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刘家沟水库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8~15m,由灰岩、白云质灰岩大块石、碎石及黄色粘土构成。 崩滑体总体积约 13 万 m3。 根据坝址区河床钻孔资料,坝基岩体未发现溶洞,仅局部段见有小溶孔及沿裂隙发育的蜂窝状溶孔。 地下水位多与河水位一致, 坝基岩体岩 溶发育总体随深度增加 而减弱,透水率 3Lu 底界线最深为(ZK101)。 坝址区地下水主要发育岩溶水及第四系孔隙水。 岩溶水赋存于岩溶层的洞穴及溶蚀裂隙中,主要通过溶蚀洼地中的落水洞、漏斗及溶蚀裂隙接受地表水补给,排水的主要通道是溶洞及溶蚀裂隙;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河床砂卵石层中,主要受河水渗入补给。 坝址区出露 下三叠统嘉陵江( T1j)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及六段下部地层,其上覆盖第四系冲洪积、崩坡积层。 621 经分析比较,上、下坝址工程地质条件相近,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下坝址优于上坝址,本阶段推荐下坝址为初步设计阶段研究坝址。 ( 5)推荐坝址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①大坝 拟布置大坝主要座落在 T1j3 T1j3 T1j3 T1j31 、 T1j41层中厚层灰岩、薄~中层状泥质白云质灰岩、厚层块状角砾灰岩、薄层状泥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 坝基覆盖层较厚,其力学性质极差,不能满足建坝要求;坝基河床部分无强风化层分布,两岸坡强风化层较薄,弱风化带厚 12~ 25m,以 BⅢ 2类岩体为主,局部为 CⅢ 类岩体,未发现控制性软弱结构面,抗滑稳定性较好,变形较小,满足修建大坝的要求。 坝肩无危岩发育,局部有危石分布,施工前可清除。 右坝肩 基岩为T1j34 层中、厚层块状微晶灰岩,左 坝肩 T1j51 中、厚层块状微晶灰岩,都为 BⅢ 2类岩体。 强风化层厚 3~ 5m,岩体裂隙较发育,岩体呈碎裂~散体状结构,质量较差,需清除。 坝基、坝肩均存在顺岩体裂隙、层理的渗漏问题,根据坝址河床钻孔压水试验成果,河床岩溶不发育,岩体透水率在孔深 以下小于3Lu,对坝基渗漏可采用灌浆防渗帷幕措施进行处理;右坝肩防渗帷幕线可延长接 T1j23弱可溶岩层顶板, 防渗帷幕线延长线约 100m;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初步判定的库首左岸核桃湾一带的低水位槽,需进一步通过钻探进行验 证研究。 ②泄洪洞、放空洞 放空洞出口位置覆盖层较薄,泄洪洞进出口位置基本无覆盖层。 泄 622 洪洞顶板厚度及水平埋深为 12~ 30m,大部份洞身处于 T1j43层泥质灰岩中,部分处于 T1j4 T1j41层角砾灰岩、泥质灰岩中,都为 Ⅲ类围岩 ,成洞条件较差, 洞身需衬砌支护。 放空洞顶板厚度及水平埋深为 12~ 78m,大部份洞身处于 T1j4 T1j41层角砾灰岩、泥质灰岩中,为 Ⅲ类围岩 ,成洞条件较差, 洞身需衬砌支护。 部分处于 T1j34 层微晶灰岩层中, 为Ⅱ类围岩,成洞条件较好。 泄洪洞、放空洞进出口段水平距离 10~ 15m 长范围处于边坡岩体卸荷带内,岩体质量较差,大部分地段与平行坡面的卸荷裂隙结构面小角度相交,围岩稳定性较差,厚度也很小,故挂口困难,建议作明挖处理。 由于地表无溶洞、泉点分布,预测无溶洞发育,仅局部段有岩溶裂隙发育,有地下水活动,但由于地下水易于向河流排泄,因此洞内涌水量较小。 ③ 取水隧洞、调压井、斜井 取水隧洞进口地表覆盖层厚度 1m,基岩强风化层水平厚度为 8~15m,属Ⅳ 类围岩, 需清除后才能挂口进洞。 隧洞轴线斜穿左岸分水岭,桩号 0+15~ 0+306m 段为 T1j4段地层,为Ⅲ类围岩, 0+306m~ 0+574m 段为 T1j5段地层,为Ⅱ类围岩, 0+574m~ 0+926m 段为 T1j4段地层,为Ⅲ类围体, 0+926m~ 1+170m 段为 T1j3段地层,为Ⅱ类围岩, 1+170m~ 2+792m段为 T1j T1j1 段地层,为Ⅲ类围岩, 2+792m~ 2+970m段为 T1j3段地层,为Ⅱ类围岩, 2+970m~ 3+076m 段为 T1j4段地层,为Ⅲ类围岩, 3+076m~3+193m 段为 T1j5段地层,为Ⅱ类围岩。 隧洞轴线总体与岩层走向斜交,顶板厚度及水平埋深 50m,顶板最厚达 480m,Ⅱ类围岩成洞条件较好,但由于 T1j T1j T1j3段岩石主要以强可溶岩为主,其次为中等可溶岩, 623 引水隧洞穿越这些层位很可能遇到溶洞,有岩溶地下水活动,涌水量较大,施工时需作预防工作。 Ⅲ类围岩段成洞条件较差, 洞身需衬砌支护。 调压井井口地表覆盖层薄,后坡为岩质边坡,坡度约 25176。 ,边坡稳定。 井壁围岩为 T1j5层中、厚层块状微晶灰岩为主,为Ⅱ类围岩,成洞条件较好。 斜井总长约 370m,自 调压井底引出口起 0~ 170m段围岩为 T1j5层Ⅱ类围体,顶板厚度为 60~ 23m,水平埋深 30m,成洞条件较好, 170~295m 段为 T1j4Ⅲ类围岩,顶板厚度为 7~ 23m,水平埋深 7m~ 45m,成洞条件较差, 洞身需衬砌支护。 