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资料大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作品表现了一种作家个人与家庭、与社会的自然的融会贯通,从《家》到《寒夜》一系列作 品都是以家庭为题材的,《家》《春》《秋》更是根据生活原形创作的,最大限度地把作家 个人 对生活的认识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巴金善于通过家庭进一步解剖社会,写的虽然是家庭题材,但着眼点却是整个社会, 家庭发展变化趋势 往往预示着社会发展变化趋势; 巴金善于写家庭题材,使他的作品有一种亲切感,从家庭生活开始接触读者心灵, 进一步显现热情、质朴的风格。 九、 老舍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老舍创作的审美追求主要 是什么。 请结合其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体现: 小说创作充分显示了他善于创造故事、善于组织情节的特色,体现老舍对传统文学 的重要继承和发扬, 老舍始 终称自己是个 “ 写家 ” 对自己的定位也表明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 也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阅读欣赏习惯; 作品体现了对北京方言口语纯熟的运用,一方面得利于老舍本人从小生活在北京大 杂院,对北京方言的运用成为一种标志和象征,从叙述到人物语言,全方位运用北京方言, 这种特色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对北京风俗民情的成功描写,出现的地名全部是真实的,广泛的,是一部文学史中 的北京史,对于风俗习惯的描写是天然的、独特的,像《我爱北京》,老舍是满族人,未完 成的自传《正红旗下》,其中对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文 化和语言都有独特的描写。 审美追求: 老舍自身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底层市民社会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自己就从底层市民 社会中走出来,这一点决定了老舍对自己描写的内容有一种特别的了解,特别的关注,有一 种亲切的感觉; 老舍对市民阶层的描写,在更深的层次上,挖掘的是整个民族的 精神世界,表面上 关注的是市民的命运,实际上关注的是国民性格、民族命运; 老舍作品特别注重表现北京特有的地方色彩,这一点又决定了老舍作品鲜明的民族 特色; 从《老张的哲学》到《四世同堂》,老舍终于完整地、系统地构建起了他的 “ 市民 世界 ” ,《骆驼祥子》以祥子命运为主线,串起一连串大小故事,对于市民命运的描写达到 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到《四世同堂》, 对市民的描写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众多的人物命运, 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方式,形成更为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 北京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都达到一种纯熟的境地。 总体讲,老舍作品一个是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一个是民族特色的形成,都是从市民描写 上升而来的,老舍审美追求的特色,对最底层市民社会的描写,与茅盾写民族资本家不同, 与巴金写家庭题材不同。 十、沈从文小说特有的 “ 湘西风情 ” 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主要表现 在哪些方面以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边城》如何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审 美追求。 你如何看待沈从文对完满人性的追求。 有什么独特意义。 对你有什么启发。 “ 湘西风情: 小说中的美好人性都是在 “ 湘西世界 ”中表现的,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是独 特的。 它是古老的、原始的、野性的,虽然是与大都市对立的,是远离 “ 文明 ” 的,但如画 的山水对人性的陶冶起到了净化的 作用, 美好的人性在这样的环境中浑然天成。 这里描写的 风景不是随意的,而是刻意的,是为了烘托出在 这样美好的环境中才能有那样美好的人性。 对人性完满的追求: 以《边城》为例,作品注重表现完满的人性,塑造的各个人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宁静、 友善、纯真、质朴的关系,人性的美好在这里达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境地。 沈从文小说对完满人性的追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追求的执着性,是一种特别的追求,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对完满人性的追求既是沈 从文的审美理想,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不管现实如何,这种执着是可贵的; 追求的独特性,它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善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 了特有的 “ 湘西世界 ”。 我如何看待,有什么启发。 十一、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 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 方面。 它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什么意义。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正是世界范围的现代主义文学热潮时期,在这种情况影响下,加 上现代小说从现实、浪漫主义基础上,还在向多元化发展,作家都在探讨新的创作手法和创 作模式,于是出现了 “ 新感觉派 ” 小说。 “ 新感觉派 ” 小说的出现也是当时一部分作家对于 社会和人生比较困惑、迷茫的反映,强调作家的主观印象、主观感觉。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代 表人物刘呐鸥,关键字 “ 主观印象 ” 这是初步探索 阶段, 特点是突出作家对生活的主观感觉和印象,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 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 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 第二阶段,代表人物穆时英,关键字 “ 蒙太奇 ” 被人们称为 “ 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 的穆时英把新感觉派小说艺术推向了成熟。 他的代表 作有《上海的狐步舞》、《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他运用全新手法,把电影 “ 蒙太奇 ” 手法 运用到小说中,镜头的切换、画而的变换,使小说篇幅 不长但场景很多,容易很大。 穆时英 创作的特点就在于用这种多场景、多画面的手法拓展了小说表现生活的容量。 第三阶段,代表人物施蜇存,关键字 “ 无意识 ” 施蜇存进一步把新感觉派小说艺术引向深入,他的代表作有《梅雨之夕》、 《上元灯》、 《将军底头》,其创作不是停留在画面增多和镜头变换上,他的贡献是把小说的笔触引入人 物内心深处,特别是人物 “ 无意识 ” 的心理状态,使新感觉派小说在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命 运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在文学史上独特意义: 新感觉派小说尝试和探索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这对丰富现 代小说的艺 术手法和艺术流派有积极的意义; 新感觉派小说从产生、发展到哀落的过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 鉴。 十二、从鲁迅到赵树理,对农民的描写有什么变化。 这种描写具有什么样 的文学史意 义。 从鲁迅到赵树理,中国现代作家始终关注农民命运。 具体描写农民方面,从鲁迅到赵树 理,发生了根本变化。 鲁迅:鲁迅看到中国农民多少年来的悲剧命运,给予深切的理解和深厚的同情,但 他的描写是沉重的, 以唤起人们对中国农民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 特别集中写出农民身上体 现的麻木、 愚昧、 落后的思想性格, 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这种性格, 《药》 《祝福》 如 、 ; 孙犁:孙犁与赵树理都抓住了农民的基本时代特征,而孙犁则更多地表达了抒情色 彩,体现一种清新和舒展的风格,突出的是揭示中国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和美好心灵,比如 《荷花淀》中塑造的农村女性形象; 赵树理:作家对农民的描写,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 变化。 