其施工深度要求控到新鲜基岩能满足刻槽取样需要即可,设计工程量 300m3。 探槽断面规格上宽 、底宽 ,最大深度不超 过 3m。 深入基岩新鲜面以下 m—。 及时进行地质编录素描和刻槽取样 , 素描一壁一底,比例尺 1∶ 100。 严格执行地质工作规范要求 ,保证采样质量。 (二)硐探 硐探工作主要用于控制一定深度范围内,矿带内的矿体数量、厚度及品位的变化情况。 一般采用穿脉布置,见到矿化带后施工一定数量的沿脉。 穿脉 长度视具体情况而定,其具体要求穿透矿带 510m 为宜 , 一般长100160m。 本次 设计 硐探控制矿体 斜 深 40m,工作量 340m(穿脉见矿后沿矿体走向 两侧 各 设计 40m 沿脉) , 断面规格 2。 在硐探工程施工过程 中,要及时观察了解硐探施工进度、方位、坡角和见矿情况及其它地质现象 (如岩性、断层等 ),指导硐探施工。 及时进行地质编录和刻槽取样。 穿脉连续采样,穿脉样品与沿脉掌子面样品要连接好,不能重采或漏采样品。 适当加大采样密度,沿脉短硐 5— 10m 采一排样。 严格执行地质工作规范要求 ,保证采样质量。 15 四、物探工作 本次电法工作采用激电中梯装置,使用 DWJ— 1 型微机激电仪,供电周期 16 秒,占空比 1:1,供电脉宽177。 4 秒。 ①接收机一致性标定 用标准时间域激电模拟器输出△ V1为 10~ 100mV,η s 分别为 2%、 5%、10%的信号对 各台仪器作精度测试,各台仪器的精度应满足要求。 在极化率变化较大的地段、测点大于 选择 AB、 MN 和 I,使△ V1在 100mV 以上,各台仪器在相同条件下往返观测。 ②导线和电极 供电导线电阻一般不超过 10Ω /km;导线的绝缘每公里电阻应大于 2MΩ /500V;供电极采用钢或铁制钎状电极。 ③野外工作方法 综合剖面测量, AB=800~ 1800m, MN=20~ 40m,观测范围为 2/3AB距。 观测技术:对不稳定的发电机,以正反向电流取平均值,半小时读一次数,并记录时间;及时通知接收机操作员。 △ V2 一般应大于。 观测结果的记录和整理 a.专用记录本除用作与观测有关的记录外,不得兼作其它杂项记录。 b.对不同测区、不同比例尺、不同装置形式、不同工作目的,或者属同一测区但性质不同的观测(基本观测和检查观测)结果,尽可能地分别记录在不同的记录本中。 c.记录本中各栏应认真填写,各项原始记录应在观测当时记录清楚,不得追记,操作者和记录者必须签名。 16 d.记录应使用中等硬度的铅笔。 字迹应工整清晰,原始记录不得擦改或涂改,记错时可划去重记,但须注明原因。 e.不得用转抄结果代替原始记录。 在干扰大或视极化率跳动地区应在备注栏 中加必要的描述。 野外观测质量的检查 在剖面测量工作中,质量检查采用“二同二不同”(即同点同仪器、不同人不同时间)的方式进行,质检率应大于 10%。 背景场区视极化率均方误差≤177。 %,异常区视极化率均方相对误差≤177。 7%;视电阻率均方相对误差≤177。 12%。 ④观测结果的整理 对原始记录必须当天进行检查验收,以便发现问题和处理。 凡违反设计规定致使数据无法利用或质量严重降低者应予返工,有个别点报废但不妨碍整体的可靠性者除外。 在对原始记录检查的基础上,室内人员应对计算所用的常数进行 100%的复核,对全部的计算进行 100%的复算。 野外观测结果复算后,应及时编绘各种成果图件,以便指导下一步野外工作和进行资料的综合研究。 野外工作期间应按阶段进行原始资料编录,以及加工绘制各种表格、图件。 作为上交的原始资料,均应统一整饰、装订和编录。 提交实际材料图,视极化率、视电阻率综合剖面图。 ⑤ 物性工作 标本可采自天然露头,也可采自硐探、探槽或钻孔岩心。 采集的标本力求新鲜,具有代表性。 采集标本后,应在现场编号,记录采样位置,确定岩石名称。 主要岩性采集的标本数应大于 30 块。 标本 17 体积一般不小于 8 8 8cm。 标本采用面团法测定,测定参 数为视极化率。 质检率应大于 10%,基本观测结果统计的常见值与检查观测结果统计的常见值其相对误差应小于 20%。 上述工作中未提及的技术、质量 要求按照《 DZ/T007093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执行。 五 、取样 与 化验工作 各类样品的采集 及化验 要严格执行有关规范。 