进厂段 295~ 315m 为 T1j4强风化层,顶板厚度为 0~ 3m, 岩体质量较差,卸荷裂隙发育,围岩稳定性较差,厚度也很小,故挂口困难,建议作明挖处理。 由于地表无溶洞、泉点分布,预测无溶洞发育,仅局部段有岩溶裂隙发育,有地下水活动,但由于地下水易于向河流排泄,因此洞内涌水量较小。 ④厂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刘家沟水库工程发电厂房拟建于原巫溪县先锋电站厂区内,位于小溪河与柏杨河交汇口上游 ,凤凰镇郊小溪河左岸高漫滩阶地上。 河床水面高程 237m,高 漫滩阶地面高程 242~ 248m。 厂区后坡为横向谷坡,坡度 35~ 45176。 ,坡顶高程 560m左右。 巫溪县先锋电站厂房建成于1971 年,建成后其后坡坡顶及对岸坡顶多次发生岩崩、滚石现象,危及正常生产。 据钻探资料,厂区覆盖层最厚为 ,主要由人工素填土层及冲积层构成。 人工素填土层(Q 4ml)厚 ~ ,冲积层(Q 4al)厚 ~ 624 ,为卵砾石层,下伏基岩为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 (T1j)三段 第四层(T1j34)、四段 第三层 (T1j43)、四段 第二层 (T1j42)、四段 第一层 (T1j41)。 由于厂区拦石挡墙的修建及后坡的植树造林有效地防治了后坡滚石对厂区安全生产的影响,且经调查了解,整治后十余年来后坡滚石的发生大大减少。 ⑤ 灌渠工程地质条件 灌渠仅丰溢支灌有下 施家坪和文家坪两条隧洞 ,分别长。 洞室埋深 20~ 80m,洞室岩性为 微晶 灰岩、白云质灰岩,岩石坚硬,完整程度高,具备成洞条件,对局部软弱地段应加强衬砌支护。 现场调查,隧洞进出口地段边坡地段为基岩出露,稳定性好,未见有连续结构面构成的不稳定边坡和其它不良地质现象。 隧洞具成洞条件,围岩类型多为Ⅱ、Ⅲ类,少数 软岩段需作常规处理。 隧洞围岩为碳酸盐岩,岩溶发育,隧洞埋深大,地下水较丰富,施工时注意涌水。 明渠边坡稳定性较好,无大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小的崩塌可以处理,不影响现设计路线。 岩石强度能满足工程建筑需要,对风化较深的强风化段应清除。 灰岩、白云岩地段遇到的溶隙、溶槽应开挖回填,局部防渗。 灌渠工程倒虹管经过地层为三迭系嘉陵江组 (T1j4 T1j6) 泥质灰岩、微晶 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多为基岩裸露 ,沟谷较狭窄,岸坡自然坡角 2853176。 ,沟底物质主要要 为砂卵石 ,厚度小于 10m。 岸坡基岩弱 微风化埋藏较浅 ,适 于采用墩基 ,沟 谷河床及漫滩覆盖层较深,可采用桩基形式,具备 修建 倒虹管 的工程地质条件。 625 ( 6)天然建筑材料 为了满足刘家沟水库工程枢纽区、电站区及灌区天然建筑材料的需要,本阶段对枢纽区、电站区及灌区附近可能利用的天然建筑材料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枢纽区附近砂卵石储量小,质量差,产地贫乏,只能考虑人工砂和柏杨河、大宁河砂卵石;块石料场有灰石包、凤凰两处,储量丰富,分布在工程区附近,运输方便,可就地取材。 灰石包料场:位于小溪河坝区右岸,距离靠上下坝的右坝肩,可就近上坝。 料场顺河长约 700m,可开采平均宽度 260m,可开采平均厚度50m,可开采储量约 910 万 m3。 料场北西、北东侧 (临小溪河 )为陡崖,南西、南东侧 (临游家湾 )为坡度约 20~ 30 度斜坡。 地面高程 515~ 732m。 料场有数间民房,南面有少量坡耕地。 该料场出露地层为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第五段 (Tij5)中厚层灰 ~ 深灰色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该层厚度达 150m。 表层强风化厚度薄,一般小于 ,局部厚 ,下伏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第四段 (Tij4) 灰 ~ 深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夹角砾灰岩。 该料场主要用于枢纽区及引水隧洞进口段 ,运距 ~ 1Km。 凤 凰块石料场:位于小溪山北坡,万巫公路旁,紧邻左干渠。 地面高程 470~ 530m,地形坡度约 35 度,料场顺公路长约 300m,可开平均宽度 50m,可开采平均厚度 20m,可开采储量约 30 万 m3。 料场无房屋、耕地。 料场距电站及隧洞、左干渠 0~ ,有简易公路相通, 该料场出露地层为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第五段 (Tij5)中厚层灰 深灰色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该层厚度达 150m。 表层强风化厚度薄,一 626 般小于 ,局部厚 ,下伏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第四段 (Tij4) 灰 ~ 深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夹角砾灰岩。 该 料场主要用于电站区及引水隧洞出口段、左干渠。 