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形象分析_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声响,描写了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全诗以动衬静,静中显动,动静结合中勾勒出一幅雨后池上美景图(从中也流露出诗人对雨后池上之景的怡然之情)。 5. 这首诗写了作者 “ 春行 ” 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勾勒出一幅落英缤纷鸟儿空鸣的静幽之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情)中,流露(反衬)出诗人的伤春之感。 宁静、安谧、恬淡的境界,内净外静,烘托出一种远离人世、寄情山水的氛围。 静,是环境、景物的客观状态;净,是心灵、欲念的主观愿望。 秋天的美景给人以心灵的沉静,性灵的超脱。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满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 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 结尾 “ 月如霜 ” 三字,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透露出少女吟罢之后心境的 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8“ 片云 ”“ 孤月 ” 意境凄凉,情景交融中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之情; “ 落日 ”“ 秋风 ” 意境雄壮开阔,情景交融中体现出了作者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志在报国的旷达之情。 9. ( 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云涌、雷鸣,渲染出 “ 风雨欲来风满楼 ” 的雄伟气势。 ( 2)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暴风雨将至,诗人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饱览 “ 千山急雨来 ” 的壮观景象。 10.( 1)前两句诗 扣住象征春色的 “ 花 ” 来写春景。 以 “ 雨前 ” 所见和 “ 雨后 ”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 2)这句诗由 “ 蜂蝶纷纷过墙去 ” 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 “ 春色 ” 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 “ 有脚 ” ,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意思对即可) 11. ( 1)答案要点: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 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可从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 “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 等句看出)( 2)答案要点: ① 时序交替,触景伤情; ② 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12.( 1)寇诗夏日的显著特点是轻寒;苏诗的显著特点是凉爽,充满生机。 ( 2)寇诗主人公听到鸟鸣时是一种孤寂惆怅之情;苏诗主人公听到鸟鸣时是一种舒爽愉悦之情。 练习(三)参考答案 1.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 ” 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 “ 迥 ” 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 “ 白玉条 ” 之喻则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中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 ① 、高洁、淡雅、朴素。 ② 、 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①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②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4. ①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①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5.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 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6.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7. ① 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 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 “ 青 云之志 ” ,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 写风的活动,是抓住 “ 驱烟 ” 、 “ 卷雾 ” 、 “ 起松声 ” 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③ 诗人笔下的风是一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 “ 有情 ” 人的形象。 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 8.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 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生皆饱的美好愿望。 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 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 9。 ① 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 “ 菊花 ” 、 “ 蝉 ” ,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 《菊花》中,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的品行。 《蝉》中,作者借 “ 居高饮露 ” 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 “ 不假良史之辞 ” ,不借 “ 东风之力 ” ,而 是凭借 “ 垂诿饮清露 ” 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② 作者的形象是借 “ 菊花 ” 、 “ 蝉 ” 的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 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 “ 菊花 ”“ 蝉 ” 之外,其实,在 “ 此花开尽更无花 ” 里;在 “ 居高声自远 ” 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清高的节操来。 10.高洁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作者自身的写照。 11. ①. 唐朝末年劳苦大众。 ②. 打下天下,取得农民革命政权,一定要然劳苦大众不再受饥寒。 12. ①. 答:海棠在东风夜色中泛着 光彩,吐着芬芳,像一个睡美人,娇慵而柔媚。 ②。 运用拟人、借代(红妆代指女子)的修辞手法,实写海棠的色和香,虚写海棠的神态,虚实结合。 抒发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 诗歌鉴赏中 “炼字 ”题型分析 学案设计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 “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 、 “ 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 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 2020 年全国高考就考过炼字。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2020 年有三套高考试题考查了炼字。 2020 年也有四套高考试题考查 了炼字。 一、炼字题的类型。 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 1:苏轼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穿,化静为动,拍,不用“ 击 ”“ 打 ” ,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 “ 激 ” 或者 “ 掀 ” ,形态比较美,与下文 “ 江山如画 ” 对应。 例 2:陶潜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见 ” 字用 起来更能达意。 “ 望 ” 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 “ 望 ” 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 见 ” 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 而且陶潜说: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 3: “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 在这里,一个 “ 剩 ” 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 “ 留 ” 、 “ 见 ” ,其妙处就在“ 剩 ” 虽与 “ 留 ” 意思相近,但 “ 剩 ” 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 “ 残存 ” , “ 残余 ” 的意思;另外 “ 剩 ” 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 “ 无可奈何 ” 之感。 “ 留 ” 则无这么多含义。 “ 见 ” 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 4: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一 “ 孤 ” 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 5: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细 ” ,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 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 6: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 “ 忽 ” 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 “ 忽 ” 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庾信《小园赋 》中的 “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 ,前人就称之为 “ 读之骚逸欲绝 ”。 例 7: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齐己的《早梅》诗中的 “ 数枝开 ” ,后郑谷改为 “ 一枝开 ” ,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 “ 一字师 ” ,改后妙在何处。 “ 一枝开 ” 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 “ 早 ” ;而这 “ 一枝 ”又先于众梅,悄然 “ 早 ” 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突出了诗题中的 “ 早 ” 字。 a 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例 8: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b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 9: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 c 表颜色的词:其作用是,表现心情,增强 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例 10: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 红与绿道出了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思绪。 诗人抓住了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 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 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炼字训练 1、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问题。 ( 2020 上海)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时,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 诗眼倦天涯 ” 中的 “ 倦 ” 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 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此诗。 有人曾经将后两句改为 “ 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 ” 来进行比较。 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 请具体说明理由。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2020 四川)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思绪集中体现在 “ 乱 ” 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 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的题目。 (广州07年3月六校联考) 水槛遣心 ① 杜甫 去郭轩楹 ② 敞,无村眺望赊 ③。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 ① 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 轩:长廊。 楹:柱子。 ③ 赊:远。 请赏析画线句中 “ 出 ” 和 “ 斜 ” 两字运用的妙处。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的题目。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①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 ① 小山楼:诗人当 时寄居之地。 唐代诗人张继在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中有这样的描写: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那么,若将 “ 两三星火是瓜洲 ” 的 “ 星火 ” 换成 “ 渔火 ” 好不好。 请谈谈你的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