基本分析样: 为了确定矿石品位,圈定矿体与围岩、夹石的界线。 样品沿矿体厚度方向布置,对于不同的矿化类型,夹石和围岩分段采集。 样品 均用刻槽法采集,刻槽断面一般为 10cm 3cm, 样长 ~ 1m,最长不得超过 1m。 采样前先铲平再布样和采样 , 样品重量误差≤理论重量的15%。 样品 分析项目为 Au, 样品的加工应遵循切乔特公式( Q=kd2)的要求。 样品加工总损失率不大于 3%。 样品分析、测试 应由国家认证的有资质的化验单位承担,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 光谱全分析 用以了解矿石中有益及有害元素的大致含量,以确定组合分析和化学全分析项目。 岩 、 矿化学全分析 用以确定矿石中主要元素及其他组分的含量。 矿石的化学全分析样品由基本分析副样中或在矿体内直接采取。 每种矿石类型一般做 1~ 3 件。 18 围岩全分析样品,在围岩中采取。 重量 2— 3kg。 硅酸盐分析(分析 13 项)。 组合分析 用以查明伴生有益组分、有害组分的含量。 主要化验 Ag、 Cu、 Pb、Zn 的含量。 样品按矿体及工程控制和矿石类型进行组合。 从基本分析副样中提取,按取样长度的比例进行组合,重量≥ 200g。 物相分析 用以确定矿石有用组分的种类、赋存状态,含量变化及分配率。 样品可从基本分析或组合分析副样中抽取。 基本分析内、外检 为保证样品的分析质量,基本分析样品应及时分批、分期做内、外检分析。 内检由副样中按原分析样品总数的 10%抽取,编密码送原分析实验室进行试验,副样重量不得 小于 400g。 外检样应占分析样的 5%,亦编密码,附原分析方法的说明,送高一级实验室进行外检 , 力争分批次进行内外检。 当样品总数较少时, 内、外检样品不少于 30 件。 分析误差及其它具体要求应按有关规范或规定执 行。 岩矿鉴定 岩矿鉴定标本要采取有代表性的新鲜基岩,规格一般不小于 3 69cm。 同时取两块编号,一块送鉴定,另一块保留。 小体重样 小 体 重样采集目的是为资源量估算提供技术依据,随基本分析样采集,应根据不同的矿石类型,选择矿石品位、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有代表性的矿化地段分别采集 ,数量不少于 30件 ,同时分 析 Au含量。 19 水质分析样 进行一般水样简分析,设计工作量 2件。 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矿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研究 矿山拟为地下开采,前期工作了解本区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 普查阶段要求基本了解矿区水文条件、矿床地表风化带深度、岩矿石硬度、岩矿石稳固性。 矿区环境地质 研究 对 采矿 及选矿 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做出评价 , 作为矿山建设依据的勘查报告。 根据矿区情况提出尾矿处理的方案建议; 根据矿区水资源保障程度情况,提出选矿水源地和确保流域内地表水不受污染的建议;根据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提出在开采利用后可能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治及矿山复垦、植树造林措施等建议。 七、 矿石选矿性能试验与评价 采用与县内邻近类似矿区进行对比的方法进行矿石选矿性能的评价。 八、 矿床可行性评价 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做出可行性评价。 在收集分析国内、外市场供需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本区地质资料,类比已知矿床规模、矿石质量和开采利用的技术条件,结合普查区自然经济条件和环境保护等,以我。金宝沟金矿设计(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