赵树理与鲁迅都抓住了各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们都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但赵 树理给予农民的则更多提同情、期待和赞美,风格质朴、淳厚、诙谐、细密。 什么样的文学史意义。 十三 、 钱钟书的 《围城》 在描写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方面有什么新的特点和独到之处。 为什么说《围城》具有某种深刻的反思意味和哲学意味。 从鲁迅到钱钟书, 现代作家始终关注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 而且始终把知识分子的性 格与民族性格联系在一起。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都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变革意识,都看到了知识分子觉醒 的重要性,鲁迅笔下的子 君、涓生是觉醒过的,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等人也是有觉醒 意识的,他们的追求对国家对民族是很重要的。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又看到,知识分子也具有自身局限和不足, 其中重要的 一点就是,不能把自身与社会融为一体,所以不管子君、涓生多么觉醒过,不管钱钟书笔下 的知识分子有多大的变革热情,他们的结局都将是归于失败,一事无成。 《围城》具有反思意味、哲学意味: 对知识分子命运带有反思意味,有一种回顾、总结的味道; 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意味,描写的不仅仅是民族的,不仅仅是 40 年代知识分子的,这 也是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弱点; 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 “ 围城 ” 走进另一座 “ 围城 ” , 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 脱不了 “ 围城 ” 之困 — 人生处处是 “ 围城 ” ; 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描写与鲁迅不同的是,更多地带有一种幽默、调侃的味道,以 一种轻松的笔触去接触沉重的主题。 十四、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有何区别。 鲁迅: 从《狂人日记》到《伤逝》,始终走在潮流前面,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先进作用;在肯定 先进作用的同时, 也看到知识分子自身存在重要的思想局限, 表现在知识分子不易把个人的 解放(个人价值)和社会的解放(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 叶绍钧: 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 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小知 识分子的卑琐形象, 丰富了现代小说的人物, 作家对这些小知识分子的灰色灵魂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潘 如 先生在难中》。 钱钟书: 作者以精细、 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 以方鸿渐为 代表的这群 “ 新儒 ” 的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 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 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 哲理性思考。 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 “ 围城 ” 走进另一座 “ 围城 ” ,他永不安分、 永不满足, 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 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 “ 围城 ” 之困 — 人生处处是 “ 围城 ” ,这是方鸿渐等形象所凝结着的人生思考。 十五、张爱玲小说对人性挖掘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尤其是《金锁记》在表现 人与金钱的关系方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深度。 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其他女作家(如冰心、萧红、 丁玲等人,稍作点评)相比,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在哪些方面更显示了自己的独有魅力。 张爱玲独特风格: 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 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 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 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 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 也是金钱造 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 刻变化; 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 观抒情的,风格多样,可称这 “ 大家 ” ,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 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 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 1. “ 五四 ”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答】 “ 五四 ” 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 2. 《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答】 “ 五四 ” 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 “ 民主 ” 与 “ 科 学 ” 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 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答】 l917 年 1 月, 《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从 “ 八事 ” 人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 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他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 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 “ 正宗 ”。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 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 他把文学革命当做 “ 开发文明 ” 、改变 “ 国民性 ” 并借以 “ 革新政治 ” 的 “ 利器 ” ,同 时也肯定文学自身独 立存在的价值。 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 ,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他还和钱玄同在《新 青年》上发表了 “ 双簧信 ” ,即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 模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 文的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 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此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周作人 1918 年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 提出新文学应当是“ 人的文学 ” ,反对封建的 “ 非人的文学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