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教书考试题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领会 . 3 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 3 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 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 准备状态 或反应倾向性。 () 3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7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 ,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 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 、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4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 ,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 () 4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 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 焦虑症是一种与 客观 威胁 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 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4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4 教学目标是 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 50、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 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 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 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 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18 5 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 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 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 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 5 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 60、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 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6 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 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 6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6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 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19 6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 _人际关系 _ ,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13,1) 6 制约 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 _课堂情境 _。 70、 课堂管理 _始终制约 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7 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_持久地 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7 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 _学习环境 _ ,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 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 _群体规范 _ 、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 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 _定型的期望 _。 他们期望教师以 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7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 _共同活动 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 _固定的编制 _ ,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 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 _正式群体 _。 7 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 _联合群体 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7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 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 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 _约定俗称 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 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 _软情境 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20 8 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 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8 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 _相当长 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 8 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 _期望 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 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 _投射 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 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 _剥夺学习权利 _等手段。 8 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 只有当教师 _焦虑适中 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 人们往往相信 _大多数人 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 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90、 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 _非议或排斥 _ ,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9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 _消极的 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9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 _恬静与活跃 _ 、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9 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 _心不在焉 _ 、反应迟钝为特征。 9 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 _失控的气愤 _ 、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 _传递信息 _ ,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1 9 人际 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 _认知协调 _ 、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 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 _人际交往 _。 9 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 _ 、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 _价值判断 _ 的过程。 () 100、 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 _描述并 分析 _ 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 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 _行为与结果 _ 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0 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 _量化描述 _ 人们心理特征。 10 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 _非测验性 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 10 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 _问题解决 _ 题。 10 教师自编测验 的客观题包括 _选择题 _ 、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 10 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 _相对标准 _ 两种。 10 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 ) 22 10 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 _诊断学生 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0 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 _思维的条理性 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三 、简答 布鲁纳的教学观( )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 动机原则。 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 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 程序原则。 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 强化原则。 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 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 “革命 ”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 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3 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先行组 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 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 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