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设计原理培训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Z, 存在折算。 1) 按定义 计算 : BS =100MVA 如: 取定 BI 、 BZ ( 220kV) BU =220kV 9 对于 35kV系统的阻抗,其标幺值计算,首先将其有名值折算到 220kV, 再除以基准值,如下式: Z* 2( 35 )2( 35 )( 35 ) 220()35kVBBZZKZZ 其计算过程是对分子 折算。 2) 先算各电压等级基准值,再算 标幺 值 BS =1000MVA BI B(35)I 取定   BU =220kV BZ B(35)Z Z* ( 3 5 ) ( 3 5 )( 3 5 ) 2( 3 5 ) /kV kvkV B kV BZZZ Z K 其过程是对分母折算, 现场常用方法。 3) 工程算法(近似) 实际的系统中, 由于电力传送过程中,在线路上的压降使得受端电压变低。 而运行要求 受端母线电压达到额定 , 为此,送端往 往 变压器额定电压 按 设计。 这样就使得同一个电压等级下,出现不同的额定电压,基准应如何取。 工程上,取平均: BU =+Ue2 ==Uav 即在同一 电压等级中,忽略 Ue 的差别,统一成 Uav。 基准: BS =100 or 1000MVA 500 525 220 231 BU =Uav 110 115  BI , BZ 35 37 10 如: 220kV等级设备 其 Ue=242kV, 阻抗值为 Z, 则: Z*BZZ 而不必考虑 Ue 和 BU 不同 的折算。 这就是实际工作中通行的标幺值计算方法 ,也是规程规定的算法,也是软件采用的算法。 10 元件各序等值计算 一 、 设备类型: 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电抗器、 电 容器、母线、开关、刀闸 有阻抗元件 按阻抗: 无阻抗元件 两端 按端点: 三端 四端 二、等值原因 不对称故障计算 对称分量法 ,把故障点的不对称电气量 分解为三个对称的分量,电力系统基本可看成是一个线性系统,这样故障后的状态就可分解为单独在各序分量作用下的序网。 先在序网中进行求解,再合成。 A A A A B C  + + C B C B B C 1 2 0 所以必须首先研究 在正序、负序、零序分量作用下,每个元件呈现什么 阻抗特性,等值 阻抗支路。 序阻抗的概念:序阻抗是针对三相而言的。 正序阻抗=正序电压 /正序电流 负序阻抗=负序电压 /负序电流 零序阻抗=零序电压 /零序电流 三、 主要元件 等值 1. 输电线路 及电缆 单导线 — 地回路 ,相-地回路。 LZ  整个回路 阻抗: LZ =R++ gl 39。 gDr (Ω /km) ,叫做自阻抗。 11 其中 , R— 直流电阻 , 39。 r — 计算半径, gD =660f a b 两导线 — 地 两导线 的自阻抗 LZ 同上 ,同时交流系统两导线间存在互阻抗,计算方法为: MZ =+ gl gavDD 其中 , avD = abD ,两导线间均距。 1)正序参数 所谓线路的正序阻抗,就是施加三相正序电流,产生三相正序电压,用一相电压除以一相电流得到的阻抗,就是正序阻抗,显然三相的正序阻抗是相同的。 可用试验方法计算,末端短路,首端正序加压。 . . . .U = I Z + I Z + I ZA A L B M c M  ..I Z (I I )ZA L B c M .I Z I ZA L A M .(Z Z )IL M A 1 UDZ Z Z R + j0 . 1 4 4 5 gI39。 A LMA avl r    其中, 3D D D Dav ab bc ac ,三相间的几何均距。 2)负序 : 显然其分析过程与结论,与正序完全一样 , 21ZZ。 3)零序: 所谓线路的零序阻抗,就是施加三相零序电流,产生三相零序电压,用一相电压除以一相电流得到的阻抗,就是零序阻抗,显然三相的零序阻抗是相同的。 可用试验方法计算,末端短路,首端零序加压。 . . . .U = I Z + I Z + I ZA A L B M c M 12 (Z 2Z )IL M A .0 .UZ = Z 2 ZI A LMA 23DR 0 . 0 5 j 0 . 4 3 3 5 g39。 Davgl r   4) 小结 : a)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输电线路的相与相之间存在互感,等值序阻抗中已经考虑。 对于双回线, 通过电压方程可看出,另一回线的正负序电流通过互阻抗的影响合成为零, 正负序阻抗 与 单回线相同;而 双回线 零序则存在互 阻抗。 b)输电线路的正零序阻抗不相等,这个特点导致输电线路出现零序补偿系数的概念。 c) 一般 1Z 、 2Z 、 0Z 均已知 或实测; 未知,可用 上述理论 计算。 