工程任务和规模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巫溪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的大巴山区,幅员面积。 2020年底总人口 ,其中:农业人口 (占 % ),非农业人口 (占 % )。 耕地面积 ,农业人均耕地面积。 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薯类、高粱、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为油料、瓜果、烟叶、甘蔗、麻类等。 2020年粮食播 种面积 ,总产量 t。 全县现有水利设施 1632处 ,水利工程蓄引水总量 4020万 m3,有效灌溉面积 ,农业人均有效灌面。 巫溪县水陆交通都较便利,通过大宁河可与“黄金水道”长江连接,渝巫公路从西向东横贯,是连结县内外的重要通道,以渝巫公路为主轴,有奉巫(奉节~巫溪)、平巫(镇平~巫溪)等干线公路与之连接,县内区乡均通公路。 巫溪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地下矿藏主要有煤、铁、铅锌、石灰石、重晶石、磷、石膏等。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 kw,可开发量 kw,已开发量 kw,占可开发量的 %。 巫溪县地处渝巴中山区,是重庆市重要农、林、牧业生产区之一,由于地处渝东干旱频繁发生的山丘区,旱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格外突 627 出。 据 1971~ 2020年气象资料和灾情统计, 30年中发生各种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干旱 38次, 5~ 8(9)月平均干旱时间 35天左右,最长达 44天,基本岁岁遇干旱。 旱象的发生往往具有夏伏连旱和连续二至三年及冬干接春旱的特点。 伏旱期往往造成溪沟断流、河堰和人畜饮水池干枯,人、畜饮水相当困难,灾区疾病流行,为找饮水时有村民伤亡,旱灾已 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及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主要制约因素。 巫溪县水利设施条件差,已成水利工程数量少、规模小、年久失修、工程老化, 蓄、引水能力有限,抗旱能力较低。 目前耕地亩均工程水量 ,有效灌面 ,农业人均有效灌面 ,远远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 据农业发展规划, 2020设计水平年有效灌面达 ,现今水利设施的供水能力仅 4020万 m3,在灌溉设计保证率 P= 80%时,以田土综合灌溉定额计算,灌溉缺水 4058万 m3。 水利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缺乏抗旱减灾能力,阻碍了 农业综合开发的快速发展。 刘家沟水库灌区主要部分位于凤凰镇周围的丘陵、河谷坝区,灌区内光热资源充足 ,垦植条件较好,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方便。 灌区多分布于 233~ 410m左右的谷坡台等碳酸盐层地带,山间河流距坡台灌面较远,规划布局提灌站和建成后运行均有困难,加之建站处数较多,田高水低,提水扬程高达 170余米,投资多、运行成本和灌溉水费高,农民难以承受,建站市场前景暗淡。 因此,采用小溪河与柏杨河建站提水不是解决灌区部分耕地灌溉需水的途径。 若在灌区内沟谷溪 628 涧建提灌站,由于地处碳酸盐层,地表难有径流,水源缺乏无水可 提。 再因地方电力供应紧缺,难免在提灌站运行时拉闸限电或停电,造成设备停运,同时仍然存在成本和水费高农民承受难问题,故不存在灌区内建提灌站分散解决耕地灌溉的可能性。 灌区内因地质条件所限,能兴建小型水利工程的位置极少,且经过解放至今的大兴水利和农田基建,可建之处早已建设。 因此,在灌区内兴建多处小型水利工程来替代刘家沟水库的可能性也不存在。 要解决好农业综合开发的需水问题,唯一途径是兴建刘家沟水库。 兴建刘家沟水库将极大地改善灌区水利基础条件,为灌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发展高效节约经济型农业和粮、油、果、 菜、副等骨干品种及农工商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脱贫致富建设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巫溪县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兴衰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工程。 凤凰镇现有公用自来水站 1处,设计供水能力 800t/d,年供水能力约 m3,年实际供水 m3,其中:生活用水 m3,公用及其他用水 m3,工业用水 (食品、酿造等轻工业 ) m3,供水人口约 ,其他企业用水以自备抽水站从溪河提水解决。 凤凰镇规划为县城的卫星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