d) 得到线路全长的正序后,再计算其标幺,112SZZUBBl 2. 变压器 1) 正序及负序 : 对于 单相变压器 ,其等值如图: IX 39。 IIX  Xlc 电力系统:三相变压器。 与线路不同, 每相的磁通几乎全部是通过自身的铁芯磁路 和绕组 , 相与相之间不存在互感。 a. 三相两绕组变压器 在三相正序作用下, 三相的磁通也是正序, 0 cba ,所以三个单相变压器组、三相三柱式、三相四柱式 、 三相五柱式等形式是一样的, 等效于 三个 单相 变压器,在正序分量作用下,用一相电压除以一相电 流得到阻抗即是变压器的正序阻抗,显然三相是一样的。 IX 39。 IIX Xlc = IX + 39。 IIX Xlc  13 原付边的 R 分量很小,一般忽略,而励磁电抗一般是漏抗的 上 百 倍,所以等效为开路。 Z1 =XK , 通过 短路试验确定 Z1。 付边三相短路,原边施加三相正序电压 ,直至电流达到额定,记录电压。 K K K KeU I X U % X   再 折算到 统一基准标幺, 2 2KBB1 2 K KBBe eeeU UU Z SX = X = = U / = UZ S S S b.三绕组 三相 三 绕组变压器,在三相正序作用下, 也 等效于 三个 单相 三绕组变压器,在正序分量作用下,用一相电压除以一相电流得到阻抗即是变压器的正序阻抗,显然三相是一样的。 II IX IIX I ecX IIIX  III 等效电路如图,忽略励磁支路后是一个由三个支路 构成的三端元件,下一步就是如何确定三个支路的阻抗。 方法仍然是通过短路试验。 III I IIU =X X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1X = ( U U U )2    IIII I IIIU =X+X  IIX= IIIII II IIIU =X +X IIIX= 转化成统一 标幺 下 ,同上。 同理 负序 注 :各侧容量不等时,注意折算。 2)变压器零序等值 同样参照单相变压器,但注意 零序的特点 : a) 结构形 式 三相三柱式,不通 Xec 三相四柱式 零序电流  零序磁通  三相五柱式 Xec 三个单相变 电力 系统中 最常见的是 三相三柱式 变压器,在考虑其零序等值时, XLc 不能简单地处理为开路,其数值大约是 8 到 10 倍的漏抗。 等值处理可按三种方法: 14 实测 一般按正序的 倍考虑 按与正序相等(认为励磁支路开路) 总之, 结构形 式决定了变压器零序等效电路的励磁支路。 b) 接线形式: Y, △, 零序电流的特点决定了其只能通过大地构成回路。 对于 Y、 △ ,显然是不通的,等效为开路。 对于 Yn,则要看变压器付边零序电流是否能流通。 小结: 1 1 变压 器绕组接法 开关位置 端点与外电路解接法 Y 1 断开 Yn 2 连接 ∆ 3 与外电路断开,与 3 短接 对于三绕组,情况一样。 三绕组变压器( 以及 四绕组 Y0/Y0/Y/△ )接线方式一般肯定有2 2 3 3 外电路 外电路 15 一个△绕组(改善电压波形质量) , 同时高压侧是大电流接地系统 Y0。 最常见: Y0/Y0/△ ,通常通过 实验方法 实测 确定零序 参数。 I 加零序电压, II 开路 A= XI + XIII I 开路, II 加压 B= XII + XIII I 加压, II 短路 C= XI + XII || XIII I 短路, II 加压 D= XII + XI || XIII 然后三个式子联立,解出各侧阻抗,在归算到统一基准下的标幺。 3.发电机 发电机是一个有源元件、两端元件。 1dX=X39。 39。 2 2d e e B B1 d dB e B eX 39。 39。 Z U U SX = X 39。 39。 / X 39。 39。 Z S S S 负序: X2 近似 X2 = X1 零序: Xo Xo = , 但中性点不接地 ,不考虑。 4.系统 是一个等值概念, 将一个电网向某个母线(节点) 等值而出现的,在等值过程中考虑运行方式,正序和零序会出现最大和最小参数。 符号 ,与发电机类似。 X1min X1max X0min X0max 系统是怎么 等值 来的。 16 如: 等值到 M 母线 正序:1 d T1 L 1m in 11X ( X 39。 39。 X ) X32  ,三机全开,双回线运行。 1 d T L 1m axX =X 39。 39。 +X +X,开一机,单回线运行。 负序同上 零序:与变压器接地方式有关,两台主变接地 0 T L 0m in 11X X X22 0 T L0maxX =X +X 注: 1)对于复杂电网,手工计算几乎不可能,一般采用软件计算。 2) 发电机端电压 往往是非标的 : 1 1 21,计算时,不能按向就近的电压等级靠, 而是要 默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